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和父母沟通与相处、怎样获得父母的理解与信任,成了正值青春期的学生心中的难题,这也是他们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的诱因之一。其实,不是学生不理解父母,只是父母忽略了他们内心真实的需求,不是学生不懂得感恩、报恩,而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做。
观视频,体验母亲的伟大
这堂课是以一段视频《生命的诞生》开始的。学生看得很入神、很专注,有的甚至动了情,眼角泛起了点点泪光,我告诉学生:“我们的生命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苦呵护的结果,从受精开始到胎儿的分娩需要漫长的280天,特别到了后期,母亲要承担着6—7斤重的胎儿生活、工作。好不容易盼到了分娩,母亲要忍受十几个小时的撕心裂肺的疼痛,孕育生命是多么伟大的事情啊。”我提议:“以后你过生日时,应先切一块大大的蛋糕给妈妈吃,感谢妈妈历经千辛万苦把你带到这个世界。”
听故事,感受父母之爱的博大
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与学生分享了几则关于亲情的故事。一只雏鹰从窝里掉下来,一只狗马上冲了上来,就在这时,一只老鹰飞了下来,快速地张开双翅,虽然他也知道自己打不赢狗,但是他为什么还是不顾一切飞了下来?人跑步的一般速度是多少?有一个日本母亲,看到自己孩子从几层楼上摔下来,她马上以最快速度冲了过去,瞬间速度相当于短跑世界冠军的速度,这就是母爱。2000年秋,广西一组游客到贵州马岭河峡谷风景区游玩,在乘坐缆车时出现意外,缆车载着游人滑入了生命的深渊。就在缆车落地的瞬间,一个小男孩的爸爸双手竭力托起了他,小男孩只受了轻伤……
学生边看边听边回味,在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后,我说:“其实,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为了我们默默耕耘,不求回报,我们也毫无愧疚地接受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辛劳。我们曾经与父母度过了很开心的时光,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与在父母一起的童年时光。”
小时候,我们曾如此亲密
我播放适合冥想的Secret Garden的“Windancer”,三分钟后,我试着启发学生分享,但他们哑口无言:“老师,我真的想不出有什么开心的时刻。” “没关系,再想想,或许你忘记了,或许你根本就不愿意想起。比如,当你回家翻看你童年的照片或全家福时会想到什么?你会不会觉得在你儿时的世界里,父母就是你生命的重心?你是否记得小时候你趴在爸爸的背上撒娇、睡觉前要妈妈给你讲故事?”
有几个同学主动发言了:“是啊,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半夜突然生病了,爸爸妈妈背我去诊所看病,急得他们整夜没睡呢。”“放学下雨了,我没带雨伞,妈妈专门跑到学校为我送雨伞,担心我淋出病来。”“小时候把爸爸当马骑,还在爸爸的背上撒了尿,嘿嘿!”
我小结:“那时候,父母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的,甚至是完美的,你觉得你们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一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多,你的烦恼越来越多,你的观念与父母不一样了,敞开心扉自由交流的情境不在了,快乐的家庭气氛消失了,如何与父母相处成为你的心理负担和困扰。”
现在,我们是如此的疏远
我播放Flash《SOS拯救父母》,并要求同学们边看边思考:Flash中的父母在教育自己孩子方面有什么特点?跟自己的父母有没有相同之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诙谐的说唱,打开了他们情感的大门,唱出了他们的心声:“哇,我父母就是这个样子的。”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每次我看电视,妈妈就唠叨:‘看什么看,还不如多看点书!’”“当我拿出日记本想把心事写下来时,却发现日记不知什么时候已被人打开了。”“异性同学打电话给我,妈妈就竖起耳朵,过后还不断地问这问那,一副怀疑的样子,好讨厌。”“我觉得在外面比在家舒服多了,我宁可睡马路也愿不回家。”
