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进行的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应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亲身参与、充分表现;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验和发现。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教育;发展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
音乐教育起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乐曲《蝴蝶找花》时,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漂亮的小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快乐的游戏,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当幼儿唱着《好娃娃》这首歌时,他们会懂得尊敬长辈才是好孩子。歌曲《蚂蚁搬豆》则告诉幼儿团结起来力量大,《拉拉勾》使幼儿体会到友爱的快乐……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
当然,幼儿情绪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注意因材施教。如让情绪极不稳定的幼儿多听一些平和的轻音乐,能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而对那些情绪低落的幼儿,则宜让他们多听一些激昂的乐曲,以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有助于提高创造想象力
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 。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分析、想像、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艺术想像。幼儿哼唱或是拍击出一个旋律或节奏的片断,或者表演了什么动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复,但这是可贵的创造性活动,是幼儿尝试对已经感知了的东西进行变化与重新组合。这些创造性活动没有对、错之分,也不会给幼儿造成挫折感;这个尝试的过程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丰富自身经验,是教育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协作的意识与技能,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
皮亚杰说:“儿童早期的社会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的社会化之间的中间地位,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协作的能力,社会化便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社会化过程中,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需要协作才能完成:唱歌以合唱为主;舞蹈以集体舞为主;打击乐中合奏占主要地位;音乐游戏中集体游戏又最受幼儿欢迎。这些音乐教育形式对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演奏打击乐时,只有各种乐器的音色、节奏协调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合唱时,也只有当音色、音高协调起来,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这两种活动中,协调的意识格外重要,因为协调的活动来自于协调的意识,协调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合适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先让幼儿整体地学习乐曲,引导幼儿自己选择乐器,集体讨论分组的方法和演奏方法,最后引导幼儿倾听集体演奏的音响效果。这种自编、自奏、自我欣赏的活动很受幼儿喜爱,因为他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协作的快乐,从而萌发出协作的意识。
集体音乐游戏及集体舞是很受幼儿欢迎的音乐活动形式,这里同样有促进幼儿社会化的潜在功能——协作技能的培养,如协调角色扮演的技能、共享空间的技能、协同动作的技能等。教师如能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并充分利用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协作技能的发展。如在跳集体舞时,幼儿必须先找合作的同伴, 然后找到合适的空间,还必须使双方相同乃至不同的动作协同一致,从而使他们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年幼的儿童在家庭里往往只处于服从的地位,或处于撒娇邀宠的“小皇帝”地位,要发展平等自治的伙伴关系是相当困难的。但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使幼儿逐步体会到活动规则对活动本身的保障作 用。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音高等。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通过音乐活动所获得的这种规则意识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其次,音乐教育活动能够提供在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中相对缺乏的与同伴的共同活动(尤其是音乐游戏)。 在儿童发展中,恰恰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平等交往的环境中,孩子们才能理解要把活动进行下去,必须遵守规则。这时,规则不再是成人强加于他们的了。这种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为幼儿今后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有了语言,人们的内心活动才能彼此进行交流。而音乐教育具备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诸多因素。
作为音乐教育之主要形式的歌曲都包含两个部分:歌词与旋律。歌词再配上动听的旋律,便特别为幼儿所乐于接受、吸收。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能使幼儿积累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汇。
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和情感的發展,随着语汇的丰富和会唱的歌曲数量的增加,多数幼儿会产生一种想自编自唱的冲动。此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鼓励。因为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丰富语汇 、掌握句式,而且能使他们体会运用语言(创编)的快乐,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 用。总的来说,幼儿在音乐教育中获得的语言既丰富又牢固,这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以上所述音乐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幼儿园教师都应该增强这种意识,在目标的指引下选择合适的音乐教育材料,然后着力挖掘材料中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潜在因素,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以强化幼儿音乐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幼儿教育;发展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发展
