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略,也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课堂中师生单向交流、教师垄断课堂而学生十分被动的局面,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协作功能,提高个人的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肖川博士的《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长》中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但是纵观现在的课堂,小组合作往往成为优等生活动的阵地,学困生则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光听,不阐述,不交流,导致学习任务就只由优等生承担,合作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学困生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弱,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差,对学习也越来越没兴趣。因此,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方式。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困生有效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和谐课堂环境,激发学困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首先是合理分组,分组不应只是简单的前后几人的组合,经过尝试,我觉得分组应以自愿为原则,教师有意识地将优等生、中等生及学困生进行搭配分组。这样,平时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将会被分为一组,在这样的组内,学困生不会有被歧视的感觉,他们会以比较轻松的心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也可以让组内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其次,合理分配小组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如小组长、检查员、材料员、操作者、报告者等,这些岗位应该由组员轮流担任,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学困生首先承担的任务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使他们能够完成。而学困生一旦被赋予一定的角色,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我们班的严鹏凯,虽然他学习不好,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但是我发现他的动手能力很强,所以我经常让他担任小组内的操作员,还让他在汇报的时候当场操作给全班同学看,并且试着将操作的过程说出来。另一个学生许蓓在学习上有较大的困难,但是我发现她的字很工整、很秀气,就让她担任记录员。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这两位同学不但原来的才能得到了提高,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也渐渐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二、关注学困生交流权,提高其自信心,培养成就感
交流对于学困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因为基础差,学困生大多比较自卑,导致他们不敢说、不愿说,或者无话可说。如何能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树立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有话敢说呢?
1.给学困生创设一个平等的、自由的学习氛围
首先要让优等生学会倾听。优等生的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和表现欲都很强,他们往往对学困生有轻视的心理,认为他们没有好的见解,对小组合作没有帮助,只要自己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就完成了。我曾经问过一些优等生:你愿不愿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听听学困生的想法,或者让他们代表小组阐述观点?结果他们告诉我:他们成绩那么差,说出来的也是错的或不完整的,如果让他们代表小组发言,不是给小组丢脸吗?这种想法和做法,极易伤害学困生的自尊,导致他们想说不敢说,游离于小组合作学习之外。所以我们必须教育优等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告诉他们倾听是一种美德,我们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其次,教师也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态度,关注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有的老师认为优等生的意见就是该小组的意见,一些老师在课堂上不愿意请学困生发言,怕拖延时间,影响教学效果,无形中就把学困生忽略了。因此,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最终仍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要兼顾到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不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2.创造让学困生展示潜能的机会
在角色分配上,教师一定要强调让学困生先讲,如果遇到不会的或讲不清的,再由优等生辅助讲清。这一过程,弥补了学生不愿讲或没机会讲的不足。其次,教师一定要及时深入每一小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学困生的操作与思考,并及时引导、帮助学困生理解新的知识。最后,小组合作结束后,一定要让学困生进行汇报,其余学生作补充。老师还可以提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还有别的想法吗?”来帮助学困生组织语言。
还可以设立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评价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奖励,这样,学困生为了不拖小组后腿,会努力使自己做到最好,而优等生为了小组荣誉,也会尽力辅导学困生。竞争机制不但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也会增强学困生学习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之间实现共同进步。
3.分层次评价,评价方法多样化、多元化
首先,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并且应视这种差异为正常现象,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一样的学习要求。
其次,评价方法和手段应多样化。学困生可能学习不如别人,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教师要及时发现并适时给予表扬。在我们班,每个月都要评“发言明星”“操作明星”“最佳材料员”“最佳记录员”等,几乎每个学生都被评到过,当学困生拿到奖品,即使是一块小橡皮,他们也能激动很久,学习的热情无人能及。
第三,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包括教师评价,还要有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如:“你的想法很好,我要向你学习!”“你的想法很特别,说明你是动了一番脑筋的!”等。我经常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与反思:这几次的小组学习,你对本小组作了哪些贡献,你觉得你成功在哪里?下一阶段,你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也让学生评价本小组的成员:你觉得他哪方面做得最好?你给他提什么建议?让学生在进步与反思中朝着新的目标努力。
三、给学生无私的爱,让他们在爱中进步与发展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缺少爱的地方,无论是学生的智慧,还是品格都得不到充分或自由的发展。”可见,教师无私的爱、无歧视的爱对学生的重要性。对优等生,教师能做到不知不觉地爱,而对学困生,更需要教师刻意的、张扬的爱,在教师的爱中,他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班的黄鑫,原来是全年级有名的学困生,但是在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其实很有自己的想法。在学习《平移和旋转》中的旋转时,因为难度较大,很多同学对此都很头疼,我便让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我发现黄鑫的方法是先把方格纸上的图形画在草稿纸上,然后将草稿纸按要求进行旋转,最后将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再移到方格纸上。当黄鑫将这个方法展示给大家看后,大家都啧啧称奇。我利用这一机会将黄鑫大大地表扬了一番,而得到表扬后的黄鑫不管是上课还是作业都表现得特别好,我又继续表扬,结果事情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中,不到两个月,黄鑫就摘掉了学困生的帽子。现在,他是我们班学习最努力的同学。
当然,学困生的转变工作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效的,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爱心,不仅在课上,课后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不要将他们拒之门外。只要有心,用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培养他们,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协作功能,提高个人的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肖川博士的《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长》中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但是纵观现在的课堂,小组合作往往成为优等生活动的阵地,学困生则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光听,不阐述,不交流,导致学习任务就只由优等生承担,合作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学困生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弱,人际交往能力越来越差,对学习也越来越没兴趣。因此,引导学困生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和交往能力的重要方式。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困生有效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和谐课堂环境,激发学困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参与意识
首先是合理分组,分组不应只是简单的前后几人的组合,经过尝试,我觉得分组应以自愿为原则,教师有意识地将优等生、中等生及学困生进行搭配分组。这样,平时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将会被分为一组,在这样的组内,学困生不会有被歧视的感觉,他们会以比较轻松的心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也可以让组内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其次,合理分配小组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如小组长、检查员、材料员、操作者、报告者等,这些岗位应该由组员轮流担任,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学困生首先承担的任务应该是比较简单的,使他们能够完成。而学困生一旦被赋予一定的角色,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我们班的严鹏凯,虽然他学习不好,语言表达能力很差,但是我发现他的动手能力很强,所以我经常让他担任小组内的操作员,还让他在汇报的时候当场操作给全班同学看,并且试着将操作的过程说出来。另一个学生许蓓在学习上有较大的困难,但是我发现她的字很工整、很秀气,就让她担任记录员。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这两位同学不但原来的才能得到了提高,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也渐渐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二、关注学困生交流权,提高其自信心,培养成就感
交流对于学困生来讲,是一个难点,因为基础差,学困生大多比较自卑,导致他们不敢说、不愿说,或者无话可说。如何能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树立他们的信心,使他们有话敢说呢?
