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与成全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jok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连几个下午,我都在菜市场见到她。
  她看上去有六十多岁了,齐肩的头发已经花白,参差不齐地垂下来,看上去平时不怎么打理。也许是长期在田地里日晒雨淋,她脸上和手上起了很深的褶皱,像褐色的树皮。此时,她正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整理跟前用蛇皮袋垫着的几把空心菜和几根黄瓜。六月的下午,外面像蒸笼一样。她虽然戴了草帽,脸上还是流了很多汗。她拿起一个装了水的塑料瓶子,轻轻地捏一下瓶身,水就从穿了孔的瓶盖喷了出来,让空心菜的叶子保持湿润。
  我在想,就这么点东西,全部卖了也就十来块钱,值得她吃力地蹲一下午吗?我拿了一把已经有点蔫了的空心菜给她称重。她马上帮我换了一把好的放进塑料袋,然后收了我一块五毛。我知道那把蔫了的很难再卖出去,于是执意要和她换一下。几经推辞之后,她同意了,对我说了声“你人真好”。我问她为什么卖这么少。她说这都是自家种的,都是现摘现卖,摘多了卖不出去,自己也吃不了那么多,怕浪费了。我再问她,这一天下来能卖多少。她叹了口气说,自己无儿无女,丈夫腿脚不便,也不指望能卖多少了,有个十来块钱去买点肉也算过日子了。“日子不就是这样过的吗?”最后她还说了这么一句,像是在问我,又像是自言自语。
  听她说话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经历。我生于80年代末。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很拮据,平时吃的基本都是青菜,只有过年或者参加酒席的时候才能饱饱地吃上一顿肉。上初中的时候日子有了些好转,肉菜多了一些,但我每个周一都会炒一大碟咸萝卜,一直吃到周末,如此循环。正因为经历过艰辛,我特别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劝诫。但是现在已经2020年了,这三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以为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很多,没想到还有人过得这么艰辛,十来块钱已经是一天的收入了。
  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感觉每个人的家庭都很相似,因为大家都过得比较平淡,没有谁穿得特别好看,也没有谁吃得特别丰盛。可是到了高中,我环顾四周的时候忽然发现人与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有个同学家境富裕,开学的时候父母开着轿车送到学校,帮忙把各种名牌鞋子和衣服搬上宿舍,生怕孩子受半点委屈;有个同学全家的收入就靠三四亩水田和几十只鸡鸭,父亲来学校送伙食费的时候手里还拿着蛇皮袋,要顺便买些饲料回去。
  这是多么明显的差距啊!同样是四十多岁,一个雄姿勃发,一个步履蹒跚;一个开高档轿车,一个连鞋子都是破的;一个夹着高档皮包,一个拿着装饲料的蛇皮袋。那位拿着蛇皮袋的父亲趁着周末人少,从后门把头伸进教室,小声把儿子叫出来,在楼梯处快速地把伙食费塞过去就转身离开了。他没有半点迟疑,也没有回过头看一眼。很明显,他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境,怕儿子被别人看不起,更怕儿子从此在精神上觉得比别人矮一截。在我们这个上百万人口的大县,学生非常多,而正是他的儿子,在全县的统考中拿了第一名。我碰巧走上楼梯,看到了整个过程,对他和他的儿子顿时充满了敬意。
  以前我不理解为什么学生要穿上统一的校服,看到这些家长后才发现这是多么英明的决定。同样的衣服,让裹着的灵魂看上去更加平等,家庭富裕的学生没法炫耀,家境贫寒的学生无须自卑。特别是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而言,学校通过这个体面的办法让他们无须过早地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维护了他们的尊严,也维护了他们對未来生活的勇敢希冀。我很感激学校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没有太大差别的环境,让我保留了学习的动力和人生的追求。如果当时我的同学得意地向我展示各种名牌的标签,我肯定会攀比,会自卑,会怀疑人生,根本没办法和他们谈笑风生。
  然而人总是要成长的,总有一天要面对原生家庭的差别。2010年我在北京求学,听说我们班有女生买一套化妆品就花了三千多,而就在那时候,我亲眼看到有男生去食堂就打了三两米饭和两个馒头,连青菜都舍不得来一份。我的家境不算富裕,但是足够维持生活。看到那个男生趁着人少独自坐在食堂的角落里,喝着免费的玉米汤啃着馒头,我忍不住一阵心酸。如果可以选择,谁愿意无缘无故受苦呢?
