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下的欲望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榆树下的欲望》和《悲悼三部曲》是奥尼尔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两部重要的反清教戏剧。在这两部剧中,奥尼尔巧妙地运用了叛逆的女性角色来诠释他的反清教束缚的思想,两组突出的对立象征,即石头房子对应榆树,孟南房子对应幸福岛屿,暗示了清教父权制与人性欲望的冲突。
  关键词:奥尼尔;清教主义;欲望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125-02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清教主义对踏上美洲大陆的早期移民者产生了深远影响。清教主义主要包含五大信条,即性恶说、上帝选民说、有限的赎罪、不可抗拒的恩典和“坚持不懈”的圣徒。随着19世纪中晚期清教主义的衰落与现代意识的发展,许多现代作家把反清教思想融入其创作之中。20世纪最杰出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出一系列的反清教戏剧,结合社会背景精确地诠释了清教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本文将详细解读他的两部典型反清教戏剧《榆树下的欲望》和《悲悼三部曲》,重点分析贯穿这两部剧的两组相对象征。
  一、清教文学传统与奥尼尔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
  从文学传统上来看,象征主义是广泛运用于清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写作技巧。奥尼尔同时代的象征大师如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和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在其成名作《红字》和《白鲸》中就偏爱用象征意象阐释清教压制对人性的摧毁。在以新英格兰为背景的剧作中,奥尼尔擅长运用象征来营造压抑的清教家庭式氛围,因此常常出现许多鲜明生动的象征意象。象征可以是各种抽象概念物体,如设定的人物角色或颜色等。例如,这两部剧的家庭都是“被诅咒的”,强硬的清教父权动用权威来压制家庭的所有成员,尤其是像充满活力的女性克莉斯汀和爱碧,摒除她们的七情六欲,变成循规蹈矩的清教徒女性,使她们认为“适当的宠爱意味着要服适当的纪律”。在清教徒的社会里不需要监督,因为父权式社会就是最好的监督。在清教文化中,性爱意味着下贱、羞耻和原罪,成长于清教徒家庭的女性可接触到社交和受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而且结婚后要服从清教家长的统治和安排,恪守妇道。在这两部剧作中,象征意义的舞台背景包括孟南大宅、石头房子、月光、午后、晚上、黎明,也包括如幸福岛屿、常出没于孟南大宅的鬼魂、墙上的肖像画、歌曲“Shenandah”等。在这两部剧中,他成功创作了两组重要的对立象征,即:石头房子与榆树,孟南大宅与幸福岛屿。
  二、《榆树下的欲望》里的对立象征——石头房子与榆树
  这部剧中,石头房子和榆树作为一组对立的象征而存在。从舞台布景设置来看,“屋顶上面的天空呈深红色,榆树绿荫正浓。树阴下那栋素色的农舍被夕照和绿荫衬托得格外醒目……客厅的百叶窗自始至终关着”。这里的清教氛围暗藏着股隐秘的欲望,石头房子则隐含象征清教束缚着人性。
  建造房子的“石头”在这里有两种功用:(1)用于建造房屋;(2)用于压制教徒的意愿。美国的清教悲剧,正如奥尼尔许多剧作所描述的一样,第一种功用被第二种功用所替代。第一批到达马塞诸塞州海岸的清教徒们,用荒野上的石头建造供奉上帝的神龛;他们的后裔用像石头般的清教教条压制人的自然本能。圣经里的石头具有神性的含义:在旧约里,雅各布与上帝定契约,并以石头立碑。在《榆树下的欲望》里,石头被赋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含义,这自然让老凯勃特心生敬畏。实际上,石头房子象征清教家长式统治,通过攫取大量的地产和金钱,打造属于自己的王国。根据清教徒与上帝的契约论,他坚信自己与上帝立有契约,石头房子就是他供奉上帝的神龛。他时常引用圣经:“上帝是严厉的,不是那么好说话的!上帝是在石头上一在磐石上建立起圣殿的一根基在磐石上,我就在它里面!……这很辛苦,是上帝让我这么辛苦的。”这里的“严厉的上帝”代表着集金钱与财欲为一体的上帝,他鼓吹过分的物质欲望,清教徒的财富观被过分物质化。同时,在履行契约过程中,老凯勃特在自己身上实践了严酷的清教教条,艰苦劳作、厌恶安逸,他强迫儿子们在田园里面辛苦劳作,惹得儿子们怨气冲天,导致家庭不和睦。最后他因为儿子挑战他的清教父权,不懂得与上帝的契约而大发雷霆,他坚持财产不能跟信仰分开,通过分家想把三个儿子赶到别处去。而他娶爱碧不是出于爱情,是因为儿子不认同他的清教信仰,对三个儿子失望透顶,想让爱碧给他再生一个服从他意愿的孩子,让他跟上帝立约的“石头房子”可以代代相传。
