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2年广州市番禺区发布的《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今小组合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现代数学教学的科学教学法之一,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特点,不断地探索研究,使小组合作更有效。
【关键词】合作学习;有效性;组建;评价
一、面临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受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小组合作学习比起传统的组织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有的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没有实效性。
2. 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隐患。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3. 小组合作学习的滥用。现在一提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
二、把握时机,灵活安排
合作学习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教学都适用的,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适当的合作时机。一般来说,以下情况比较适宜进行合作学习:
1. 当学习任务比较多,需要分工合作时,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好时机。例如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分组探究各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最后汇报概括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做能节省时间,让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2. 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例如,让学生探索测量圆的周长时,这时组织学生4人一组,让他们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在合作过程中,既体会到圆周长的求法,又培养了合作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3.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时的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极好时机。在这种过程中,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敏捷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组织合作学习,有效开展教学
1. 科学组建小组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是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优势的基础。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组;二是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应包括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性别的学生。组与组之间的差距尽量缩小,这样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又有利于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了学生的集体进步。
(2)选择组织能力、责任心强的小组长,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办法对小组长进行培养,比如小组长培训班、小组长经验交流会、优秀小组长评选等。
(3)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意味着每名组员都对小组的学习和组间竞争出力。小组分工即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检察员、汇报员。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采取角色轮换制。
(4)在座次安排上让学生小组成员间面对面或相邻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小组讨论时面向同组的同学,身体转向时有些学生为求方便,会只是扭动颈部,或只是转动上身,而下身不动,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身体发育,严重时甚至导致脊椎变形。所以,老师在小组合作开始时要强调学生不管转向哪个方面,都要坐正,不要长期扭曲身体。
(5)小组建立初期就应该要求各小组学生尽快建立起一套由学生自行制定、自行实施、严格细致、切实可行并具有约束力的“组规”,使学生在小组内部也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 明确学习目标
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明,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必须掌握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学习目标明确。
3. 选择恰当内容
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有时为了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效。数学学习中那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内容,才是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完成的内容。
4. 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我们把问题类型分四类:一是判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四是发散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而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索类的问题。 5.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的也不讲。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如果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
6. 给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1)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表现,在交流中能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2)给性格内向的孩子表现机会。首先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发言的学生,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感染,感到安全,产生表现的欲望。其次,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这类学生,及时捕捉他们想表现的瞬间,让他们表现。再次,教师对他们的表现要多给予表扬、肯定,久而久之,他们也会走出封闭的世界,走入活跃学生的行列。
(3)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教师要随时倾听他们的声音,在独立学习时要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在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他们的发言,抓住闪光点,鼓励他们在班级汇报,用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创造一个优生继续发展的空间,让优生自主探索、自我尝试。教师应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开展组内互助活动,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与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真正实现优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提高的目的。
7. 建立面向小组的评价方式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的评价。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等。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习方式,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广大教师要用心去研究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合作学习”的实效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编写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S].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关文信.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3]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合作学习;有效性;组建;评价
一、面临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受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小组合作学习比起传统的组织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有的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没有实效性。
2. 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隐患。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
3. 小组合作学习的滥用。现在一提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
二、把握时机,灵活安排
合作学习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教学都适用的,重要的是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适当的合作时机。一般来说,以下情况比较适宜进行合作学习:
1. 当学习任务比较多,需要分工合作时,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好时机。例如在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分组探究各种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最后汇报概括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做能节省时间,让学生感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2. 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通过个人努力无法解决的时候,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例如,让学生探索测量圆的周长时,这时组织学生4人一组,让他们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在合作过程中,既体会到圆周长的求法,又培养了合作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3.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时的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极好时机。在这种过程中,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敏捷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组织合作学习,有效开展教学
1. 科学组建小组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是发挥学生自主管理优势的基础。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组;二是分组应遵循“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原则,即一个小组内应包括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性别的学生。组与组之间的差距尽量缩小,这样学生可以在合作学习中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又有利于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了学生的集体进步。
(2)选择组织能力、责任心强的小组长,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办法对小组长进行培养,比如小组长培训班、小组长经验交流会、优秀小组长评选等。
(3)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意味着每名组员都对小组的学习和组间竞争出力。小组分工即在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检察员、汇报员。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采取角色轮换制。
(4)在座次安排上让学生小组成员间面对面或相邻为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小组讨论时面向同组的同学,身体转向时有些学生为求方便,会只是扭动颈部,或只是转动上身,而下身不动,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身体发育,严重时甚至导致脊椎变形。所以,老师在小组合作开始时要强调学生不管转向哪个方面,都要坐正,不要长期扭曲身体。
(5)小组建立初期就应该要求各小组学生尽快建立起一套由学生自行制定、自行实施、严格细致、切实可行并具有约束力的“组规”,使学生在小组内部也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 明确学习目标
在实施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必须向学生讲明,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必须掌握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学习目标明确。
3. 选择恰当内容
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有时为了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效。数学学习中那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的内容,才是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完成的内容。
4. 精心设计问题
问题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主线。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我们把问题类型分四类:一是判别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二是描述类问题,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三是探索类问题,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说明。四是发散类问题,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去认识客观事物。而教师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索类的问题。 5.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教师要少讲、精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理解的也不讲。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索。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如果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就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
6. 给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
(1)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表现,在交流中能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2)给性格内向的孩子表现机会。首先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发言的学生,使性格内向的学生受到感染,感到安全,产生表现的欲望。其次,教师要随时随地关注这类学生,及时捕捉他们想表现的瞬间,让他们表现。再次,教师对他们的表现要多给予表扬、肯定,久而久之,他们也会走出封闭的世界,走入活跃学生的行列。
(3)给学困生表现的机会。教师要随时倾听他们的声音,在独立学习时要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在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他们的发言,抓住闪光点,鼓励他们在班级汇报,用成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创造一个优生继续发展的空间,让优生自主探索、自我尝试。教师应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开展组内互助活动,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与合作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真正实现优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提高的目的。
7. 建立面向小组的评价方式
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活动情况进行积极的评价。对小组中成员的表现也要进行分阶段的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尤其要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对他们的丝毫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定期评比选出“合作小明星”、“协调小助手”等等。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习方式,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广大教师要用心去研究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合作学习”的实效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编写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S].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关文信.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3]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