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森林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如何平衡?以FSC为代表的认证体系或许是可行之路,中国亦应融入这一潮流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埃米尔已经操纵着比三辆保时捷跑车还要昂贵的伐木车,把一棵高大的松树齐根切断、削去树枝,然后切成长度相似的几段。
“细的话每小时可以砍150棵,粗的话大概五六十棵。”他对《财经》记者解释说。为了这份看似容易的工作,埃米尔接受了长达三年的训练和半年的实习。在这片位于瑞典南部的森林中,不仅砍多少树、砍哪棵树需要详尽的规划,就连留几个树桩也不能随意为之——因为这片森林已经加入了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森林管理委员会)森林认证体系,经营管理需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以确保森林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的完整。
今年10月底,受瑞典利乐(Tetra Pak)公司的邀请,《财经》记者和几位媒体同行一起走访了瑞典这个世界上人均森林保有量第二的国家,以了解其如何在FSC森林认证的框架下实现木材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双赢。
毕竟,森林不仅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为宝贵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同时,在吸纳温室气体以缓解全球变暖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FSC兴起
瑞典作为欧洲国土面积第五大的国家,人口不足900万。高达64%的森林覆盖率,也使其成为世界上人均森林保有量第二的国家,仅次于芬兰。
虽然不像沃尔沃、萨博、爱立信等品牌一样名扬世界,林业仍是这个国家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年采伐量达6500万立方米,总就业人数近10万人,被称为“欧洲的伐木场”。
埃米尔所作业的这片森林,距离斯德哥尔摩大约四个小时的车程,位于一个叫弗洛维(Frovi)的小镇周边。弗洛维就坐落在一大片森林之间。
这片森林的“主人”Sveaskog公司是瑞典最大的森林拥有者,具体经营的却是另外一家公司——Korsnas林业公司。早在1997年,Korsnas公司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的纸业企业,同年又获得了FSC森林管理认证。
Korsnas公司的代表本特布伦伯格(Bengt Brunberg)解释说,在FSC认证的森林中,不仅需要明确设立非采伐区、阔叶林区、高保护价值林木区、濒危物种保护区等,还需要在确保火势不会蔓延的前提下把一片林地点燃,因为某些生物是必须在燃烧过的林地上生存的。
根据FSC的规定,每公顷的林地在采伐后都需要留下10棵左右的保留树,以维持这片土地生态的完整性。
此后,在每公顷空地上,将要种植2000棵到2500棵树苗,在树龄生长到30年至40年时进行第一次疏伐,以降低林木的密度,并获取可以制作纸浆的木材;之后,树龄达到45年到60年,再进行第二次疏伐。直到树龄达到65年到90年,林木密度降低到每公顷500棵时,才能进行最终的砍伐。
对森林的经营管理进行认证的想法,最早出现于1992年。当时国际贸易链条上存在大量的来历不明的木材产品,其中很多是非法和破坏性采伐所得。为此,从官方到民间都萌生了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森林认证,以保证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设想。
1993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政府达成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第一次明确森林管理应该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并确立了关于森林保护和开发的15条原则。
但这项声明只是一个无法律约束力的文本,为此,民间组织开始推动以市场机制促进森林的保护。1993年,來自25个国家的130个企业和社会组织代表召开了FSC的成立大会,作为一个独立、非营利的非政府组织,凡对森林及其森林产品感兴趣、并承认FSC目标的,都可以申请成为该组织的成员。
FSC的任务,是促进对环境负责、对社会有益和在经济上可行的森林经营活动。为实现这些目标,它倡导自愿、独立、第三方认证为主要的方法。FSC认证分为FM(森林管理)和COC(产销监管链)两种,前者是对森林经营管理方式的认证,后者是保证任何一个木材产品都可以追溯到出产的林地。
FSC认证的几个重点要求,包括生态完整性、高保护价值区域保护、长期的森林经营方案以及对于社区、土著、企业职工安全的考虑等。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森林项目主任韩峥告诉《财经》记者,FSC不允许把天然林转化为人工林,并限制了很多热带雨林地区的认证,目前全球只有8%左右的经营性森林是得到认证的。
“绿卡”浪潮
在获得认证后,企业可以在自己的产品上打上FSC的标签,以表明提供产品原料的森林是经营良好,满足环境、经济和社会要求的可持续经营的森林。而对消费者来说,购买拥有FSC标签的产品,也意味着对大自然和子孙后代负责。
目前,FSC标签已经成为木材产品进入欧美市场的“绿卡”。宜家、欧倍德、家乐福、百安居等零售商,都已经加入FSC认证体系;拥有FSC标签的供货商,才可能获得优先采购和溢价。
