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每天写到凌晨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一个瘦瘦高高的男生,就读于八年级。他的父母来电话说,他现在每天作业写到凌晨,有时候甚至到2、3点钟才做完,平均每天睡5、6个小时,上课没有办法专注。这让他们非常着急。
  我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好奇,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孩子可以坚持写作业到凌晨而不睡觉,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作业写到这么晚还写不完?
  我假设了三种可能,一是作业确实特别多,二是他写作业的速度特别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作业不会做,消磨了很多时间,到最后弄到很晚。同时,我还想知道是什么动力能够让他克服困意,继续坚持下去。很多时候,我们容易看到问题,却忽略问题背后的动力和资源。这个男生的坚持就是一种资源。
  他叫小正,戴副眼镜,有点胆怯地走进咨询室,刚开始显得有些局促和不安,身體都有点僵硬。
  他自述,从七年级开始写作业速度就慢了,那时候还不像现在做到凌晨,一般会做到23点左右。现在八年级作业更多了,也更难了,所以也就更晚了一些。不过平时期中、期末考试时都来得及写完答卷,有时候还会有十几分钟的检查时间。看起来,他对作业写到很晚,并不是非常痛苦,好像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现状。相比较而言,似乎是他父母更不能接受这种现象。
  我问他,你对自己的这种现象是如何看待的?父母是如何看待的?他说,“我从小写作业就慢,现在已经很抓紧了。主要是有些功课并不是很懂,经常会有做错的情况,再检查,再订正,就弄到很晚了。妈妈管得比较多,经常大惊小怪的,看我有一点点错误就说我不认真,从70多分考到69分,她也很夸张地说我。我很不耐烦,也很生气。”
  原来小正为尽力保障作业的正确率,接受自己晚睡觉的代价。但是,小正妈妈对作业拖延、分数下降以及作业错误率非常介意,会“小题大做”,这才是让小正烦恼的地方。在咨询中我们经常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在判断问题的时候,以世俗的主流角度去判断,而不是以当事人的需求判断和衡量。当事人在哪里困扰,就从哪里入手;当事人想去哪里,我们就协助他去那里,带着他去探探路,然后和他一起看到各种可能性,以及所需要的帮助,更好地成为他自己。
  为了缓解小正母子间的矛盾,我先从提高小正的写作业速度入手。由于他已经对自己的慢理所当然了,我和他尝试着做了一个小试验,帮助他提高自我认知。先把“我想10点前睡觉”这句话大声读出来,越大声越坚定越好,然后开始写下这句话。我们一共写了6次,所用时间从17秒72缩短到14秒09,他足足提高了3秒多。他很高兴,惊喜于心理暗示所产生的神奇效果。
  第一次面询大致了解了小正的困扰和学习现状,帮助他放松,并感受到信任和安全,同时植入新的信念,以增长信心。布置回家作业:练习大声说出自己的愿望和想做的事情,然后行动。
  五天以后,小正的父母如约而来,小正在下课后也来到咨询室,这一次进行了家庭咨询。父母反馈了这几天作业做完时间从凌晨一点多提前到零点,提早了1个小时。父母对于他的提早写完作业,给了奖励,买了几支笔。他周末也会有睡懒觉的机会,用以弥补一周以来欠下的睡眠。
  在这次咨询中,我引导小正更多谈一些家庭成员间的事情,比如对父母的期望。小正表示,对爸爸带着他一起外出活动不感兴趣。即便是出去散步,也希望是自己一个人,因为他们的速度不一样。相比跟父亲外出,他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看看视频,听听音乐,睡睡觉,觉得这是他自己比较好的放松方式。对于母亲,小正希望她不要小题大做,大惊小怪,说话不要那么大声,更不要说个不停。
  对于这些想法,父亲认为“我们都是为你好啊,看你这么辛苦,带你出去放松放松,让你调节调节,不好吗?”母亲也表示诧异,并没有察觉自己口罗嗦和说话声音大。原来,小正的妈妈在政府工作,对自己和他人的工作要求都很严格,不容许一点小的错误,对儿子也无形当中如此要求。小正妈妈平时在家话比较多,表达能力好且善辩,爸爸和儿子在家里就很少说话。
  截至目前,我大概验证了我的假设:孩子在不容许犯错误的严格的妈妈的教导下,养成了保证正确率的习惯,哪怕做得晚一点,慢一点,只要我最后交出来的答卷是正确的就好了,所以小正把大量能量投注在正确率上。青春期独立意识的萌芽,使得小正不断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自己处理压力的方式,并自己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并不需要别人强加的方式来帮助他。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看到一个孩子为了学习废寝忘食的现状,表示担忧,同时我们也试着去看到一个孩子为了对自己学业的负责而忘我坚持的态度,应该给出肯定。一个人在自己能力有限的前提下,要做好一件事,只能用另外的代价去弥补和平衡,比如睡眠时间和休闲时间。
  这个案例采用的是家庭辅导的方式,通过家庭成员互相面对面地对话,彼此听到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同时也从家庭成员的背景信息、成长经历进行综合分析,呈现家庭互动的方式,以及家庭成员采取的应对方式。我们知道,每一个问题的实质都是我们应对内心压力与冲突的方式。小正正是用长时间的写作业来求得正确率,换得母亲的认可,用拖延的时间来逃避爸爸不断介入的“帮助”。母亲需要变得更加宽容,父亲需要更多放手和允许。
