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进行,地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面向21世纪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引发了课程目标、教材编写、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育评价等全方位的变革。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地理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地理课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起色。但是由于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各有千秋,过于追求形式或角色定位模糊不清等因素的影响,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时难免会走入一些教学的误区,给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有的老师甚至已经有了困惑,课改到底在改什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强调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的结合。如何能完美的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新课改课程与旧教材内容的比较
传统的教版教材经过屡次修改,已非常成熟。在编篡上,它将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分别展开叙述。其优点是可以对地理知识作系统地描述,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缺点是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缺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前后联系及贯通。
为了弥补传统教材的不足,近年来不少高三地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备考时,会安排一段时间进行专题复习,即将分散于不同章节的有内在联系的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串联起来讲述,将相近的内容归纳于同一专题下,将地理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做法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设计实际上是暗合的。反过来,也可以说《课标》的课程设计其实是在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基础上的自然发展。高中地理新课程与旧教材相对比,增设为“问题研究”、“阅读”、“案例”、“思考”,增加了“活动题”,“问题研究”下有“知识拓展”、“读图分析”、“资料分析题”、“提出建议”、“分析反思”、“分析预测”、“评价建议”。其中“阅读”“活动”题不仅出现在每章节后,还出现在课文相应知识点之后,以帮助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活动”题中也有知识点的加深与拓展。例如,新课程高中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先介绍了各种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分布地等自然地理内容,接着分析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人文地理内容,将原来分布于高中地理上册和下册中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也真正体现出了教材所要突出的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设置“专题”这就是新旧教材在编写上最显著的区别。这种编写方式,体现了一种与传统教材不同的理念,即地理教育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关于地理的一般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用整体的眼光去认识地理知识。这种转变同时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即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本意的质疑。要善于通过启发学生敢于、勇于、乐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鼓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得到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快乐,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学生的地理兴趣培养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学生受到老师的赏识激励时,会体验到喜悦感、成就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情,就容易引发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上的课,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信任的目光,创设各种激励的情境,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问题,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营造师生之间互相学习的平等气氛。师生情感融洽能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思考问题,掌握方法,正如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中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在好奇心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贴近生活识“地”析“理”。例如:讲地图概念时(容易讲得枯燥无味),我首先问学生:“你在哪里见过地图吗?”马上就会有近半数学生争先恐后地相继举手回答:家里的书房、动物园、公园、车站、机场、电影、电视、书刊、报纸等等,表扬了他们记性好见识广之后,我再问:“你什么时候用过地图呢?”同学们答的更起劲了。再问:“那么什么是地图呢?”这时候学生全盯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如何表达这个概念,等待我的点拨。于是我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照片,要学生比较:“地图与普通的照片有什么异同?”(都有方向、都缩小,但地图上有符号、有注记),这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掀起了高潮。
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
培养学生灵活迁移地理知识。也就是能运用教材中所学过的地理原理,去认识、解释和解决所遇到的课本以外的种种地理事物、现象和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到“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时,我引入当地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状况,问学生:“有谁知道最近几天我市的天气变化状况吗?”学生积极思考,纷纷作答。有的说“起风了”;有的说“下雨了”;还有的说“降温了”。此时,我不予评定,只问:“还有吗?”于是,同学们提升思维的闸门,许多新奇的思想滚滚而来。……由于经常这样提问缓收,学生就逐渐养成主动拓展思维、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使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总的来说,新教材很好地反映了新课程理念,又是在老教材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的结晶,只要广大教师读透新教材,接受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新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深切希望同行们从学生终生发展考虑,积极加入到新课改的行列中来。
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促进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强调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的结合。如何能完美的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新课改课程与旧教材内容的比较
传统的教版教材经过屡次修改,已非常成熟。在编篡上,它将地理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分别展开叙述。其优点是可以对地理知识作系统地描述,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缺点是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缺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前后联系及贯通。
为了弥补传统教材的不足,近年来不少高三地理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备考时,会安排一段时间进行专题复习,即将分散于不同章节的有内在联系的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串联起来讲述,将相近的内容归纳于同一专题下,将地理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做法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设计实际上是暗合的。反过来,也可以说《课标》的课程设计其实是在目前高中地理教学基础上的自然发展。高中地理新课程与旧教材相对比,增设为“问题研究”、“阅读”、“案例”、“思考”,增加了“活动题”,“问题研究”下有“知识拓展”、“读图分析”、“资料分析题”、“提出建议”、“分析反思”、“分析预测”、“评价建议”。其中“阅读”“活动”题不仅出现在每章节后,还出现在课文相应知识点之后,以帮助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活动”题中也有知识点的加深与拓展。例如,新课程高中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先介绍了各种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分布地等自然地理内容,接着分析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人文地理内容,将原来分布于高中地理上册和下册中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也真正体现出了教材所要突出的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设置“专题”这就是新旧教材在编写上最显著的区别。这种编写方式,体现了一种与传统教材不同的理念,即地理教育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关于地理的一般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用整体的眼光去认识地理知识。这种转变同时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即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本意的质疑。要善于通过启发学生敢于、勇于、乐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鼓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柳暗花明又一村”,最后得到的不仅仅是成功的快乐,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学生的地理兴趣培养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学生受到老师的赏识激励时,会体验到喜悦感、成就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情,就容易引发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所上的课,愿意主动地去学习。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给学生以信任的目光,创设各种激励的情境,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问题,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营造师生之间互相学习的平等气氛。师生情感融洽能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思考问题,掌握方法,正如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中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烈。在好奇心驱动下的探索可以转化为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贴近生活识“地”析“理”。例如:讲地图概念时(容易讲得枯燥无味),我首先问学生:“你在哪里见过地图吗?”马上就会有近半数学生争先恐后地相继举手回答:家里的书房、动物园、公园、车站、机场、电影、电视、书刊、报纸等等,表扬了他们记性好见识广之后,我再问:“你什么时候用过地图呢?”同学们答的更起劲了。再问:“那么什么是地图呢?”这时候学生全盯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如何表达这个概念,等待我的点拨。于是我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照片,要学生比较:“地图与普通的照片有什么异同?”(都有方向、都缩小,但地图上有符号、有注记),这时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掀起了高潮。
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
培养学生灵活迁移地理知识。也就是能运用教材中所学过的地理原理,去认识、解释和解决所遇到的课本以外的种种地理事物、现象和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例如:在讲到“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时,我引入当地最近几天的天气变化状况,问学生:“有谁知道最近几天我市的天气变化状况吗?”学生积极思考,纷纷作答。有的说“起风了”;有的说“下雨了”;还有的说“降温了”。此时,我不予评定,只问:“还有吗?”于是,同学们提升思维的闸门,许多新奇的思想滚滚而来。……由于经常这样提问缓收,学生就逐渐养成主动拓展思维、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使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总的来说,新教材很好地反映了新课程理念,又是在老教材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的结晶,只要广大教师读透新教材,接受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新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深切希望同行们从学生终生发展考虑,积极加入到新课改的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