作为全球最大的无菌包装企业,利乐每年需要消耗200万吨纸板,以制造超过1400亿个包装盒。该公司森林项目负责人蕾娜戴尔(Lena Dahl)透露,这些原料中目前有82%达到COC标准,即可以追溯到出产的林地;而出产的林地中,也有40%获得了FM认证。其长期目标,是到2018年,实现所有的产品都能打上FSC标志,目前这个比例为三分之一。
在绿色和平中国森林项目负责人马利超看来,这种趋势并非偶然。尤其是随着美国的《雷斯法案修正案》、欧盟打击非法木材贸易法案被陆续通过和付诸实施,以及中欧于2009年签署了《森林执法和施政双边协调机制》,未来对FSC认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对森林本身来说,FSC改善了自然保护的现状,也提高了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并且可以改善认证林区的工人状况、保障当地居民的土地使用权等。对林业企业来说,FSC把它们从一个森林的破坏者变成了森林的保护者,它们的产品也有了稳定、长期的市场。
而对木材使用商来说,使用经过认证的原料确保了供应链的稳定和完整,同样有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以利乐为例,其四分之三的原料来自森林,他们必须保证拥有可持续的原料供给,因此森林认证也是确保经营负责任、可持续的前提。
森林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木材、水果、坚果、蘑菇以及药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同时也是吸收二氧化碳的最主要“角色”。
统计资料显示,森林砍伐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占全球人为排放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的第二大排放源。毁林可直接导致森林覆盖的完全消失,每年地球上都会失去相当于比利时大小的森林;大部分储存在森林中的碳,将被迅速释放。此外,毁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还将引起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大量排放。
可以说,林业对于气候变化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森林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将促进碳的吸收;另一方面,森林的破坏不仅破坏了碳汇(碳的吸收),更直接释放了大量的碳储存。因此,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对于缓解气候变化更加重要。
今年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发表的《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中就提到,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之一,中国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此后,在10月20日于阿根廷召开的世界林业大会上,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也共同宣布,将在大西洋森林地区共同建立保护区,争取在2020年前保证该地区的森林面积总体不发生变化,实现“零毁林”的目标。
据统计,1996年至2005年,仅巴西一国平均每年砍伐的森林面积就达1.95万平方公里。森林砍伐和焚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巴西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0%以上。直到2006年巴西政府采取森林监督和管理措施后,每年森林砍伐面积才降至1.27万平方公里。
中国式认证
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79个国家的1亿多公顷森林获得了FSC认证。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FSC本身不进行认证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是评估、授权和监控认证主体;目前全球总共有19家机构被授权实施FSC认证,其中七家在中国开展业务。
2002年2月,浙江省昌化林场成为中国第一家通过独立第三方认证的森林经营单位。2004年11月,黑龙江省的友好林业局和吉林省的白河林业局也分别通过了FSC认证评估,认证面积分别为24万公顷和18万公顷。到目前为止,中国获得FSC认证的林场有17个,森林面积达到140万公顷。不过,这个数字尚不足中国森林总面积的1%。
据了解,除了林场,中国的木材加工企业也注意到国际趋势的变化,开始寻求进行FSC产销监管链的认证。
除了FSC,中国的林业主管部门也在筹备出台自己的森林认证体系——CFCC(China Forest Certification Council)。
早在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森林认证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的目标。从2004年开始,森林认证工作就被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制定和森林认证工作都得到了专项经费支持。
国家林业局科技中心认证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中国的森林认证体系标准已经通过了,认证机构也在组建中。