  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出现问题,根源于这个系统中功能不良的应对方式,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做出一点改变,来让这个系统以新的功能良好的方式运作,这就是家庭辅导的魅力和特别之处。
其他文献
那天,我收到了外地表妹的留言。  “老姐,我有个朋友想咨询你,她说最近几年特别消沉,记忆力也下降明显,注意力不集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有轻生的念头,但又没有勇气去死。对自己完全提不起自信心。也不喜欢人多的场合,不喜欢和陌生人多说话,可一个人的时候又觉得特别孤单和空虚。睡眠质量差,难入睡又易醒,近几个月还出现了闭经的情况。周围的人都觉得她很开朗风趣,但她却觉得整个人消极又萎靡。  她还有一个很大的困
期刊
见到小崔的时候是去年十一假期过后的第二天,是他的爱人小王带着来到咨询室的。  小崔今年39岁,男性,大专学历,结婚10年,育有一子9岁,一女7岁。家住在城市的近郊,家境殷实,妻子小王和他是相亲认识的,目前在一家工厂里上班,他自己经营着一家门市,父母健在,一家人其乐融融。  就是有一点,让小王非常头痛:小崔好打牌,搓麻,尤其是节假日的时候,按理说空闲的时候打打牌也不是啥大事儿,可是他打牌的时候好耍钱
期刊
相信去过KTV的人都听过一首歌曲—《拒绝黄赌毒》。《拒绝黄赌毒》是公安部指定的KTV场所开场公益歌曲,以此来宣传告诫大家拒绝黄、赌、毒。不少人可能觉得赌博的危害性不能跟“色情”和“毒品”相比,其实不然。  赌博作为一种古已有之的活动,有著广泛的社会基础,大到颇具规模的博彩业和大型赌场,小到过年期间三五亲朋好友凑在一起搓麻、扎金花赌钱,赌博的危害隐秘而深远……  本刊“本期策划”栏目,让我们来一起看
期刊
1曾经,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父母双职工退休,楼房独门独院两层。可前不久,小林(化名)迷上了赌博。短短半年,欠下40多万元赌债,每天都遭受债主威胁恐吓。为此,父母分别去刷盘子,做清洁工;家里9个月大的孩子没钱买奶粉吃。现在家里没有电视机,没有冰箱,没有空调,因为值钱的东西都被债主抢了。春节前夕,一个带黑社会性质的债主打电话来,说不还钱的话,就拿炮仗半夜扔进房间。结果其一家一夜都没睡……  赌博,危害
期刊
说起赌博,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赌博而造成倾家荡产,甚至身陷囹圄的案例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到底那小小一副扑克,或是一副麻将,一台老虎机,拥有怎样的魔力,竟可以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泯灭了人性。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1从众与模仿。众所周知,赌博大多是群体性的。大到赌场,小到私人牌局,基本都是一群人凑在一起,所谓“聚众赌博”。不少陷入赌博的
期刊
老许是在女儿的责骂和推搡中进入治疗室的,“让看病就看病呗,推我干吗?”老许一边嘟嘟囔囔地小声抗议着,一边不情愿地坐在了椅子上。  原来老许因为赌博,不仅借了高利贷20万元,还要把儿子的房产证抵押出去,儿子和老伴一怒之下,把老许撵了出去。老许无奈投奔女儿家,女儿得知他又赌博,也感觉又气又恨,听邻居说有可能是病,这才带着他前来就诊。  老许是个建筑工人,大部分时间在工地工作,每年过年时带着一年的收入回
期刊
强迫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头脑中反复出现的、不需要的、来自于外界闯入大脑的一些想法、怀疑或冲动,如怕脏,怕说错话等,专业术语为“强迫观念”,或者是为了减轻强迫观念带来的焦虑不安和痛苦,如强烈的对细菌、对血液、脏等出现的恐惧,因而出现的重复行为动作,专业术语称其为“强迫行为”,如一遍一遍地检查门锁、长时间反复洗手等。重复和纠缠使患者产生强烈的心理痛苦,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以及
期刊
我觉得一个人凭着专业知识和人生经验,为陌生人解梦,而做梦的人感到解得很好,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梦解得真实、准确,并不意味着能解决了他人的困扰。  十几年前在上海,社会上开过不少“解梦门诊”,也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但过了半年就关门了。为什么?是因为这些门诊没有建立基本的咨訪关系,也没有结合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单单去解一个梦,偶尔听听可能也会感到有点启发,但到最后,可能会失望。  从这个角度来讲,解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手机产生了依赖,一种新型的网络赌博方式也出现了。  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全民夺宝”“一元购”“一元夺宝”这类的夺宝软件较为常见吧?这正是新型网络赌博的一种。只需花费1元钱就有机会赢得轿车、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丰厚奖品。非常诱人吧?不试试怎么知道呢?万一那个幸运儿就是你呢。喂,快醒醒吧,别做梦了!投入小,回报大?天上掉馅儿饼还刚好砸到你了?不不不,这一砸兴许不是馅儿饼,而是
期刊
孩子早上起床,妈妈说“该穿衣服了,伸出你的手;该穿裤子了,伸出你的脚;该穿袜子了,把脚抬高一点。”接下来,妈妈说“该洗脸了,要把毛巾打湿;该刷牙了,要把牙膏挤在牙刷上。”吃早饭的时候,妈妈说“牛奶要倒到杯子里”“勺子要这样拿”“吃好了要把碗放到厨房”。要出门了,妈妈说,“把包背上,还要带一壶水……”而这仅仅是一天的开端,全天候的提示,究竟何时罢休呢?  家长们不由自主地采用“提示”来帮助孩子,似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