音乐教育起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能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乐曲《蝴蝶找花》时,每当那优美欢快的旋律一出现,孩子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想象成一只漂亮的小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尽情欣赏各种美丽的花朵,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快乐的游戏,激起热爱生活的情感。当幼儿唱着《好娃娃》这首歌时,他们会懂得尊敬长辈才是好孩子。歌曲《蚂蚁搬豆》则告诉幼儿团结起来力量大,《拉拉勾》使幼儿体会到友爱的快乐……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无论是从教育方式、教育手段还是从幼儿的接受心理来看,音乐教育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方面均具有独特的效果。
当然,幼儿情绪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注意因材施教。如让情绪极不稳定的幼儿多听一些平和的轻音乐,能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而对那些情绪低落的幼儿,则宜让他们多听一些激昂的乐曲,以调动他们的情绪,使他们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有助于提高创造想象力
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 。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分析、想像、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艺术想像。幼儿哼唱或是拍击出一个旋律或节奏的片断,或者表演了什么动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复,但这是可贵的创造性活动,是幼儿尝试对已经感知了的东西进行变化与重新组合。这些创造性活动没有对、错之分,也不会给幼儿造成挫折感;这个尝试的过程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丰富自身经验,是教育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协作的意识与技能,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
皮亚杰说:“儿童早期的社会行为处于自我中心和真正的社会化之间的中间地位,只有当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脱出来,具备了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协作的能力,社会化便进入一个新阶段。”在这一社会化过程中,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需要协作才能完成:唱歌以合唱为主;舞蹈以集体舞为主;打击乐中合奏占主要地位;音乐游戏中集体游戏又最受幼儿欢迎。这些音乐教育形式对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演奏打击乐时,只有各种乐器的音色、节奏协调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合唱时,也只有当音色、音高协调起来,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这两种活动中,协调的意识格外重要,因为协调的活动来自于协调的意识,协调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合适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先让幼儿整体地学习乐曲,引导幼儿自己选择乐器,集体讨论分组的方法和演奏方法,最后引导幼儿倾听集体演奏的音响效果。这种自编、自奏、自我欣赏的活动很受幼儿喜爱,因为他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协作的快乐,从而萌发出协作的意识。
集体音乐游戏及集体舞是很受幼儿欢迎的音乐活动形式,这里同样有促进幼儿社会化的潜在功能——协作技能的培养,如协调角色扮演的技能、共享空间的技能、协同动作的技能等。教师如能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并充分利用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协作技能的发展。如在跳集体舞时,幼儿必须先找合作的同伴, 然后找到合适的空间,还必须使双方相同乃至不同的动作协同一致,从而使他们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四、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年幼的儿童在家庭里往往只处于服从的地位,或处于撒娇邀宠的“小皇帝”地位,要发展平等自治的伙伴关系是相当困难的。但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使幼儿逐步体会到活动规则对活动本身的保障作 用。
首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本身包含着许多规则,如节奏、音高等。只有严格遵循这些规则,音乐才能表现出优美的旋律。通过音乐活动所获得的这种规则意识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活动中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以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其次,音乐教育活动能够提供在其他各种教育活动中相对缺乏的与同伴的共同活动(尤其是音乐游戏)。 在儿童发展中,恰恰是这种相互作用的平等交往的环境中,孩子们才能理解要把活动进行下去,必须遵守规则。这时,规则不再是成人强加于他们的了。这种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为幼儿今后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秩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语言导致行为的社会化”。有了语言,人们的内心活动才能彼此进行交流。而音乐教育具备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诸多因素。
作为音乐教育之主要形式的歌曲都包含两个部分:歌词与旋律。歌词再配上动听的旋律,便特别为幼儿所乐于接受、吸收。让幼儿多听优美的歌曲,能使幼儿积累许多精练、优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汇。
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和情感的發展,随着语汇的丰富和会唱的歌曲数量的增加,多数幼儿会产生一种想自编自唱的冲动。此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鼓励。因为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丰富语汇 、掌握句式,而且能使他们体会运用语言(创编)的快乐,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 用。总的来说,幼儿在音乐教育中获得的语言既丰富又牢固,这是单纯的语言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以上所述音乐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幼儿园教师都应该增强这种意识,在目标的指引下选择合适的音乐教育材料,然后着力挖掘材料中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潜在因素,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以强化幼儿音乐教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