2007年3月起,国家林业局也开始了為期两年的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18个试点。试点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认证能力,并完成森林认证审核与评估。
今年2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中国森林认证实施规则》,并于2009年3月1日起实施。不过,上述负责人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承认,目前还没有开始正式认证工作。
一个疑问是,这种中国式认证,能否很好地与国际标准接轨。
除了FSC,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森林认证体系还有森林认证认可计划(PEFC)、可持续林业倡议体系(SFI),以及加拿大标准化协会体系(CSA)。但只有FSC体系是全球性的森林认证体系,得到了购买者集团和全球森林与贸易网络的支持,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PEFC是由欧洲的私有林主发起,影响只在欧洲。美国的体系SFI和加拿大的体系CSA发展迅速,但影响力则主要局限于北美地区。
和中国一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智利、荷兰等国,也发展了国家森林认证体系;但迄今为止,这些认证体系并不被欧洲主流市场认可,因此进展都非常缓慢。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森林项目主任韩峥对《财经》记者表示,之所以支持FSC,是因为该体系经过了科学的评定,是比较可信的标准,其他的还有一些差距,比如没有供应链的监管、标准在各个国家之间不是完全可比等。
“中国的标准对于高保护价值森林的问题,就没有体现,因此还要看执行起来的效果。”她坦言。
不过,FSC要想在中国获得普遍认可,也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目前大众对FSC认证还缺乏认识,限制了以内销为主的林产品企业进行认证的积极性;此外,国内审核和咨询力量不足,也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执行认证标准等。
或许,多种森林认证体系并存,是一种最有可能的格局。在2008年4月的一次研讨会上,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苏明就表示,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既有独立自主CFCC体系,又有国际通行的FSC、PEFC并存的森林认证局面。同时,中国林业部门还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国家级森林认证机构合作,积极推动相互间的互认。■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埃米尔已经操纵着比三辆保时捷跑车还要昂贵的伐木车,把一棵高大的松树齐根切断、削去树枝,然后切成长度相似的几段。
“细的话每小时可以砍150棵,粗的话大概五六十棵。”他对《财经》记者解释说。为了这份看似容易的工作,埃米尔接受了长达三年的训练和半年的实习。在这片位于瑞典南部的森林中,不仅砍多少树、砍哪棵树需要详尽的规划,就连留几个树桩也不能随意为之——因为这片森林已经加入了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森林管理委员会)森林认证体系,经营管理需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以确保森林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的完整。
今年10月底,受瑞典利乐(Tetra Pak)公司的邀请,《财经》记者和几位媒体同行一起走访了瑞典这个世界上人均森林保有量第二的国家,以了解其如何在FSC森林认证的框架下实现木材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的双赢。
毕竟,森林不仅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为宝贵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同时,在吸纳温室气体以缓解全球变暖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FSC兴起
瑞典作为欧洲国土面积第五大的国家,人口不足900万。高达64%的森林覆盖率,也使其成为世界上人均森林保有量第二的国家,仅次于芬兰。
虽然不像沃尔沃、萨博、爱立信等品牌一样名扬世界,林业仍是这个国家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年采伐量达6500万立方米,总就业人数近10万人,被称为“欧洲的伐木场”。
埃米尔所作业的这片森林,距离斯德哥尔摩大约四个小时的车程,位于一个叫弗洛维(Frovi)的小镇周边。弗洛维就坐落在一大片森林之间。
这片森林的“主人”Sveaskog公司是瑞典最大的森林拥有者,具体经营的却是另外一家公司——Korsnas林业公司。早在1997年,Korsnas公司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的纸业企业,同年又获得了FSC森林管理认证。
Korsnas公司的代表本特布伦伯格(Bengt Brunberg)解释说,在FSC认证的森林中,不仅需要明确设立非采伐区、阔叶林区、高保护价值林木区、濒危物种保护区等,还需要在确保火势不会蔓延的前提下把一片林地点燃,因为某些生物是必须在燃烧过的林地上生存的。
