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此,新《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要让德育在体育教学中落到实处,既要重视体育技能的传授,又要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还要将情感教育、思想教育渗透其中,达到健康锻炼与品德教育相统一。
关键词:健康;情感;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全国基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课程改革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本着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核心,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教学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合格的教师,就成为我们体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想方设法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培养学生的坚强、勇敢、不畏困难的精神品质。
但现实情况却不令人乐观。学生畏难情绪很严重,只要是耗费比较大体力的运动,只要是难度比较高的运动,学生的抵触情绪就比较大,逃避的思想就比较严重。有人会认为这并不重要,教学质量评估中难以对这些内容实行评估,甚至有人认为这并不是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的任务。笔者则认为,体育教学也应使学生在了解体育基础知识、掌握体育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以发挥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培养素质高、体能强的有用人才。
如何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带着一颗爱心,面对学生,以爱传爱
和其他学科一样,面对学生,体育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在爱的体验中学会关爱他人。
教师的关爱可以让学生情绪高昂,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我们都知道,“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情感是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是教学活动产生效果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经常要手把手传授学生动作,这样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较其他科目而言就显得更为直接。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信息,而这些都极可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巨大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融洽和谐,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教师通过适当的形式把对学生的关爱之心传递给学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更为融洽,相互之间更加信任,从而让教学气氛更为活跃,使教学任务更快完成,教学目标更好实现。
同时,教师的关爱可以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完成体育动作。正如前文所说,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教师除了要亲自教学生技能,给学生以示范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相互合作。就现有的情况,一般学校的体育课条件都是有限的,器材也比较缺乏,有时几个班同时上课,特别是上活动课,场地、器材就更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还包括班级与班级之间,授课老师能将关爱之心像播撒种子一样播撒到每一个学生心中,那学生也一定是对同学充满爱心的。久而久之,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学生就可能懂得了相互谦让,相互包容,更加明白了做任何事都应该团结合作。
二、教师要善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毅力
体育教育如果仅仅理解为体能体质的训练,那就只要在操场上追追打打、跑跑跳跳就可以了,如果把它的多形式教学看成是学生意志毅力的培养方式,那它的目标价值也就非同一般了。目前,我们的学生都是“90后”,在温室长大的他们意志力往往比较薄弱,做事没有耐心,缺乏恒心。体育课堂上,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经常变化,那么就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乏、厌倦情绪的出现,是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的。比如队列课比较枯燥乏味,体育教师就可将它与军训结合起来,尽自己努力做出 “立正”“稍息”“向右看齐”等标准动作,尽量让动作保持久点,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再如上垒球投掷课,如果单一地投掷,学生会兴致不高,可以设计成有目标的投掷比赛,学生们兴趣盎然,互不示弱,长时间做一项运动的意识也就培养出来了。
众所周知,体育课不可能都坐在舒服的教室里,它常常要求在酷暑中、严寒里活动,所以教师要抓住机会,培养学生“夏不怕晒,冬不怕冻,累不叫苦,输不怨人”的精神。
三、教师要利用各种体育活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专题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教师要注意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因势利导,及时点评,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如球类运动、田径项目等教学内容,蕴涵着极好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契机,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安排体育竞技活动的过程中应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的重要性,懂得团结合作的作用。同时,教育学生在竞赛中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应以集体主义利益为重,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意识,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师还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师可适时地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作用,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也可适当穿插介绍我国灿烂的体育文化,中国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感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更好地珍惜时间,增强体魄,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四、帮助学生提早树立“锻炼身体,奉献一生”的信念
“为健康而运动”“运动有益于健康”这是我们现在广为流行的体育锻炼的口号。而健康的身体更是工作所必需的,这也已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我们的体育课在培养学生有爱心、有信心、有吃苦精神、有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切不可忘了《体育课程标准》中的各个要求。因为把握好了课程标准也就是理解了以人为本的体育健康课,它是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结合的,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拥有一个好的体魄,一个好的身材,一个合适的体育锻炼习惯,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则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时光,遵循自然规律,积极科学地锻炼与养护身体,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保证能以充沛的精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所以,我们的体育教师如能真正把思想品质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那么,我们的体育教学就不只是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者,而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进行有益于身心的健康教育,体育课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集德、智、美育为一体的综合课。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
