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是健康人格发展中必须关注的问题。任何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面积极因素的缺失,都将导致一个人完整人格的分裂甚至对抗。本文透过“复旦投毒案”这一起由名校、投毒两个元素组合起来的案件谈论理性与非理性以及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理性与非理性统一与协调的必要性。
【关键词】:复旦投毒案;理性与非理性;大学生;健康人格;统一
一、关于 “复旦投毒案”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该校中毒入院的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宿舍的同学林森浩。微博一出,震惊全国,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竟有这么大的仇恨要毒死自己的室友。身为一名天之骄子,为何会做出如此极端的非理性的举动?
作为一名高材生,林森浩曾是本科学生会学术部部长,科研能力惊人,论文发表数远超一般学生。在同学与朋友的回忆中,林热心同乡会的活动,爱打篮球,玩三国杀,甚至擅长讲冷笑话,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积极规划人生,在公开场合略带羞怯,但在自己的圈子里擅长沟通合作的瘦高个子的男生。但即使是这样一个上进、好强、善良的人,始终没有停止与自卑、苦闷、自责、挫败感的战争。在QQ日记里,林写道“像《恰同学少年》里面那个在进大学时对着学校领导说他自己父亲是他雇佣的挑夫一样,我在本科以前一直也有这么一种自卑的身份心理,每次听说谁谁谁的父母是什么医生、大官的,我就会内心小羡慕一番。”后来的日志里,林这样总结自己的心理:“我的潜意识中确实有着一种想借助裙带关系上位的成分,可是我的自尊心又时不时把我拉回来继续奋斗,形成了我矛盾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些内心的灰暗很少有人注意到,林努力与外界沟通,活跃于论坛、微博,却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沟通渠道。这场延续多年的一个人的战争最终以殃及无辜、毁灭自己的非理性方式结束。
二、理性与非理性
大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客观存在着理性和非理性的两面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决定事物性质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依存,从而构成了事物的存在,存进了事物的发展。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也是同时存在且相互作用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理性主要表现为人的认知、理智、思想、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方法和能力等。理性是人高出于动物而确证自我的表现,它就像弗洛伊德描述的“自我”和“超我”,总是要使主体服从和适应特定的规范和程序。千百年来人們靠理性知识克服了迷信、权威及种种盲目性冲动,掌握了社会发展与个体自由的一般规律,通过科学的认知和文化的积累不断提高了人的尊严和力量,显示了人格的无比威力。与之相应,非理性主要表现为人的情感、意志、幻想、想象、顿悟、灵感、直觉、潜意识、兴趣等一时的情感本能。非理性一方面作为人的天赋与欲望,成为人类理性建构的巨大源泉和动力,是人的思维和社会活动中必要的成分和阶段;另一方面,由于非理性具有的一时性与片面性,它在人的行为中又起着创造性与破坏性的双向作用。
理性与非理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对立和相互转化,二者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人的精神属性中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的一切活动都包含着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作用的要素,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理性常常是自觉行动的先导。但即使是自觉的活动,从对理性认识本身到实践活动,也往往都需要以一定的意志、热情、冲动等非理性作为中介。两者的辩证统一在学理上比较容易理解,问题是在社会实践中若仅仅偏重其中一方面,都容易将人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引向片面。较典型的偏执状态是:当理性被规定为人格的唯一内涵时,个体同时也就被理解为一种概念化的存在或逻辑的化身,个体就成为工具理性的奴仆。相反,如果把情感、意志等因素作为人格的全部内容,则意味着将个体视为一种非理性的存在,在社会行为中就会出现极端自由主义的表现。因此,在个体的健康人格培养中,需高度重视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与协调发展。
三、培养大学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这一起由名校、投毒两个元素组合起来的投毒案件迅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社会的理性与非理性协调也向我们的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教育到底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才是健康的人格?纵观当今我们的教育,在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中,各级教育机构对于青少年们知识的增长、技艺的培养、智力的提高等倾注了最大的力度,但却有意无意地、逐渐放弃了根植于人自身内在特质的、构成人格发展内在动力和保证的人文理性因素。在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中,一般比较重视专业思维、逻辑推理、严密论证等理性因素的作用,对学生的本能欲求、情感、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不够重视。这种教育造就了一批“学习机器”,培养出来的人可能是有着丰富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他们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造福人类,不懂得真诚与爱,不懂得如何做人,理性与非理性的分裂和对抗塑造了他们不健康的人格,从而酿造了社会的悲剧。
