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磨难教育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根据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有目的地提供或创设一些相对艰苦和困难的条件或环境,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和能力,促使其心理素质特别是非智力因素获得健康的发展。简单地说,磨难教育是体味苦难的一种过程。磨难教育造就了学生自立、自强、努力奋斗的独立人格,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遇挫不气馁、遇变不惊恐的个性。
竞争需要磨难,吃苦也是财富,这是正被各国社会、学校、家长日益认同的教育理念。教育在综合国力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然而,当前许多家庭教育不尽如人意,出现了种种误区,以致孩子缺乏自立、自理和承受磨难挫折能力,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重视加强磨难教育,进行磨难教育刻不容缓。如何加强磨难教育,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榜样激励意志,让孩子在良好的熏陶中领会磨难
磨难意识是人对磨难程度的估价和对待磨难态度等心理过程的总和,家长和教师要充分运用榜样的激励作用,帮助孩子树立磨难意识。首先,家长和教师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自觉磨炼,经常解剖自己,形成良好的情绪心境、豁达的气度和坚强的意志,不断塑造自己的崇高形象。在适当时机将自己成长的经历和生活中的一些磨难体验讲给孩子听,既感染他们,又督促自己。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青春之歌》等小说,从中领略人生真谛和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通过汇集名言警句与他们共勉。“成功之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苦难(挫折)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这些名言振聋发聩,不愧是磨难教育的好素材。
其次,要帮助孩子了解名人的磨难经历,激励他们崇尚英模。古往今来,那些蜚声政坛、文坛、科坛的名人,大都经历了种种“磨难”的考验,从而成就了大业。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四处漂泊,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贫困之境而无厌世之念。经受种种磨难成为世人敬仰的名人。司马迁在遭受宫刑磨难之后写下了光照千秋的《史记》,贝多芬在同聋疾磨难抗争中写出了动人心弦的《命运交响曲》。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在生活艰辛、道路坎坷、事业艰难中,练就了不惧人间苦难、战胜困难挫折的坚强意志和革命胆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了解英雄的光辉历程,定能在孩子胸中矗立起英雄的群像,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源和精神支柱。学校应通过晨会、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历经磨难成才的事例,挖掘学生中不怕艰辛战胜磨难的先进典型并进行宣传表彰,用榜样来激励学生。
二、利用劳动磨炼身心,让孩子在适度的劳累中体验磨难
劳动是进行磨难教育的最佳途径。通过劳动能培养学生自食其力的能力,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当前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缺乏劳动观念,很少参加体力劳动。因此,家长要善于给孩子出劳动“难题”,磨炼其意志,要敢于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既要教育孩子在生活上不比吃穿,不乱花钱,更要重视引导孩子参加各方面的劳动。
1.日常服务性的劳动。对于一些个人的自我服务劳动,如洗衣服、叠被子、打扫房间、整理学习用品等,以及简单的集体服务劳动,如值日打扫卫生、分报等,较容易做到,但要形成一种习惯却有相当难度。因此,要教育孩子贵在坚持,自始至终做好,形成良好的意识。对于一些打扫厕所、倒痰盂垃圾等又脏又累的服务劳动,更要鼓励孩子去做,通过表扬、颁发一些纪念品等做法来增强劳动光荣的荣誉感。
2.社会公益劳动。例如,打扫敬老院的卫生、铺路、打扫街道卫生、修理社区设施、整理社区花坛、草坪等,一般可以由学校团队组织或社区组织,可以适当地增加劳动强度。在良好的社会舆论中,让孩子在适度的劳累中体验磨难,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3.勤工俭学劳动。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要引导孩子参加一些生产性劳动,力所能及地参与勤工俭学。在付出适当的劳动后,让他们赚取劳动报酬,体现了按劳取酬。如安排中学生当家政钟点工、家庭教师、饭店服务员、商店售货员等,这样既能锻炼谋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学习语言和社会规则,提高社交水平。同时,还能让孩子领会金钱的意义,珍爱劳动所得,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
三、利用体育锻炼增强体魄,让孩子在适度的运动中感受磨难
体育锻炼是青少年学生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的重要途径。然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极少吃苦,“怕摔、怕累、怕冷、怕晒”,“四体不勤,矫揉造作”等现象极为普遍。身体与心理的承受能力极差,稍遇困难就后退、遇挫折就退缩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引导,利用体育锻炼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精神,忍受肌肤之苦,增强体魄,才能适应各种环境的磨炼,接受社会挑战。
一方面,教师平时应着重抓好每一堂体育课,在体育课上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在学生达到极限时,鼓励学生咬牙坚持多做一两次。在培养体育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锻炼习惯,让学生体会磨难和艰苦,从而达到“增益其所不能”的目的。