根据FSC的规定,每公顷的林地在采伐后都需要留下10棵左右的保留树,以维持这片土地生态的完整性。
此后,在每公顷空地上,将要种植2000棵到2500棵树苗,在树龄生长到30年至40年时进行第一次疏伐,以降低林木的密度,并获取可以制作纸浆的木材;之后,树龄达到45年到60年,再进行第二次疏伐。直到树龄达到65年到90年,林木密度降低到每公顷500棵时,才能进行最终的砍伐。
对森林的经营管理进行认证的想法,最早出现于1992年。当时国际贸易链条上存在大量的来历不明的木材产品,其中很多是非法和破坏性采伐所得。为此,从官方到民间都萌生了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森林认证,以保证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设想。
1993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政府达成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第一次明确森林管理应该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并确立了关于森林保护和开发的15条原则。
但这项声明只是一个无法律约束力的文本,为此,民间组织开始推动以市场机制促进森林的保护。1993年,來自25个国家的130个企业和社会组织代表召开了FSC的成立大会,作为一个独立、非营利的非政府组织,凡对森林及其森林产品感兴趣、并承认FSC目标的,都可以申请成为该组织的成员。
FSC的任务,是促进对环境负责、对社会有益和在经济上可行的森林经营活动。为实现这些目标,它倡导自愿、独立、第三方认证为主要的方法。FSC认证分为FM(森林管理)和COC(产销监管链)两种,前者是对森林经营管理方式的认证,后者是保证任何一个木材产品都可以追溯到出产的林地。
FSC认证的几个重点要求,包括生态完整性、高保护价值区域保护、长期的森林经营方案以及对于社区、土著、企业职工安全的考虑等。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森林项目主任韩峥告诉《财经》记者,FSC不允许把天然林转化为人工林,并限制了很多热带雨林地区的认证,目前全球只有8%左右的经营性森林是得到认证的。
“绿卡”浪潮
在获得认证后,企业可以在自己的产品上打上FSC的标签,以表明提供产品原料的森林是经营良好,满足环境、经济和社会要求的可持续经营的森林。而对消费者来说,购买拥有FSC标签的产品,也意味着对大自然和子孙后代负责。
目前,FSC标签已经成为木材产品进入欧美市场的“绿卡”。宜家、欧倍德、家乐福、百安居等零售商,都已经加入FSC认证体系;拥有FSC标签的供货商,才可能获得优先采购和溢价。
作为全球最大的无菌包装企业,利乐每年需要消耗200万吨纸板,以制造超过1400亿个包装盒。该公司森林项目负责人蕾娜戴尔(Lena Dahl)透露,这些原料中目前有82%达到COC标准,即可以追溯到出产的林地;而出产的林地中,也有40%获得了FM认证。其长期目标,是到2018年,实现所有的产品都能打上FSC标志,目前这个比例为三分之一。
在绿色和平中国森林项目负责人马利超看来,这种趋势并非偶然。尤其是随着美国的《雷斯法案修正案》、欧盟打击非法木材贸易法案被陆续通过和付诸实施,以及中欧于2009年签署了《森林执法和施政双边协调机制》,未来对FSC认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对森林本身来说,FSC改善了自然保护的现状,也提高了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并且可以改善认证林区的工人状况、保障当地居民的土地使用权等。对林业企业来说,FSC把它们从一个森林的破坏者变成了森林的保护者,它们的产品也有了稳定、长期的市场。
而对木材使用商来说,使用经过认证的原料确保了供应链的稳定和完整,同样有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以利乐为例,其四分之三的原料来自森林,他们必须保证拥有可持续的原料供给,因此森林认证也是确保经营负责任、可持续的前提。
森林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木材、水果、坚果、蘑菇以及药材,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同时也是吸收二氧化碳的最主要“角色”。
统计资料显示,森林砍伐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占全球人为排放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的第二大排放源。毁林可直接导致森林覆盖的完全消失,每年地球上都会失去相当于比利时大小的森林;大部分储存在森林中的碳,将被迅速释放。此外,毁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还将引起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大量排放。
可以说,林业对于气候变化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森林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将促进碳的吸收;另一方面,森林的破坏不仅破坏了碳汇(碳的吸收),更直接释放了大量的碳储存。因此,促进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对于缓解气候变化更加重要。