1.给学困生创设一个平等的、自由的学习氛围
首先要让优等生学会倾听。优等生的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和表现欲都很强,他们往往对学困生有轻视的心理,认为他们没有好的见解,对小组合作没有帮助,只要自己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就完成了。我曾经问过一些优等生:你愿不愿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听听学困生的想法,或者让他们代表小组阐述观点?结果他们告诉我:他们成绩那么差,说出来的也是错的或不完整的,如果让他们代表小组发言,不是给小组丢脸吗?这种想法和做法,极易伤害学困生的自尊,导致他们想说不敢说,游离于小组合作学习之外。所以我们必须教育优等生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告诉他们倾听是一种美德,我们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其次,教师也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态度,关注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有的老师认为优等生的意见就是该小组的意见,一些老师在课堂上不愿意请学困生发言,怕拖延时间,影响教学效果,无形中就把学困生忽略了。因此,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最终仍是为了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师要兼顾到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不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2.创造让学困生展示潜能的机会
在角色分配上,教师一定要强调让学困生先讲,如果遇到不会的或讲不清的,再由优等生辅助讲清。这一过程,弥补了学生不愿讲或没机会讲的不足。其次,教师一定要及时深入每一小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学困生的操作与思考,并及时引导、帮助学困生理解新的知识。最后,小组合作结束后,一定要让学困生进行汇报,其余学生作补充。老师还可以提问:“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还有别的想法吗?”来帮助学困生组织语言。
还可以设立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评价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奖励,这样,学困生为了不拖小组后腿,会努力使自己做到最好,而优等生为了小组荣誉,也会尽力辅导学困生。竞争机制不但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也会增强学困生学习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之间实现共同进步。
3.分层次评价,评价方法多样化、多元化
首先,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并且应视这种差异为正常现象,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一样的学习要求。
其次,评价方法和手段应多样化。学困生可能学习不如别人,但他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教师要及时发现并适时给予表扬。在我们班,每个月都要评“发言明星”“操作明星”“最佳材料员”“最佳记录员”等,几乎每个学生都被评到过,当学困生拿到奖品,即使是一块小橡皮,他们也能激动很久,学习的热情无人能及。
第三,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仅包括教师评价,还要有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如:“你的想法很好,我要向你学习!”“你的想法很特别,说明你是动了一番脑筋的!”等。我经常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与反思:这几次的小组学习,你对本小组作了哪些贡献,你觉得你成功在哪里?下一阶段,你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也让学生评价本小组的成员:你觉得他哪方面做得最好?你给他提什么建议?让学生在进步与反思中朝着新的目标努力。
三、给学生无私的爱,让他们在爱中进步与发展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缺少爱的地方,无论是学生的智慧,还是品格都得不到充分或自由的发展。”可见,教师无私的爱、无歧视的爱对学生的重要性。对优等生,教师能做到不知不觉地爱,而对学困生,更需要教师刻意的、张扬的爱,在教师的爱中,他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班的黄鑫,原来是全年级有名的学困生,但是在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其实很有自己的想法。在学习《平移和旋转》中的旋转时,因为难度较大,很多同学对此都很头疼,我便让小组讨论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我发现黄鑫的方法是先把方格纸上的图形画在草稿纸上,然后将草稿纸按要求进行旋转,最后将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再移到方格纸上。当黄鑫将这个方法展示给大家看后,大家都啧啧称奇。我利用这一机会将黄鑫大大地表扬了一番,而得到表扬后的黄鑫不管是上课还是作业都表现得特别好,我又继续表扬,结果事情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中,不到两个月,黄鑫就摘掉了学困生的帽子。现在,他是我们班学习最努力的同学。
当然,学困生的转变工作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见效的,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爱心,不仅在课上,课后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不要将他们拒之门外。只要有心,用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培养他们,就一定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