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 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越来越紧密,数学生活化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让数学变得可感知,可触摸,变得可亲可近,从而帮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衔接起来,提高数学能力。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一、从身边生活实际中,设计问题情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教师应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是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食物中感悟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毛爷爷卖苹果,他卖的苹果是每千克1.5元,有一位小朋友讨价:“老爷爷,这苹果太贵了,5元钱3千克卖不卖?”老爷爷说:“不卖!”听完这一小故事后,同学们都笑了,于是,老师问:“你们笑什么呀?”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故事中的数学情景充分激活,学习氛围越来越浓……老师恰到好处的做出小结:看来不学会小数乘法的知识是不行的。上述教学把数学研究的对象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从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一位数学名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无论是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还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从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多媒体出示一幢有3个单元,每个单元有6个住户的楼房。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后,再口述一个条件:每个住户每天丢弃2个垃圾袋。若问:你能不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会提若干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这幢楼共有多少个住户?这幢楼所有住户一天共丢弃多少个垃圾袋?”等等探索性问题。在这一教学中,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来枯燥无味的应用题有了“应用味”,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从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教师要创造条件,逐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如学习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的压岁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等。通过数学化实践,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实践活动,实践问题,让数学又回到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在数学实践中,我们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多彩多姿的生活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的数学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路径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对、算得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如,在教学乘法的口算、笔算时,课前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乘法口诀的训练,或者采用男女竞赛的方式训练;课上用卡片的形式让学生口算,用小黑板视算,或者听算。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要大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课堂上40分钟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所以要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真听讲、积极用脑的习惯。除了抓课堂常规训练外,还要重视狠抓听、看、想的落实。用心听。在听课的过程中,边听边动脑,积极思维,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及时考查学生会听的能力,我经常在班内组织听算、你问我答等练习。效果非常好。仔细看。会看懂书上的题目,同学的板演,凡是学生自己看懂的内容就尽量少讲,以训练学生仔细看的习惯,培养观察能力。善于想。我不仅要求学生肯想,而且注意培养其“善想”的习惯,既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留有“想”的余地,又教他们“想”的方法。敢于讲。训练学生大胆发言(特别是后进生),训练学生讲思路、思维的过程,使他们从口练中发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如何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呢?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练习设计的多样性,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要有思考性。即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而且要会“想”,避免将计算练习单纯作为“程序性训练。练习中我们要多让学生通过算一算、比一比,以比引思,以比促思,深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练习设计要有综合性。即计算教学不要成为单纯的计算技能的训练,而要把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凸显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在数学中的实际价值,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提高计算能力。重视让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认数是计算的前提基础,反过来,计算可以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两者是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有机地连在一起的。从本学期一开始,我特别重视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去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要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掌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结语:在数学教学中,为一名教师,我总认为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沈晓峰《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24
[2]刘玉娟.小学生学习的发展及影响因素.中国特殊教育,2012,(10):90-95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一、从身边生活实际中,设计问题情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有效的生活情境的创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教师应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是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食物中感悟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段有趣的小故事:毛爷爷卖苹果,他卖的苹果是每千克1.5元,有一位小朋友讨价:“老爷爷,这苹果太贵了,5元钱3千克卖不卖?”老爷爷说:“不卖!”听完这一小故事后,同学们都笑了,于是,老师问:“你们笑什么呀?”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故事中的数学情景充分激活,学习氛围越来越浓……老师恰到好处的做出小结:看来不学会小数乘法的知识是不行的。上述教学把数学研究的对象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从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一位数学名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无论是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还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从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学生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教学“连乘应用题”时,多媒体出示一幢有3个单元,每个单元有6个住户的楼房。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后,再口述一个条件:每个住户每天丢弃2个垃圾袋。若问:你能不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会提若干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如:“这幢楼共有多少个住户?这幢楼所有住户一天共丢弃多少个垃圾袋?”等等探索性问题。在这一教学中,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来枯燥无味的应用题有了“应用味”,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亲切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从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教师要创造条件,逐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如学习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银行存的压岁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等。通过数学化实践,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实践活动,实践问题,让数学又回到现实生活中。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在数学实践中,我们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多彩多姿的生活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的数学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大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路径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对、算得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如,在教学乘法的口算、笔算时,课前可以用游戏的方式进行乘法口诀的训练,或者采用男女竞赛的方式训练;课上用卡片的形式让学生口算,用小黑板视算,或者听算。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要大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课堂上40分钟利用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如何,所以要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真听讲、积极用脑的习惯。除了抓课堂常规训练外,还要重视狠抓听、看、想的落实。用心听。在听课的过程中,边听边动脑,积极思维,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为了及时考查学生会听的能力,我经常在班内组织听算、你问我答等练习。效果非常好。仔细看。会看懂书上的题目,同学的板演,凡是学生自己看懂的内容就尽量少讲,以训练学生仔细看的习惯,培养观察能力。善于想。我不仅要求学生肯想,而且注意培养其“善想”的习惯,既给学生提供“想”的机会,留有“想”的余地,又教他们“想”的方法。敢于讲。训练学生大胆发言(特别是后进生),训练学生讲思路、思维的过程,使他们从口练中发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忽视算理的推导,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还可以怎样算,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导致算理很突出,算法不扎实,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如何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呢?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练习设计的多样性,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要有思考性。即计算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而且要会“想”,避免将计算练习单纯作为“程序性训练。练习中我们要多让学生通过算一算、比一比,以比引思,以比促思,深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练习设计要有综合性。即计算教学不要成为单纯的计算技能的训练,而要把计算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凸显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在数学中的实际价值,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提高计算能力。重视让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认数是计算的前提基础,反过来,计算可以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两者是通过数的组成和分解有机地连在一起的。从本学期一开始,我特别重视学生通过学具的亲手操作,去获得数概念,领会计算方法。要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这些基础的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造成的。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掌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
结语:在数学教学中,为一名教师,我总认为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沈晓峰《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24
[2]刘玉娟.小学生学习的发展及影响因素.中国特殊教育,2012,(10):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