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体育达标方面的活动,一定要订出较高的标准,要争取做到个个通过考核。教师应严格要求,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劳累与挫折,磨炼意志。同时认真组织体育节系列活动,广泛开展校际、班际、组际间的竞赛,让学生人人参与,刻苦锻炼,以战胜自己为最大的胜利。特别是参与中长跑等考验耐力的项目,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能完成高强度训练任务的。
四、利用活动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生动的情境中感悟磨难
玩是孩子的天性,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甚至终生难忘。在活动中融合磨难教育是必要的。一是要通过以磨难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心理辅导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等多种渠道,营造磨难的情境,教给学生战胜磨难的方法,帮助树立战胜磨难的信心。二是要定期组织学生远足活动、劳动实践活动,举办各种吃苦为主题的夏(冬)令营……给学生以压力和动力,形成磨难的氛围,为他们提供磨难时间和空间。凡是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好全封闭式的强化军事训练,不仅时间上有所保证,强度也应适当加大,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军人生活和训练的苦与累。高中学生更可以加进一些部队求生存式的野营训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心理、生理上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意志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体魄。三是要社会各界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实践,接纳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如: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捐助活动、勤工助学活动;要通过团队组织、社区、电视媒体开展一些迎接挑战、磨难体验的竞赛活动等等,在活动中适当设置困难,引导学生去克服,寓教于乐,从而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素质,增强适应环境承受挫折的能力。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要生存、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书本知识,而且需要顽强的生存意识和能力,这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挫折中磨炼出来的。一位哲人说得好:“一个一生中没有不幸的人是不幸的。”一个没有经过不幸和磨难的人,一旦面临不幸和磨难很难不被其征服,如同雏鹰,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因此我们要真正认识到,“磨难教育”是培养造就跨世纪人才的重要一课,我们要大胆探索“磨难教育”的新路子,共同铸造我们民族的未来,让未成年人在适度的磨难中千锤百炼而成“钢”。
竞争需要磨难,吃苦也是财富,这是正被各国社会、学校、家长日益认同的教育理念。教育在综合国力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然而,当前许多家庭教育不尽如人意,出现了种种误区,以致孩子缺乏自立、自理和承受磨难挫折能力,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重视加强磨难教育,进行磨难教育刻不容缓。如何加强磨难教育,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榜样激励意志,让孩子在良好的熏陶中领会磨难
磨难意识是人对磨难程度的估价和对待磨难态度等心理过程的总和,家长和教师要充分运用榜样的激励作用,帮助孩子树立磨难意识。首先,家长和教师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自觉磨炼,经常解剖自己,形成良好的情绪心境、豁达的气度和坚强的意志,不断塑造自己的崇高形象。在适当时机将自己成长的经历和生活中的一些磨难体验讲给孩子听,既感染他们,又督促自己。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青春之歌》等小说,从中领略人生真谛和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通过汇集名言警句与他们共勉。“成功之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苦难(挫折)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这些名言振聋发聩,不愧是磨难教育的好素材。
其次,要帮助孩子了解名人的磨难经历,激励他们崇尚英模。古往今来,那些蜚声政坛、文坛、科坛的名人,大都经历了种种“磨难”的考验,从而成就了大业。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四处漂泊,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贫困之境而无厌世之念。经受种种磨难成为世人敬仰的名人。司马迁在遭受宫刑磨难之后写下了光照千秋的《史记》,贝多芬在同聋疾磨难抗争中写出了动人心弦的《命运交响曲》。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在生活艰辛、道路坎坷、事业艰难中,练就了不惧人间苦难、战胜困难挫折的坚强意志和革命胆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了解英雄的光辉历程,定能在孩子胸中矗立起英雄的群像,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源和精神支柱。学校应通过晨会、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历经磨难成才的事例,挖掘学生中不怕艰辛战胜磨难的先进典型并进行宣传表彰,用榜样来激励学生。
二、利用劳动磨炼身心,让孩子在适度的劳累中体验磨难