我引导他们再次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他们异口同声:“代沟。”我说,代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并不是某一个家庭才有,也不是某个人独有。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代沟。少年最重要的心理变化就是“自我意识增强”与“逆反心理凸显”。而这时的父母心理上已经完全成熟,他们对人生、对社会都有了一个全面而成熟的认识,对子女寄托的希望在升值,所以,他们习惯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去要求子女。由于我国的晚婚晚育政策,子女的青春期多与母亲的更年期重合在一起。处于更年期的人很容易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再加上繁重的工作和家庭重负,他们的心理负担是相当重的。两个“易燃易爆体”一起相处,很容易碰撞、爆炸、形成矛盾冲突。当然,不少父母忽视了子女的心理需要,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而不能理解我们真正的需求,这便是矛盾的开端。
如何像以前那样亲近
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前后6—8人为一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分组讨论,请小组内的每个成员结合自己的经历,想想今后怎么做,让自己和父母更和谐地相处。小组长负责记录并代表发言。5分钟讨论结束后,小组长开始发言,我做了补充性的总结。
首先,要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也是凡人,也有凡人的缺点,而且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很高,也会经常拿我们和周围更优秀的同学相比,骂我们没用,这让我们很难接受。但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出于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对我们来说,可以不照着做,但还是要听。消极抵触或直接冲突,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产生彼此伤害的后果。要尊重、关爱自己的父母。在报怨父母的同时,我们也要想想自己的做法有无不当之处。父母虽是长辈,却也非常需要我们的关心、体贴,甚至是鼓励。在他们生病、疲惫或工作繁忙时,我们要主动照顾;在他们遭遇挫折、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真心鼓励支持,使他们真切体会到我们的懂事与成熟,反过来会尊重我们的一些选择。
其次,要试着去体验父母的辛苦与压力,比如现实环境中的压力、生产与养育的辛苦、日常生活中的艰辛,这样会让我们更懂得心疼我们的父母。
最后,还要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1)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不同意见,如果你认为父母确实做得不对,想要父母理解自己,自己就要主动接近父母,试着将你的想法表达出来,千万不要压抑心中的不满,将自己在父母面前封闭起来,势必会造成更深的隔阂。(2)可以在生活中寻找恰当的机会表达自己。天下的父母都对孩子有着“十全十美”不切实际的幻想,你可以经常在父母面前说说对自己的期待、定位是什么,渐渐地,父母会认为你是有主见的,也会反省对你的期望或许并不那么合适。(3)多了解他们的过去。多问问父母:“你以前是怎样的?”虽然年代不同,但有许多感受仍是相同的,比如顽皮、贪玩、恶作剧、叛逆等等。父母有时会忘了他们以前的这些感受,而用一些他们自认为很对的方式要求我们。这样一谈,会使他们回想起自己的过去,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原来我们当时也是这样的。”(4)多赞美父母并虚心请父母提意见。父母也是人,也喜欢赞美,并且人都有一点逆反心理,所以多赞美你的父母反而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样也多请父母对自己提出批评,并虚心接受正确的意见,也会使他们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使彼此更为了解。(5)适当改变自身的行为。有很多同学总说自己的母亲很啰嗦。但是很少问自己,母亲为什么总是讲来讲去。如果你能在父母啰嗦前尽可能做好所有会被啰嗦的事(如按时做作业、整理自己房间、不乱丢垃圾等等),父母就没有啰嗦的机会了,反而父母会觉得你长大了,不再需要他们操心了。
升华:《爱心树》
我播放了视频《爱心树》,男孩小的时候,他与大树相亲相爱。长大后,大树依然想念小男孩,可小男孩却只是在需要他的时候才来到大树下。我观察学生的表情,有些学生已经泪眼模糊了,我趁机启发:其实,那棵树就像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就是那个小男孩,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不停地向父母索取,而父母一边辛辛苦苦地工作,一边毫无怨言地满足我们,从来没想过回报。同学们,趁一切还来得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为父母着想一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我们的双亲呢?比如为父母倒茶、盛饭、夹菜、洗碗、揉肩、捶背,对爸爸妈妈说“你们辛苦了”,每天抽时间陪父母聊聊天,听听父母的唠叨,在父母生病时关心他们,在父母生日时送上一件小礼物,自己生日时给父母一个拥抱,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平时多说“谢谢”。最后请大家给父母写一封信,说说你的心里话,谈谈你对他们的感受。