关键词:健康;情感;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全国基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新课程改革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进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生活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相继出台,使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处于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本着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核心,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教学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成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合格的教师,就成为我们体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想方设法增强学生体质,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培养学生的坚强、勇敢、不畏困难的精神品质。
但现实情况却不令人乐观。学生畏难情绪很严重,只要是耗费比较大体力的运动,只要是难度比较高的运动,学生的抵触情绪就比较大,逃避的思想就比较严重。有人会认为这并不重要,教学质量评估中难以对这些内容实行评估,甚至有人认为这并不是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的任务。笔者则认为,体育教学也应使学生在了解体育基础知识、掌握体育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以发挥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培养素质高、体能强的有用人才。
如何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带着一颗爱心,面对学生,以爱传爱
和其他学科一样,面对学生,体育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在爱的体验中学会关爱他人。
教师的关爱可以让学生情绪高昂,进而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我们都知道,“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情感是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是教学活动产生效果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尤其是在体育教学中,专业特点决定了教师经常要手把手传授学生动作,这样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较其他科目而言就显得更为直接。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都传递着不同的情感信息,而这些都极可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巨大变化。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融洽和谐,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教师通过适当的形式把对学生的关爱之心传递给学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更为融洽,相互之间更加信任,从而让教学气氛更为活跃,使教学任务更快完成,教学目标更好实现。
同时,教师的关爱可以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完成体育动作。正如前文所说,由于体育课的特殊性,教师除了要亲自教学生技能,给学生以示范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相互合作。就现有的情况,一般学校的体育课条件都是有限的,器材也比较缺乏,有时几个班同时上课,特别是上活动课,场地、器材就更为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合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还包括班级与班级之间,授课老师能将关爱之心像播撒种子一样播撒到每一个学生心中,那学生也一定是对同学充满爱心的。久而久之,在各项体育活动中,学生就可能懂得了相互谦让,相互包容,更加明白了做任何事都应该团结合作。
二、教师要善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毅力
体育教育如果仅仅理解为体能体质的训练,那就只要在操场上追追打打、跑跑跳跳就可以了,如果把它的多形式教学看成是学生意志毅力的培养方式,那它的目标价值也就非同一般了。目前,我们的学生都是“90后”,在温室长大的他们意志力往往比较薄弱,做事没有耐心,缺乏恒心。体育课堂上,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经常变化,那么就有可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乏、厌倦情绪的出现,是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的。比如队列课比较枯燥乏味,体育教师就可将它与军训结合起来,尽自己努力做出 “立正”“稍息”“向右看齐”等标准动作,尽量让动作保持久点,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再如上垒球投掷课,如果单一地投掷,学生会兴致不高,可以设计成有目标的投掷比赛,学生们兴趣盎然,互不示弱,长时间做一项运动的意识也就培养出来了。
众所周知,体育课不可能都坐在舒服的教室里,它常常要求在酷暑中、严寒里活动,所以教师要抓住机会,培养学生“夏不怕晒,冬不怕冻,累不叫苦,输不怨人”的精神。
三、教师要利用各种体育活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专题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教师要注意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因势利导,及时点评,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如球类运动、田径项目等教学内容,蕴涵着极好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契机,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安排体育竞技活动的过程中应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的重要性,懂得团结合作的作用。同时,教育学生在竞赛中不要计较个人得失,应以集体主义利益为重,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意识,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师还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自己的教学任务,教师可适时地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意义、作用,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也可适当穿插介绍我国灿烂的体育文化,中国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感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更好地珍惜时间,增强体魄,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
四、帮助学生提早树立“锻炼身体,奉献一生”的信念
“为健康而运动”“运动有益于健康”这是我们现在广为流行的体育锻炼的口号。而健康的身体更是工作所必需的,这也已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我们的体育课在培养学生有爱心、有信心、有吃苦精神、有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切不可忘了《体育课程标准》中的各个要求。因为把握好了课程标准也就是理解了以人为本的体育健康课,它是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结合的,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拥有一个好的体魄,一个好的身材,一个合适的体育锻炼习惯,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则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时光,遵循自然规律,积极科学地锻炼与养护身体,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保证能以充沛的精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所以,我们的体育教师如能真正把思想品质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那么,我们的体育教学就不只是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者,而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进行有益于身心的健康教育,体育课也就成了实实在在的集德、智、美育为一体的综合课。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