  榆树代表与石头房子相反的象征意义,其意象在剧中不断地重复出现。奥尼尔如是描述它:“那弯曲伸展的树枝覆盖着屋顶,既像在守卫它,又像在压制它,这两棵树的外表,使人感到一种不详的,充满嫉妒和企图征服一切的野性心理。”也许我们可以从剧中找到榆树的象征意义:
  这就是大自然——它使万物生长——越长越茂盛——它也在你的心里燃烧……一直到你和它合成一体……—使你越长越高大——像棵树——像那两棵榆树一样……大自然征服了你。”爱碧指出自然生长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榆树一样,她预言到伊本最终将被自然征服,两人发展出的那种暧昧微妙的关系,源于他们都是如此接近大自然,是遵循本能而生存的人,所以榆树实际象征着人不可压抑的本能。榆树的象征意义正好是石头房子的对立,即自然本能VS清教家长统治。榆树意象也代表着一种被压抑被束缚的妇女形象,茂盛的榆树代表着自然的欲望,而石头房子的外表就像是“被感染了清教主义。
  三、《悲悼三部曲》的对立象征——孟南大宅与幸福岛屿
  关于《悲悼三部曲》的舞台布景,奥尼尔在剧作开头就指出:“除了第二部的一幕外,三部曲所发生的地点是在新英格兰的一个在滨海市镇的近郊,孟南住宅的内外。”孟南大宅的主人艾斯拉·孟南是一位将军,结婚已经20年了,却一直坚持清教徒的禁欲主义,他的妻子克莉斯汀韶华渐逝,生活苦闷难熬,最后决定放弃这种长期压抑的生活,跟情人卜兰特逃到一个叫做幸福的岛屿上去生活。只有在那里“距离罪恶被发现以前的乐园最近”,因为“孟南房子就像一座“坟墓”,孟南大宅的那个白色“就好像贴在清教徒灰色丑恶上的一个面具似的”。卜兰特深情地回忆着幸福岛:“云彩象山头上的茸絮,太阳使得你周身血液醉醺醺的,波涛打在礁石上,响起一片低吟,听来有如一支催眠曲。”莱维妮亚也认为:“幸福岛屿上的土著妇女发现了快乐的秘密,因为她们从未听说过恋爱会成为一种罪恶。”
  孟南家族的人都渴望去遥远的“幸福岛屿”生活,憧憬着那儿的和平、关爱、和谐和性欲自由。幸福岛屿代表着自由和自由的欲望,这与新英格兰地区严酷的清教观是相悖的。当该剧的第三部《祟》开场时,莱维妮亚和弟弟奥林在幸福岛上待了一个月之久。莱维妮亚坦白说道:“我喜欢这岛屿,它让我精神愉悦。”因为她认为在那里,男女可以不分阶级和场合自由恋爱。而贯穿该剧三部曲的海岛是指“在别处”,在那里有着自由和美丽,与黑暗如牢房般的19世纪新英格兰清教环境相对应。莱维妮在幸福岛屿上看到的裸体土著则是异教徒的化身。奥尼尔是一位深受心理学权威弗洛伊德酒神理论的影响的作家,异教徒的快乐其实象征了酒神精神。在古希腊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节日会迎来庆祝酒神的狂欢节,人们在宴会上纵情欢乐,不顾理性。酒神精神代表着狂欢节精神、无所畏惧的勇气以及和非理性,跟节制内敛的清教教义水火不容。莱维妮为了讨好父亲孟南将军,外表上保持清教徒女性的装束,小心翼翼地生活在大宅。她痛恨母亲,其实则是恨自己不能像母亲一样遵从自己的本性生活,恨她跟着情人私奔,过上了她内心渴望已久的自由生活。,莱维妮有几次都想回归本性,尤其在她爱上了母亲的情人却又求之不得时,每天度日如年。但是为了遵从父亲,又痛苦地伪装成父亲喜欢的模样,对反抗父亲的母亲冷嘲热讽,心怀恶意。她母亲为了私奔毒杀了父亲,莱维妮内心充满了仇恨,决心为父亲报仇,以维护清教父权。于是她教唆弟弟奥林替父报仇,杀死了克莉斯丁的情夫卜兰特,又逼他们的妈妈自杀,最后她惭愧内疚自闭终其一生。由此可见,清教父权的影响让孟南家族每一个人都不得善终。
  在这部剧里,孟南大宅是清教的象征,而幸福岛屿则是反清教象征。奥尼尔笔下的典型反清教女性形象,不管是孟南大宅的克莉斯汀还是乡间田园的爱碧,带着酒神精神赋予旺盛力量和狂热,不顾生活中的痛苦和灾难,追求自己的幸福爱情和自由。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功能语法的及物性角度赏析两首中西流行爱情歌曲,通过具体运用及物性中的六个过程类型的具体划分和作用分析,来比较这两首歌曲的异同。爱情作为人类的基本情感有很多共同之处。本文着重分析在中西跨文化背景下,这两首歌曲的不同之处。最后,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两首流行歌曲背后所承载的中西爱情文化。着重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本文希望能管中窥豹,有助于更好地欣赏中西流行歌曲以及对跨文化爱
期刊
摘 要:弃婴是台静农《地之子》集子中普遍存在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在生活上或在精神上被时代和传统文化所抛弃。对沉默麻木国民的呼唤和启蒙要从弃婴着手,不但揭示他们的悲惨境遇,更要关注他们精神的压抑与失落。单纯的物质拯救只是启蒙的皮毛而已,治标而不治本,对弃婴的拯救更要关注精神层面。  关键词:台静农;《地之子》;弃婴  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
期刊