观视频,体验母亲的伟大
这堂课是以一段视频《生命的诞生》开始的。学生看得很入神、很专注,有的甚至动了情,眼角泛起了点点泪光,我告诉学生:“我们的生命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苦呵护的结果,从受精开始到胎儿的分娩需要漫长的280天,特别到了后期,母亲要承担着6—7斤重的胎儿生活、工作。好不容易盼到了分娩,母亲要忍受十几个小时的撕心裂肺的疼痛,孕育生命是多么伟大的事情啊。”我提议:“以后你过生日时,应先切一块大大的蛋糕给妈妈吃,感谢妈妈历经千辛万苦把你带到这个世界。”
听故事,感受父母之爱的博大
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与学生分享了几则关于亲情的故事。一只雏鹰从窝里掉下来,一只狗马上冲了上来,就在这时,一只老鹰飞了下来,快速地张开双翅,虽然他也知道自己打不赢狗,但是他为什么还是不顾一切飞了下来?人跑步的一般速度是多少?有一个日本母亲,看到自己孩子从几层楼上摔下来,她马上以最快速度冲了过去,瞬间速度相当于短跑世界冠军的速度,这就是母爱。2000年秋,广西一组游客到贵州马岭河峡谷风景区游玩,在乘坐缆车时出现意外,缆车载着游人滑入了生命的深渊。就在缆车落地的瞬间,一个小男孩的爸爸双手竭力托起了他,小男孩只受了轻伤……
学生边看边听边回味,在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后,我说:“其实,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为了我们默默耕耘,不求回报,我们也毫无愧疚地接受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辛劳。我们曾经与父母度过了很开心的时光,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与在父母一起的童年时光。”
小时候,我们曾如此亲密
我播放适合冥想的Secret Garden的“Windancer”,三分钟后,我试着启发学生分享,但他们哑口无言:“老师,我真的想不出有什么开心的时刻。” “没关系,再想想,或许你忘记了,或许你根本就不愿意想起。比如,当你回家翻看你童年的照片或全家福时会想到什么?你会不会觉得在你儿时的世界里,父母就是你生命的重心?你是否记得小时候你趴在爸爸的背上撒娇、睡觉前要妈妈给你讲故事?”
有几个同学主动发言了:“是啊,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半夜突然生病了,爸爸妈妈背我去诊所看病,急得他们整夜没睡呢。”“放学下雨了,我没带雨伞,妈妈专门跑到学校为我送雨伞,担心我淋出病来。”“小时候把爸爸当马骑,还在爸爸的背上撒了尿,嘿嘿!”
我小结:“那时候,父母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是高大的,甚至是完美的,你觉得你们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一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多,你的烦恼越来越多,你的观念与父母不一样了,敞开心扉自由交流的情境不在了,快乐的家庭气氛消失了,如何与父母相处成为你的心理负担和困扰。”
现在,我们是如此的疏远
我播放Flash《SOS拯救父母》,并要求同学们边看边思考:Flash中的父母在教育自己孩子方面有什么特点?跟自己的父母有没有相同之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诙谐的说唱,打开了他们情感的大门,唱出了他们的心声:“哇,我父母就是这个样子的。”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每次我看电视,妈妈就唠叨:‘看什么看,还不如多看点书!’”“当我拿出日记本想把心事写下来时,却发现日记不知什么时候已被人打开了。”“异性同学打电话给我,妈妈就竖起耳朵,过后还不断地问这问那,一副怀疑的样子,好讨厌。”“我觉得在外面比在家舒服多了,我宁可睡马路也愿不回家。”
我引导他们再次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他们异口同声:“代沟。”我说,代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并不是某一个家庭才有,也不是某个人独有。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代沟。少年最重要的心理变化就是“自我意识增强”与“逆反心理凸显”。而这时的父母心理上已经完全成熟,他们对人生、对社会都有了一个全面而成熟的认识,对子女寄托的希望在升值,所以,他们习惯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去要求子女。由于我国的晚婚晚育政策,子女的青春期多与母亲的更年期重合在一起。处于更年期的人很容易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再加上繁重的工作和家庭重负,他们的心理负担是相当重的。两个“易燃易爆体”一起相处,很容易碰撞、爆炸、形成矛盾冲突。当然,不少父母忽视了子女的心理需要,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而不能理解我们真正的需求,这便是矛盾的开端。