因此,要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除了教授知识,教育者还应在根植于人自身内在特质的、构成人格发展内在动力的人文理性领域培土施肥,注重激发和唤起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教育者应当向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灌输积极的人生信念,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从而帮助大学生积极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愉快地参与合作学习和团队工作的体验,形成个体健康的人格、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品质。教育者应当教导他们以下五点:一、对人对事重在尽力而为,没有必要过分苛求与自责,承认自己既有优点又有不足,在总体上接纳自我;二、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愿意帮助别人;三、容忍别人的缺点,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别人无心的过失,不宜过分求全责备,能够包容他人的错误和缺点,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四、养成开阔的胸襟,对人无偏见,对事不固执,为人有原则,但同时也不失灵活性;五、有开放的人生态度,接纳未定的世界:现实生活充满了机遇、挑战与挫折,绝对的肯定性是不存在的,应当敢于面对变化;六、敢于面对现实,不做虚无论者,需有现实、实际的人生态度,人生在世,必须确认,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他所希望的一切,不可能逃避他所厌恶的一切。个人所能掌握的,只能以真实的自我去面对人生。
四、结语
人的非理性发展和理性发展同等重要,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构成要素和实现方式。理性与非理性的高度融合、协调发展和以培养健康人格为宗旨,是人类所追求的人格目标,也是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着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雪梅,奚晓岚.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的非理性因素分析[J].江苏广播大学学报,2008,(5):92-94
[2]罗晓珍.青少年理性思维的培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1-42
[3]彭晓琳.健康人格的理性与非理性统一[J].成都大学学报,2011,(5):83-86
[4]沈大光.论非理性因素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3):5-6
[5]吴先逵.论理性和非理性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35(1):21-27
[6]叶飙,范承刚,郭琛等.与自己的战争[N].南方周末,2013-04-25(17)
【关键词】:复旦投毒案;理性与非理性;大学生;健康人格;统一
一、关于 “复旦投毒案”
2013年4月16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该校中毒入院的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经抢救无效,于当天下午3点23分在上海中山医院去世。上海警方表示,在该生寝室饮水机内残留水中检测出某有毒化合物成分,而涉嫌投毒的犯罪嫌疑人恰恰是被害人宿舍的同学林森浩。微博一出,震惊全国,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竟有这么大的仇恨要毒死自己的室友。身为一名天之骄子,为何会做出如此极端的非理性的举动?
作为一名高材生,林森浩曾是本科学生会学术部部长,科研能力惊人,论文发表数远超一般学生。在同学与朋友的回忆中,林热心同乡会的活动,爱打篮球,玩三国杀,甚至擅长讲冷笑话,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积极规划人生,在公开场合略带羞怯,但在自己的圈子里擅长沟通合作的瘦高个子的男生。但即使是这样一个上进、好强、善良的人,始终没有停止与自卑、苦闷、自责、挫败感的战争。在QQ日记里,林写道“像《恰同学少年》里面那个在进大学时对着学校领导说他自己父亲是他雇佣的挑夫一样,我在本科以前一直也有这么一种自卑的身份心理,每次听说谁谁谁的父母是什么医生、大官的,我就会内心小羡慕一番。”后来的日志里,林这样总结自己的心理:“我的潜意识中确实有着一种想借助裙带关系上位的成分,可是我的自尊心又时不时把我拉回来继续奋斗,形成了我矛盾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些内心的灰暗很少有人注意到,林努力与外界沟通,活跃于论坛、微博,却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沟通渠道。这场延续多年的一个人的战争最终以殃及无辜、毁灭自己的非理性方式结束。
二、理性与非理性
大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客观存在着理性和非理性的两面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决定事物性质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依存,从而构成了事物的存在,存进了事物的发展。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也是同时存在且相互作用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理性主要表现为人的认知、理智、思想、逻辑化和系统化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方法和能力等。理性是人高出于动物而确证自我的表现,它就像弗洛伊德描述的“自我”和“超我”,总是要使主体服从和适应特定的规范和程序。千百年来人們靠理性知识克服了迷信、权威及种种盲目性冲动,掌握了社会发展与个体自由的一般规律,通过科学的认知和文化的积累不断提高了人的尊严和力量,显示了人格的无比威力。与之相应,非理性主要表现为人的情感、意志、幻想、想象、顿悟、灵感、直觉、潜意识、兴趣等一时的情感本能。非理性一方面作为人的天赋与欲望,成为人类理性建构的巨大源泉和动力,是人的思维和社会活动中必要的成分和阶段;另一方面,由于非理性具有的一时性与片面性,它在人的行为中又起着创造性与破坏性的双向作用。