今年9月22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的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发表的《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中就提到,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手段之一,中国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此后,在10月20日于阿根廷召开的世界林业大会上,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也共同宣布,将在大西洋森林地区共同建立保护区,争取在2020年前保证该地区的森林面积总体不发生变化,实现“零毁林”的目标。
据统计,1996年至2005年,仅巴西一国平均每年砍伐的森林面积就达1.95万平方公里。森林砍伐和焚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巴西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0%以上。直到2006年巴西政府采取森林监督和管理措施后,每年森林砍伐面积才降至1.27万平方公里。
中国式认证
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79个国家的1亿多公顷森林获得了FSC认证。作为一个庞大的组织,FSC本身不进行认证工作,它的主要任务是评估、授权和监控认证主体;目前全球总共有19家机构被授权实施FSC认证,其中七家在中国开展业务。
2002年2月,浙江省昌化林场成为中国第一家通过独立第三方认证的森林经营单位。2004年11月,黑龙江省的友好林业局和吉林省的白河林业局也分别通过了FSC认证评估,认证面积分别为24万公顷和18万公顷。到目前为止,中国获得FSC认证的林场有17个,森林面积达到140万公顷。不过,这个数字尚不足中国森林总面积的1%。
据了解,除了林场,中国的木材加工企业也注意到国际趋势的变化,开始寻求进行FSC产销监管链的认证。
除了FSC,中国的林业主管部门也在筹备出台自己的森林认证体系——CFCC(China Forest Certification Council)。
早在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森林认证工作,尽快与国际接轨”的目标。从2004年开始,森林认证工作就被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制定和森林认证工作都得到了专项经费支持。
国家林业局科技中心认证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中国的森林认证体系标准已经通过了,认证机构也在组建中。
2007年3月起,国家林业局也开始了為期两年的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18个试点。试点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认证能力,并完成森林认证审核与评估。
今年2月,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中国森林认证实施规则》,并于2009年3月1日起实施。不过,上述负责人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承认,目前还没有开始正式认证工作。
一个疑问是,这种中国式认证,能否很好地与国际标准接轨。
除了FSC,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森林认证体系还有森林认证认可计划(PEFC)、可持续林业倡议体系(SFI),以及加拿大标准化协会体系(CSA)。但只有FSC体系是全球性的森林认证体系,得到了购买者集团和全球森林与贸易网络的支持,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PEFC是由欧洲的私有林主发起,影响只在欧洲。美国的体系SFI和加拿大的体系CSA发展迅速,但影响力则主要局限于北美地区。
和中国一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西、智利、荷兰等国,也发展了国家森林认证体系;但迄今为止,这些认证体系并不被欧洲主流市场认可,因此进展都非常缓慢。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森林项目主任韩峥对《财经》记者表示,之所以支持FSC,是因为该体系经过了科学的评定,是比较可信的标准,其他的还有一些差距,比如没有供应链的监管、标准在各个国家之间不是完全可比等。
“中国的标准对于高保护价值森林的问题,就没有体现,因此还要看执行起来的效果。”她坦言。
不过,FSC要想在中国获得普遍认可,也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目前大众对FSC认证还缺乏认识,限制了以内销为主的林产品企业进行认证的积极性;此外,国内审核和咨询力量不足,也不利于企业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执行认证标准等。
或许,多种森林认证体系并存,是一种最有可能的格局。在2008年4月的一次研讨会上,国家林业局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苏明就表示,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既有独立自主CFCC体系,又有国际通行的FSC、PEFC并存的森林认证局面。同时,中国林业部门还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国家级森林认证机构合作,积极推动相互间的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