摘要: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是监狱在执行刑罚过程中常被忽视的问题,保护服刑人员的人权具有重要意义,是一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本文以近日发生的叔侄十年冤案为切入点,提出监狱对服刑人员的人权保护不足、监狱等部门应落实服刑人员的应有人权的论点,辅之以实证研究,分别提出各方主体的认识、跨地域的现状、现有法律法规的漏洞的论据,最终提出完善相关法律等建议,旨在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冤假错案,推动法治进步。  关键词:服
期刊
摘要:司法改革30年来,虽有丰硕的成果,各种法律制度都在不断完善和成熟中,但相比较,实体法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程序法发展速度,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比比皆是。但程序正义恰是实体正义的基础,程序正义是我国司法改革中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法治的必要条件。因而中国在发展法治的进程中,在权利本位的社会中,必须确立程序正义思想,并以此作为司法制度改革的基本理念,将程序正义参透到司法程序中每一环节中。  关键词:司法改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虽然助推了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今年安徽首位农民工代表刘丽提出的城市农民工打工潮下结成的“临时夫妻”是这一系列社会问题中的一个方面。本文对豫南A村外出务工人员“临时夫妻”现象进行实例调研,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农民工;临时夫妻;离婚率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必须发展“两型农业”,即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农业。为了从实践上探索“两型农业”的发展经验,笔者进行了一次调研。通过鲜明的案例与感性材料,初步总结出“两型农业”的发展的内涵、特征、机制。  关键词:两型农业;案例调查;内涵;特征;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124-02  
期刊
摘要:《紫色》讲述了被剥夺了自由平等权利的黑人女性奋斗和成长的故事。她们为了权利和尊严而与现实斗争,通过相互之间的帮助最终赢得幸福和成功。本文重点分析了小说主人公西丽的成长过程,深入探讨了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紫色》;西丽;黑人女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136-02  《紫色》这部小说由艾丽斯?沃克所著。“在从边缘的边缘上异军
期刊
摘要:19世纪英国典型的社会问题就是女性问题,特别是她们的婚姻问题,婚姻是女性价值的一种体现。这个时期的文学潮流是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导,批判现实主义揭示了金钱对人性的负面影响。这个时期最具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除了狄更斯,同时还出现了大批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们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恋爱和婚姻的理解和看法。最主要的两位女性作家是《傲慢与偏见》的作者简·奥斯丁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丽·勃朗特,
期刊
摘要:在《紫颜色》中,艾丽丝·沃克塑造了一位真正的妇女主义者。她从一位唯唯诺诺的小女孩转成长为一位勇敢有自信的黑人女性。本文从妇女主义角度阐述了西丽的转变历程,她在沉默中爆发。最终实现了自我的解放。  关键词:《紫颜色》;妇女主义者;黑人女性;自我解放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118-02  一、艾丽丝-沃克、妇女主义及其《紫颜色》 
期刊
摘要:作为美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语言的法庭判例对美国语言政策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美国典型语言判例法的研究映射了美国语言意识形态的一贯原则:即弘扬语言同质化,排斥亚民族特性,这与美国历来对外所标榜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国度形象是背道而驰的。  关键词:判例法;语言意识;语言政策  中图分类号:D912.1;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