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心理因素,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执着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注重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保持新鲜感。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剪和拼,使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很容易就学会这种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了。所以可以特意安排一节课,专门让学生动手剪拼图形,观察剪拼成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这样,学习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创设操作情境,将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地深入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教师创设的典型场景,这种场景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从而增进知识,增长才干。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师生双方共同创造的,尤其是要靠教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创设一种能有效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美的情境。如二年级上册,在学习完2、3、4乘法口诀之后,学习乘加、乘减一课,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伊始,教师说:“王爷爷在麦地边上种了几棵玉米。(出示课件:4棵玉米的种植地,每棵玉米有3个玉米棒,显示王爷爷拿着铁锹离去的动画。)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什么问题呢?”学生立刻会意,很快说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教师继续说:“忽然有一天,有一只拿着香蕉的小猴子路过这里,它扔掉香蕉,偷偷地掰掉了一个,然后又很快地溜走了。(出示猴子偷玉米的过程。)第二天,王爷爷来了一看,啊!王爷爷他说什么了呢?”学生很快说:“玉米怎么少了一个!”“那现在是多少玉米呢?”于是学生之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教师接着问:“该如何列算式算出结果呢?”于是学生有的陷入苦思,有的比比划划,有的在两两交谈议论。学生很快地列出了算式。这样的教学,入情入理,情境与数学问题相映相融,学生学习起来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整个学习的过程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问题,为学生创造了异想天开的机会。
三、精心设疑,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多方练习。如:教师右手拿5支铅笔,左手拿4支铅笔,问学生一共有几支铅笔。学生回答后教师又说:“一共有9支铅笔,老师右手拿5支,左手拿几支?”学生说对后,教师给予表扬,接着教师又把一部分铅笔放在铅笔盒里,一部分放到手里,随之设疑提出:“你们猜一猜,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这时,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的说:“铅笔盒里有5支。”“有的说:“铅笔盒里有4支。”此时,教师惋惜地告诉他们:“你们猜的数都不对。”并反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猜得不对吗?”这时教师说:“这不是一道完整的题,它缺少一个总数条件,所以你们算不出来。如果教师说‘一共有8支铅笔,手里拿着2支铅笔,铅笔盒里一共有几支铅笔呢’?”这时学生恍然大悟,人人积极思考,争着发言。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诱发了学习兴趣。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注重数学的实用性,让数学贴近生活,突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运用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尽量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例子、生活中的例子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课前先让学生和家长到超市购物,感性认识购物需要人民币,并记住所买物品的价钱。上课时让学生说说如何购物的,为学习人民币做好铺垫。课上又让学生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从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到人民币的地方,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多方法,只要教师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就能极大地改变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注重实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每节课都有新意,保持新鲜感。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剪和拼,使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很容易就学会这种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了。所以可以特意安排一节课,专门让学生动手剪拼图形,观察剪拼成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这样,学习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所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创设操作情境,将会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主动地深入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就是教师创设的典型场景,这种场景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把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善学,从而增进知识,增长才干。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是师生双方共同创造的,尤其是要靠教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创设一种能有效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美的情境。如二年级上册,在学习完2、3、4乘法口诀之后,学习乘加、乘减一课,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伊始,教师说:“王爷爷在麦地边上种了几棵玉米。(出示课件:4棵玉米的种植地,每棵玉米有3个玉米棒,显示王爷爷拿着铁锹离去的动画。)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什么问题呢?”学生立刻会意,很快说出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教师继续说:“忽然有一天,有一只拿着香蕉的小猴子路过这里,它扔掉香蕉,偷偷地掰掉了一个,然后又很快地溜走了。(出示猴子偷玉米的过程。)第二天,王爷爷来了一看,啊!王爷爷他说什么了呢?”学生很快说:“玉米怎么少了一个!”“那现在是多少玉米呢?”于是学生之间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教师接着问:“该如何列算式算出结果呢?”于是学生有的陷入苦思,有的比比划划,有的在两两交谈议论。学生很快地列出了算式。这样的教学,入情入理,情境与数学问题相映相融,学生学习起来心情舒畅,兴趣盎然,整个学习的过程也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问题,为学生创造了异想天开的机会。
三、精心设疑,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探索。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抓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多方练习。如:教师右手拿5支铅笔,左手拿4支铅笔,问学生一共有几支铅笔。学生回答后教师又说:“一共有9支铅笔,老师右手拿5支,左手拿几支?”学生说对后,教师给予表扬,接着教师又把一部分铅笔放在铅笔盒里,一部分放到手里,随之设疑提出:“你们猜一猜,铅笔盒里有几支铅笔?”这时,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有的说:“铅笔盒里有5支。”“有的说:“铅笔盒里有4支。”此时,教师惋惜地告诉他们:“你们猜的数都不对。”并反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猜得不对吗?”这时教师说:“这不是一道完整的题,它缺少一个总数条件,所以你们算不出来。如果教师说‘一共有8支铅笔,手里拿着2支铅笔,铅笔盒里一共有几支铅笔呢’?”这时学生恍然大悟,人人积极思考,争着发言。这样,学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诱发了学习兴趣。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注重数学的实用性,让数学贴近生活,突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的运用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尽量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例子、生活中的例子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课前先让学生和家长到超市购物,感性认识购物需要人民币,并记住所买物品的价钱。上课时让学生说说如何购物的,为学习人民币做好铺垫。课上又让学生通过模拟购买不同价格、不同品种的物品,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找钱的过程中,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从中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使用到人民币的地方,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多方法,只要教师每堂数学课都能精心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就能极大地改变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特点,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