如何像以前那样亲近
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前后6—8人为一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分组讨论,请小组内的每个成员结合自己的经历,想想今后怎么做,让自己和父母更和谐地相处。小组长负责记录并代表发言。5分钟讨论结束后,小组长开始发言,我做了补充性的总结。
首先,要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也是凡人,也有凡人的缺点,而且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很高,也会经常拿我们和周围更优秀的同学相比,骂我们没用,这让我们很难接受。但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出于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对我们来说,可以不照着做,但还是要听。消极抵触或直接冲突,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产生彼此伤害的后果。要尊重、关爱自己的父母。在报怨父母的同时,我们也要想想自己的做法有无不当之处。父母虽是长辈,却也非常需要我们的关心、体贴,甚至是鼓励。在他们生病、疲惫或工作繁忙时,我们要主动照顾;在他们遭遇挫折、情绪低落时,我们要真心鼓励支持,使他们真切体会到我们的懂事与成熟,反过来会尊重我们的一些选择。
其次,要试着去体验父母的辛苦与压力,比如现实环境中的压力、生产与养育的辛苦、日常生活中的艰辛,这样会让我们更懂得心疼我们的父母。
最后,还要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1)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不同意见,如果你认为父母确实做得不对,想要父母理解自己,自己就要主动接近父母,试着将你的想法表达出来,千万不要压抑心中的不满,将自己在父母面前封闭起来,势必会造成更深的隔阂。(2)可以在生活中寻找恰当的机会表达自己。天下的父母都对孩子有着“十全十美”不切实际的幻想,你可以经常在父母面前说说对自己的期待、定位是什么,渐渐地,父母会认为你是有主见的,也会反省对你的期望或许并不那么合适。(3)多了解他们的过去。多问问父母:“你以前是怎样的?”虽然年代不同,但有许多感受仍是相同的,比如顽皮、贪玩、恶作剧、叛逆等等。父母有时会忘了他们以前的这些感受,而用一些他们自认为很对的方式要求我们。这样一谈,会使他们回想起自己的过去,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原来我们当时也是这样的。”(4)多赞美父母并虚心请父母提意见。父母也是人,也喜欢赞美,并且人都有一点逆反心理,所以多赞美你的父母反而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样也多请父母对自己提出批评,并虚心接受正确的意见,也会使他们注意到自己的不足,使彼此更为了解。(5)适当改变自身的行为。有很多同学总说自己的母亲很啰嗦。但是很少问自己,母亲为什么总是讲来讲去。如果你能在父母啰嗦前尽可能做好所有会被啰嗦的事(如按时做作业、整理自己房间、不乱丢垃圾等等),父母就没有啰嗦的机会了,反而父母会觉得你长大了,不再需要他们操心了。
升华:《爱心树》
我播放了视频《爱心树》,男孩小的时候,他与大树相亲相爱。长大后,大树依然想念小男孩,可小男孩却只是在需要他的时候才来到大树下。我观察学生的表情,有些学生已经泪眼模糊了,我趁机启发:其实,那棵树就像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就是那个小男孩,从出生到现在,我们不停地向父母索取,而父母一边辛辛苦苦地工作,一边毫无怨言地满足我们,从来没想过回报。同学们,趁一切还来得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为父母着想一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回报我们的双亲呢?比如为父母倒茶、盛饭、夹菜、洗碗、揉肩、捶背,对爸爸妈妈说“你们辛苦了”,每天抽时间陪父母聊聊天,听听父母的唠叨,在父母生病时关心他们,在父母生日时送上一件小礼物,自己生日时给父母一个拥抱,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平时多说“谢谢”。最后请大家给父母写一封信,说说你的心里话,谈谈你对他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