  在任何时期,总有部分人的生活多一些艰辛。古人曾喟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鲁迅在《小杂感》中也曾感慨:“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在有些人伸懒腰之前,打理田地的农民已经大汗淋漓,街道上的清洁工人已经运了好几车垃圾,卖包子的老人已经守了半天摊位,身无分文而在天桥下过夜的年轻人已经在为新的食物和工作忧心忡忡了。
  我不愿看到别人承受这样的艰辛。白居易在麦收时节看到贫苦妇女靠捡麦穗填充饥肠,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他带着深深的同情,希望贫苦妇女也能年年有余。我看见有些人由于家境贫寒没办法完成学业,想摆脱贫困却没有一技之长;有些人天生残疾,却要肩负起一家人的生活;有些人年老体弱,迈开一步就已经用尽全身力气。我希望这个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因此有时候会恨自己没有能力帮助他们改变命运,甚至没办法让他们相信人生还会迎来转折。但越是在艰辛的日子里,我越是希望世界多一些柳暗花明,希望几千年文化里的大同不是乌托邦。
  我羡慕那些不需要负重前行的人们。他们在家人围起的乐园中愉快地成长,身边从不缺少温情的陪伴和坚实的臂膀。在其他人历经风雨的时候,他们最先看到的却是彩虹。他们也会同情、忧虑和安慰,但是他们很难切身体会揭不开锅的家庭忽然得到一块肉的惊喜和满足。我们有时候会觉得他们不通人情世故,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过的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虽然岁月的艰辛可以锻炼人,但谁不希望被温柔以待呢?所以说,那些对命运颠沛流离的无知,真的是一种幸运。
  我当然希望这样的幸运儿越来越多。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我经常会观察那些坐在一起的人,从他们的皮肤和皱纹中想象他们来自什么样的家庭,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我对那些凭借坚忍不拔的努力而逆天改命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好感,因为他们本来的处境是很容易让人陷入绝望的,而他们克服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完成了人生的救赎。那些岁月的艰辛会在他们的脸上和手上刻下印记,此生很难再消去,但是他们挺过来之后,那些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都成了英雄的勋章。
  我从小就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我希望命运有艰辛就有成全,希望疼痛会结出珍珠,希望波澜会锻炼人生。我那位家境贫寒的同学,后来考上了国内一流的大学。听到他被录取的消息,我忽然鼻子发酸,感觉自己的人生也得到了成全。对于他的家庭,前面有多少看不到头的艰辛,后面就有多少持久的满足。
  我特别期待有一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笑着打招呼——
  “嗨,原来你也在这里!”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苹果,无所不在。自古以来苹果已经完全脱离水果的定义,它可以是欲望之果、引力之果、是非之果、时尚之果,最重要的也是平安之果。一棵品种好的果树需要三年左右才能挂果,五年后方可进入丰产期。从前有一个果园,里面长了許多棵大果树茂密的枝叶,又大又红的苹果,粗壮的树干……  苹果有自己的想法,懂得配合人类改变自己,懂得如何去迎合人们弃酸爱甜的本能。苹果越成熟,似乎越懂得弯腰低头。在一次又一次被人们拉郎配般的嫁
期刊
夏日的一个黄昏,我来到它身边——儒溪石拱桥。它像一条老龙盘亘在儒溪水道上。落日的余晖浸透它老态龙钟的身体,使它发散出一种类似包浆的柔和光泽。一种用来礼赞时间的有生命的温润的旧味,虽然它看上去粗糙苍老,却依然有着水润的生机和活力。  褐红色的粗面岩石块错缝砌筑的桥墩和拱券用有力的巨手托起了它。它身上错落层叠的乳白色花岗岩白石条在落日的余晖中透着一种慈祥而柔和的亮光。它有几百岁了,被磨得凹凸不平的桥面
