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时期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的终极目标。但当前开展创新教育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创新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 培养初中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而初中阶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中的创新,尤其对初中生来说,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面临的事物和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包括习题的解题法。这种创新和科学家、发明家“从无到有”,惊天动地的那种意义上的创新是有区别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这种创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火花,它可以发展,可以壮大,可以燎原,这种创新和实践的内在功底,必将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资源,充分展示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培养一大批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论述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物理教师要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由指挥者变为指导者,使学生能够在融洽氛围中实现创新。
1、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的科学观念,具备改革和创新意识。树立“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的思想。过去的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满堂灌,注重结论而忽视怎样从实验得到结论的过程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看不到物理的形成过程,抹杀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物理,多问几个为什么。要使学生不拘于现成的结论,敢于创新,敢于应变。教育学家曾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充分说明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2、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自由,让学生能自由交流、讨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例如:教学《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想想议议”的问题时,问学生量筒在离开水面前是空的还是有水,是不满还是充满水?为什么?没等老师说完,就有同学举起了手。其中一个同学说:是空的,因为水受到重力的作用,量筒向上提起时,水会流出来。我说:“很好,这位同学动了脑子,敢于思考。”我不急于公布答案也不训斥、挖苦他,而是给予鼓励,肯定他的大胆思维,敢于创新的精神。另一个同学说:量筒中有水但不满,应与外面的水面相平,因为与外面的容器组成连通器。到这时,我也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个标准气压可支持多高的水柱?然后由同学通过计算分析得出正确答案:“充满水”。也许有些同学不信,再做实验来验证。这节课教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对大气压的作用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意见,给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快乐,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要拥有创新的勇气。教师要允许学生向你挑战,否定你的意见。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如大胆地陈述自己的思想,包括不成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于现在的结论,不做教学参考书的贩卖者,体现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比如:在《浮力》教学中课本里有一句话“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竖直向上的浮力。”是否一切物体进入液体都受到浮力作用呢?举出例子与学生一起讨论:(可以利用示意图)物体A底部与烧杯底完全密合,浸没在水中,此物体A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引导学生从浮力产生的原因去思考、分析得出:物体A不受浮力。再由学生讨论得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要受到浮力作用的条件是物体下方必须有液体。由此让学生知道有些物理规律、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二、要使学生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
从当代先进教学观点来看,学生一方面是教学的客体,另一方面又是求知的主体,他们是施教的对象,但并非知识的容器。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加与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做灌输的容器。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要让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得到充分发挥。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能主动地学习、去探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如教学《机械运动》一节内容时,放映录像,青山绿水、渔翁泛舟,歌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提问:“青山在走么?”由于情景的感染。只要稍加点拨,问题就迎刃而解,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自然美的享受,体验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很容易残生寻求问题答案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注意在观察中理解和思考。观察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物理中的“观察”和生活中的“看”不完全相同,要使观察有效,就必须与积极的思维相配合,就是要在观察中思考清楚,所观察的现象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物理过程,它遵从怎样的物理规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过程出现。如白炽灯泡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但很多人只是看到灯泡的形状,而没有注意观察到灯丝的形状和其标牌图样。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灯丝为什么是螺旋状的?标牌上的字符表示什么意思?只是平时多留心观察、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3、重视实验教学,对一时未有充分认识的实验,要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勇于探索。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通过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在实验中,要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例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为什么在加热后的水未沸腾前,最先在烧瓶底出现许多气泡,气泡里只有空气吗?为什么水温升高气泡增多?只要学了上节内容,同学们都能解答。但为什么气泡会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学习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4、指导学生实践,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建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并且常常是物理实质隐蔽在表象与现象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课堂和书本上常见的那种模型式物理问题。进而找出与这个物理问题相联系的物理概念、规律,问题就可以用所学知识得到解决。比如:若杆秤两端各锯掉质量相等的一小截,则称量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对这样的实际问题,首先要转化为物理模型,“杆秤”在物理中就是杠杆,“两端各锯掉质量相等的一小截”就是在杠杆中两端各减小相等的力,“对称量结果的影响”就是杠杆还是否平衡,若不平衡,应向哪边倾斜。一步步引导学生建立起所提问题与物理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再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解答。这样,才能拓宽我们应用物理知识的领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将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应用更灵活。
总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创新,以生为本,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培养,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有根.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甘肃教育.2006年20期