劳动是进行磨难教育的最佳途径。通过劳动能培养学生自食其力的能力,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当前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缺乏劳动观念,很少参加体力劳动。因此,家长要善于给孩子出劳动“难题”,磨炼其意志,要敢于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既要教育孩子在生活上不比吃穿,不乱花钱,更要重视引导孩子参加各方面的劳动。
1.日常服务性的劳动。对于一些个人的自我服务劳动,如洗衣服、叠被子、打扫房间、整理学习用品等,以及简单的集体服务劳动,如值日打扫卫生、分报等,较容易做到,但要形成一种习惯却有相当难度。因此,要教育孩子贵在坚持,自始至终做好,形成良好的意识。对于一些打扫厕所、倒痰盂垃圾等又脏又累的服务劳动,更要鼓励孩子去做,通过表扬、颁发一些纪念品等做法来增强劳动光荣的荣誉感。
2.社会公益劳动。例如,打扫敬老院的卫生、铺路、打扫街道卫生、修理社区设施、整理社区花坛、草坪等,一般可以由学校团队组织或社区组织,可以适当地增加劳动强度。在良好的社会舆论中,让孩子在适度的劳累中体验磨难,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3.勤工俭学劳动。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要引导孩子参加一些生产性劳动,力所能及地参与勤工俭学。在付出适当的劳动后,让他们赚取劳动报酬,体现了按劳取酬。如安排中学生当家政钟点工、家庭教师、饭店服务员、商店售货员等,这样既能锻炼谋生的能力,又有利于学习语言和社会规则,提高社交水平。同时,还能让孩子领会金钱的意义,珍爱劳动所得,从而学会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
三、利用体育锻炼增强体魄,让孩子在适度的运动中感受磨难
体育锻炼是青少年学生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的重要途径。然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极少吃苦,“怕摔、怕累、怕冷、怕晒”,“四体不勤,矫揉造作”等现象极为普遍。身体与心理的承受能力极差,稍遇困难就后退、遇挫折就退缩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引导,利用体育锻炼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精神,忍受肌肤之苦,增强体魄,才能适应各种环境的磨炼,接受社会挑战。
一方面,教师平时应着重抓好每一堂体育课,在体育课上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活动,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在学生达到极限时,鼓励学生咬牙坚持多做一两次。在培养体育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锻炼习惯,让学生体会磨难和艰苦,从而达到“增益其所不能”的目的。
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体育达标方面的活动,一定要订出较高的标准,要争取做到个个通过考核。教师应严格要求,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劳累与挫折,磨炼意志。同时认真组织体育节系列活动,广泛开展校际、班际、组际间的竞赛,让学生人人参与,刻苦锻炼,以战胜自己为最大的胜利。特别是参与中长跑等考验耐力的项目,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坚强的意志是不能完成高强度训练任务的。
四、利用活动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生动的情境中感悟磨难
玩是孩子的天性,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甚至终生难忘。在活动中融合磨难教育是必要的。一是要通过以磨难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心理辅导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等多种渠道,营造磨难的情境,教给学生战胜磨难的方法,帮助树立战胜磨难的信心。二是要定期组织学生远足活动、劳动实践活动,举办各种吃苦为主题的夏(冬)令营……给学生以压力和动力,形成磨难的氛围,为他们提供磨难时间和空间。凡是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好全封闭式的强化军事训练,不仅时间上有所保证,强度也应适当加大,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军人生活和训练的苦与累。高中学生更可以加进一些部队求生存式的野营训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心理、生理上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意志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体魄。三是要社会各界积极引导学生投身实践,接纳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如: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区捐助活动、勤工助学活动;要通过团队组织、社区、电视媒体开展一些迎接挑战、磨难体验的竞赛活动等等,在活动中适当设置困难,引导学生去克服,寓教于乐,从而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坚忍不拔、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素质,增强适应环境承受挫折的能力。
未来的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界,要生存、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书本知识,而且需要顽强的生存意识和能力,这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挫折中磨炼出来的。一位哲人说得好:“一个一生中没有不幸的人是不幸的。”一个没有经过不幸和磨难的人,一旦面临不幸和磨难很难不被其征服,如同雏鹰,只有经过风雨的洗礼,才能飞得更高、更远。因此我们要真正认识到,“磨难教育”是培养造就跨世纪人才的重要一课,我们要大胆探索“磨难教育”的新路子,共同铸造我们民族的未来,让未成年人在适度的磨难中千锤百炼而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