理性与非理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对立和相互转化,二者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人的精神属性中整体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人的一切活动都包含着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作用的要素,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理性常常是自觉行动的先导。但即使是自觉的活动,从对理性认识本身到实践活动,也往往都需要以一定的意志、热情、冲动等非理性作为中介。两者的辩证统一在学理上比较容易理解,问题是在社会实践中若仅仅偏重其中一方面,都容易将人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引向片面。较典型的偏执状态是:当理性被规定为人格的唯一内涵时,个体同时也就被理解为一种概念化的存在或逻辑的化身,个体就成为工具理性的奴仆。相反,如果把情感、意志等因素作为人格的全部内容,则意味着将个体视为一种非理性的存在,在社会行为中就会出现极端自由主义的表现。因此,在个体的健康人格培养中,需高度重视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与协调发展。
三、培养大学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这一起由名校、投毒两个元素组合起来的投毒案件迅速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社会的理性与非理性协调也向我们的传统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教育到底应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才是健康的人格?纵观当今我们的教育,在市场化、城市化进程中,各级教育机构对于青少年们知识的增长、技艺的培养、智力的提高等倾注了最大的力度,但却有意无意地、逐渐放弃了根植于人自身内在特质的、构成人格发展内在动力和保证的人文理性因素。在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中,一般比较重视专业思维、逻辑推理、严密论证等理性因素的作用,对学生的本能欲求、情感、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不够重视。这种教育造就了一批“学习机器”,培养出来的人可能是有着丰富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但他们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造福人类,不懂得真诚与爱,不懂得如何做人,理性与非理性的分裂和对抗塑造了他们不健康的人格,从而酿造了社会的悲剧。
因此,要培养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除了教授知识,教育者还应在根植于人自身内在特质的、构成人格发展内在动力的人文理性领域培土施肥,注重激发和唤起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教育者应当向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灌输积极的人生信念,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从而帮助大学生积极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愉快地参与合作学习和团队工作的体验,形成个体健康的人格、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品质。教育者应当教导他们以下五点:一、对人对事重在尽力而为,没有必要过分苛求与自责,承认自己既有优点又有不足,在总体上接纳自我;二、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愿意帮助别人;三、容忍别人的缺点,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别人无心的过失,不宜过分求全责备,能够包容他人的错误和缺点,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四、养成开阔的胸襟,对人无偏见,对事不固执,为人有原则,但同时也不失灵活性;五、有开放的人生态度,接纳未定的世界:现实生活充满了机遇、挑战与挫折,绝对的肯定性是不存在的,应当敢于面对变化;六、敢于面对现实,不做虚无论者,需有现实、实际的人生态度,人生在世,必须确认,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他所希望的一切,不可能逃避他所厌恶的一切。个人所能掌握的,只能以真实的自我去面对人生。
四、结语
人的非理性发展和理性发展同等重要,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构成要素和实现方式。理性与非理性的高度融合、协调发展和以培养健康人格为宗旨,是人类所追求的人格目标,也是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他们的身心健康关系着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在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雪梅,奚晓岚.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的非理性因素分析[J].江苏广播大学学报,2008,(5):92-94
[2]罗晓珍.青少年理性思维的培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41-42
[3]彭晓琳.健康人格的理性与非理性统一[J].成都大学学报,2011,(5):83-86
[4]沈大光.论非理性因素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3):5-6
[5]吴先逵.论理性和非理性问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35(1):21-27
[6]叶飙,范承刚,郭琛等.与自己的战争[N].南方周末,2013-04-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