[2] 韩正月.培养初中生物理创新能力的探索和实践[J].考试周刊.2010年28期
关键词:物理教学 培养初中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而初中阶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时期。基础教育中的创新,尤其对初中生来说,就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面临的事物和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包括习题的解题法。这种创新和科学家、发明家“从无到有”,惊天动地的那种意义上的创新是有区别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这种创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火花,它可以发展,可以壮大,可以燎原,这种创新和实践的内在功底,必将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资源,充分展示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培养一大批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论述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物理教师要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由指挥者变为指导者,使学生能够在融洽氛围中实现创新。
1、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的科学观念,具备改革和创新意识。树立“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的思想。过去的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满堂灌,注重结论而忽视怎样从实验得到结论的过程的现象,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看不到物理的形成过程,抹杀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物理,多问几个为什么。要使学生不拘于现成的结论,敢于创新,敢于应变。教育学家曾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充分说明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
2、教师要尊重学生。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意识的产生。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自由,让学生能自由交流、讨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例如:教学《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想想议议”的问题时,问学生量筒在离开水面前是空的还是有水,是不满还是充满水?为什么?没等老师说完,就有同学举起了手。其中一个同学说:是空的,因为水受到重力的作用,量筒向上提起时,水会流出来。我说:“很好,这位同学动了脑子,敢于思考。”我不急于公布答案也不训斥、挖苦他,而是给予鼓励,肯定他的大胆思维,敢于创新的精神。另一个同学说:量筒中有水但不满,应与外面的水面相平,因为与外面的容器组成连通器。到这时,我也不急于说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个标准气压可支持多高的水柱?然后由同学通过计算分析得出正确答案:“充满水”。也许有些同学不信,再做实验来验证。这节课教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使学生对大气压的作用有了充分的了解,同时也尊重了学生的意见,给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做学习的主人的快乐,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要拥有创新的勇气。教师要允许学生向你挑战,否定你的意见。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如大胆地陈述自己的思想,包括不成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于现在的结论,不做教学参考书的贩卖者,体现科学精神和批判精神。比如:在《浮力》教学中课本里有一句话“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的竖直向上的浮力。”是否一切物体进入液体都受到浮力作用呢?举出例子与学生一起讨论:(可以利用示意图)物体A底部与烧杯底完全密合,浸没在水中,此物体A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引导学生从浮力产生的原因去思考、分析得出:物体A不受浮力。再由学生讨论得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要受到浮力作用的条件是物体下方必须有液体。由此让学生知道有些物理规律、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二、要使学生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
从当代先进教学观点来看,学生一方面是教学的客体,另一方面又是求知的主体,他们是施教的对象,但并非知识的容器。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加与学习,做学习的主人,成为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做灌输的容器。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要让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得到充分发挥。
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能主动地学习、去探索。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如教学《机械运动》一节内容时,放映录像,青山绿水、渔翁泛舟,歌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提问:“青山在走么?”由于情景的感染。只要稍加点拨,问题就迎刃而解,让学生身临其境,得到自然美的享受,体验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很容易残生寻求问题答案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注意在观察中理解和思考。观察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物理中的“观察”和生活中的“看”不完全相同,要使观察有效,就必须与积极的思维相配合,就是要在观察中思考清楚,所观察的现象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物理过程,它遵从怎样的物理规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过程出现。如白炽灯泡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但很多人只是看到灯泡的形状,而没有注意观察到灯丝的形状和其标牌图样。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灯丝为什么是螺旋状的?标牌上的字符表示什么意思?只是平时多留心观察、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3、重视实验教学,对一时未有充分认识的实验,要引导学生敢于思考、勇于探索。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通过做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在实验中,要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例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为什么在加热后的水未沸腾前,最先在烧瓶底出现许多气泡,气泡里只有空气吗?为什么水温升高气泡增多?只要学了上节内容,同学们都能解答。但为什么气泡会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学习哪些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4、指导学生实践,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建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实际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并且常常是物理实质隐蔽在表象与现象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课堂和书本上常见的那种模型式物理问题。进而找出与这个物理问题相联系的物理概念、规律,问题就可以用所学知识得到解决。比如:若杆秤两端各锯掉质量相等的一小截,则称量结果会产生什么影响?对这样的实际问题,首先要转化为物理模型,“杆秤”在物理中就是杠杆,“两端各锯掉质量相等的一小截”就是在杠杆中两端各减小相等的力,“对称量结果的影响”就是杠杆还是否平衡,若不平衡,应向哪边倾斜。一步步引导学生建立起所提问题与物理概念、规律之间的联系,再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解答。这样,才能拓宽我们应用物理知识的领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将知识理解得更深刻、应用更灵活。
总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创新,以生为本,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培养,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有根.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甘肃教育.2006年20期
[2] 韩正月.培养初中生物理创新能力的探索和实践[J].考试周刊.2010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