期刊
我总以为戈壁的北方还是戈壁。土黄色的大路扬着车尘,笔直地插入云间。古人说路的尽头是长烟落日,是浊酒孤城。而如今,我也借着西部散文节的便利,驾车踏向库布其沙漠。  一行人在西北狂放的灵魂中漫步。车轮碾压过粗粝的响沙,吟唱着亘古不变的塞外歌谣。合上眼静静聆听沙从沙漠走过的旋律,随着车身的律动,一时竟不知是在天还是在水,再次反应过来时眼前己是一片金黄的沙漠,底洼处到是植物茂盛绿意。西北的植被仿佛也都有着
期刊
一  抬头,数落着古雕门庭上悬挂的串串红灯笼,哪串是李香君?哪串是柳如是?哪串是董小宛?  低头,“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的一栋栋秦楼楚馆里溢出的胭粉香气,随涛涛的十里秦淮水,从船边哗然逝去。一盏盏炫着艳名的红灯笼,只绚烂了一时,便湮灭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七彩霓虹装点着古秦淮的飞檐翘角,夜色里如凤冠霞帔般珠光宝气,金碧辉煌。秦淮河今夕的辉煌,超于明清最鼎盛时期。虽然少了古都当朝的霸气,没了
期刊
父亲走了,迄今已26年整。  说来不怕笑话,这么多年来,脑子里很少想到父亲。在我心目中,父亲的影像非常模糊,甚至从来不曾有过。今天,我确实为自己有这种荒唐的想法,而羞愧,而难过!  说到父亲,不能不提及爷爷。我的爷爷既是秀才,又是财主。那个时候,家里骡、马、牛、驴各养一头,仅上好的良田就有200多亩。为了打理这些土地,爷爷长年雇一个长工,农忙时再视情雇短工。需要申明的是,爷爷不是“刘文彩”,他从来
期刊
春天悄然而至,大地经过一个冬天的休眠,欣欣然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在春雨的滋润下,麦苗返青,树木生发出鲜嫩的细芽,田野里的野菜和小草也争相探出脑袋,为大地涂上绿色,目之所及,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时候,每年春节过后,我家都会买回两头刚断奶的小猪仔,我对小猪仔发自内心的喜爱,每到这时,母亲就会趁热打铁地激励我说:“你喜欢它,就每天剜野菜喂它,它很快就能长大。”我对母亲分配的任务自然很高兴,一改
期刊
何谓爬格子?就是在稿纸上抄写文字,写作的人习惯叫爬格子。格子,四四方方,宛如一座“围城”,它是稿纸中的一种类型。爬,对人来说,是一件很累的事。写文章也是一件很累的事,所以有人形容写文章就是爬格子。这个比喻实在生动形象。一个爬字,就把写文章的艰辛勾勒出来。  时光荏苒,自去年五月发表个人首篇散文处女作以来,已一年有余。提笔构思时,我总是试图打捞记忆河床里那些流年的碎影,以记录生命中那些美好的相遇。 
期刊
我一向找不到路,包括回家的路。  那天,老家的侄儿结婚,我便早早地赶了回去,之前是很少参加的,不知何时起,内心开始有一本清晰的日历,翻到类似这样的页码,就会赶回去,回那个生我的地方。  那里虽然不是很熟悉,甚至经常到村口了还会走错路,或者看到熟悉的人迎面走来,心中总要不停地盘算,该叫什么呢?该叫什么呢?直到把脸憋得通红,默默地垂下脑袋,旋一朵微笑的花拧在脸上,就这样直直地撞上去,直到对方走近:“小
期刊
岳麓山是一座文化底藴深厚的名山,被称为“人为名山”,其中麓山寺、岳麓书院和黄兴、蔡锷烈士墓早就闻名遐迩,倍受后人仰慕。  阳春三月,我和家人一起游览了岳麓山。  那天我们原本打算步行上山,但当我们刚到岳麓山脚下的时候,天空下起了丝丝疏雨,我们只好改为坐缆车上山,因是周末,游客又多,每次的缆车皆是满满当当,我们好不容易才搭上一辆缆车,随着盘山路绕到了山顶。说来也巧,到了山顶,天空晴朗起来,整个山林像
期刊
春到仁贡村  天蓝得深沉,云白得鲜嫩,寒气里凝结着一股潮潮的暖意。  太阳把一抹光懒懒地洒向村野,一团一团的地气便在阳坡上缓缓升起,顺着山窝子缭来绕去一阵后,随着戈壁上刮来的风钻进了沟渠。山头的雪白得发青,边缘处露出一坨一坨深褐色的水印,太阳的反光刺得人眼睛难睁。  阳坡上的草芽刚冒出头,近看如针尖,远看似绒毯,把一抹浅浅的绿向远方伸展。一只红肚膛黑脑袋的小鸟像是被潮气打湿了羽毛,单腿独立,翅膀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