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结合教学实例,以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基本活动经验作为切入点,结合教学实际经验,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期为同类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初中;数学;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86-1一、初中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实状况
经考察分析得出,在大多数数学课堂上,教师就像一个传授机器,并且永不停歇,不停地讲解、分析、重复知识点,生怕自己的学生听不懂又学不会;而学生们就像一个个看稀奇的观众,只看只听却不互动;这样的课堂很难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中去。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机械式的接受数学知识的毛皮,不能深入探究,深刻理解,更不用说能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二、数学经验积累的有效策略
1.引导学生自主、多样化的学习,增加探究性经验的积累
所谓探究性经验,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只注重自己的讲课,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做一些实践性的趣味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展开一个趣味的数学活动开篇,创设一个“全班同学集体去某三个景点旅游,旅游时间是08:3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等。”学生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时,需要知道的有:景点之间的线路图,各景点的门票,乘车所需的时间,租车费用,同学们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所需的必要物品,这样的总费用,每个人需要承担的费用等等。这样就把教材中无趣的数字和方程改编到了活生生、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当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也带领学生用数学思维来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将生活经验转化成为数学经验。
2.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在结合课题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比如老师在《图形的变换》一课中,由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引出本课,那么在本阶段的学生对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已经比较熟悉,紧接着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更给同学们一个较大的视觉冲击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兴趣,为下面课程的进行做了很好的铺垫。情境引入不仅紧跟课题,更结合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思维,让课程在有趣中开始。
3.引导学生在探讨中找寻答案,加深认知
数学不仅要注重答案,更应注意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答案,学生只知道是这样的结果,而不知道是怎样得的,缺失了过程的探讨,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降低,主动性就没有了。正如郑旭所说数学的学习不是获得答案,而是“了解答案为何是它”的过程。那么这就需要去结合教学来引导学生探讨过程的由来,让学生主动探讨,自己找到答案。比如本节课郑老师通过数格子、重叠法、割补转化法来讲解图形的面积,不仅把过程细化,而且让学生们知道数学的过程不是单一的,那么学生在探讨中不仅找到了答案,更知道了方法。
三、数学实际案例分析
下面我结合一个教学案例,谈谈如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案例:苏科版版§12.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一:通过游戏,积累实践操作经验
师生共同欣赏一组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并让学生按照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两个三角板进行拼图游戏,游戏规则:(1)拼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2)拼得的轴对称图形是三角形。
活动二:经历知识生成过程,积累探究经验问题:
1.如果让你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你觉得要从哪些要素加以分析?
2.你发现这四个元素存在哪些结论?说说你的猜想。
学生这个活动中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探究几何对象的基本方向。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积累学生的数学探究经验,让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活动三:启发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1.提出问题:
哪个同学画出的等腰三角形没有这两个特点?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具备这两个特点吗?
2.分析问题
(1)找出命题“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题设,结论,并根据画出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证明两个角相等的方法有哪些?
(3)怎样把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呢?
这个活动中,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活动中不但体会到数学中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还体验数学中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感悟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经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86-1一、初中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实状况
经考察分析得出,在大多数数学课堂上,教师就像一个传授机器,并且永不停歇,不停地讲解、分析、重复知识点,生怕自己的学生听不懂又学不会;而学生们就像一个个看稀奇的观众,只看只听却不互动;这样的课堂很难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与研究中去。学生们只是被动的、机械式的接受数学知识的毛皮,不能深入探究,深刻理解,更不用说能够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二、数学经验积累的有效策略
1.引导学生自主、多样化的学习,增加探究性经验的积累
所谓探究性经验,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只注重自己的讲课,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做一些实践性的趣味探究学习。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展开一个趣味的数学活动开篇,创设一个“全班同学集体去某三个景点旅游,旅游时间是08:3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等。”学生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时,需要知道的有:景点之间的线路图,各景点的门票,乘车所需的时间,租车费用,同学们喜爱的食品和游览时所需的必要物品,这样的总费用,每个人需要承担的费用等等。这样就把教材中无趣的数字和方程改编到了活生生、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当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也带领学生用数学思维来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将生活经验转化成为数学经验。
2.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在结合课题的同时考虑到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比如老师在《图形的变换》一课中,由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引出本课,那么在本阶段的学生对俄罗斯方块的游戏已经比较熟悉,紧接着多媒体展示的图片更给同学们一个较大的视觉冲击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兴趣,为下面课程的进行做了很好的铺垫。情境引入不仅紧跟课题,更结合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思维,让课程在有趣中开始。
3.引导学生在探讨中找寻答案,加深认知
数学不仅要注重答案,更应注意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答案,学生只知道是这样的结果,而不知道是怎样得的,缺失了过程的探讨,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降低,主动性就没有了。正如郑旭所说数学的学习不是获得答案,而是“了解答案为何是它”的过程。那么这就需要去结合教学来引导学生探讨过程的由来,让学生主动探讨,自己找到答案。比如本节课郑老师通过数格子、重叠法、割补转化法来讲解图形的面积,不仅把过程细化,而且让学生们知道数学的过程不是单一的,那么学生在探讨中不仅找到了答案,更知道了方法。
三、数学实际案例分析
下面我结合一个教学案例,谈谈如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案例:苏科版版§12.3.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一:通过游戏,积累实践操作经验
师生共同欣赏一组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并让学生按照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利用两个三角板进行拼图游戏,游戏规则:(1)拼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2)拼得的轴对称图形是三角形。
活动二:经历知识生成过程,积累探究经验问题:
1.如果让你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性质,你觉得要从哪些要素加以分析?
2.你发现这四个元素存在哪些结论?说说你的猜想。
学生这个活动中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探究几何对象的基本方向。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积累学生的数学探究经验,让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活动三:启发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1.提出问题:
哪个同学画出的等腰三角形没有这两个特点?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具备这两个特点吗?
2.分析问题
(1)找出命题“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的题设,结论,并根据画出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证明两个角相等的方法有哪些?
(3)怎样把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三角形呢?
这个活动中,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活动中不但体会到数学中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还体验数学中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师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感悟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经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