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死亡教育的概括总结,重点阐述死亡教育在护理院校开展的重要性及可行性。生命教育对护生正确生命观的培养及其临床实践的应用意义重大。
关键词:生命教育 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R473
死亡教育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及临床护理实践意义重大。护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对死亡和濒死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才能正确引导患者建立积极的死亡观,缓解患者的焦虑与恐惧,给予患者更深刻的关怀和慰藉。
1.死亡教育内涵
死亡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教育。Leviton认为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是指"将与死亡有关的知识传授给人类及其社会的一个发展的过程,目的是帮助人们理解死亡的必然性"。台湾张淑美(1989)认为,死亡教育是探讨死亡、濒死与生命关系的历程。国内学者邹宇华指出,"死亡教育不是一种指向死亡的教育,而是帮助个体认识死亡的现象和本质,积极预防和应对死亡事件,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延长寿命的教育"。
2.死亡教育概况
1963年,Robert Fulton正式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死亡教育课程,至1992年,美国78%的护理专业以及52%的医学系都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也开展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
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多中国人都很避讳谈论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因此台湾地区不引用"死亡教育"的概念,而是以"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所取代。1993年中国台湾学者傅伟勋出版的《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提出生死学。20世纪末,台湾地区很重视对医护专业开展生死教育,曾焕堂与林绮云教授等曾在台北护理学院成立了生死研究中心,为护生临床实践提供了更为广义的健康教育和关怀学习。
我国内地死亡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仅个别医学院校设置了死亡教育课程。如,2005年,山东大学医学院开设了"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的课程;2006年,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开设了"人的优逝"课程;个别医护院校将生死教育归入了心理健康教育中或人文护理课程中,所占学时甚少。我国内地针对护生的死亡教育也仅局限于理论探索阶段。不论是对护生还是对护士,内地"生死教育"的临床实践培训十分匮乏。
3.護理专业死亡教育需求现状
由于医护专业的特殊性,护理工作人员及实习生经常会面对患者的临终及濒死问题,王申(2009),"死亡态度和生命教育需求调查研究"和方晓芬(2011)"护生死亡恐惧及死亡教育需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均显示,学生对"死亡教育"的需求水平较高,护理专业的学生对死亡的恐惧处于中等水平。
Keck 等认为护士如果不能正确地面对死亡相关事件,在护理濒死患者时,则会产生自我与工作角色冲突,引发较高的死亡焦虑或恐惧。生死教育不单单是医护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医护实习生及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修养,护士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死教育是护理实践的重要内容。
国外学者Leviton提出"死亡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三部分:即死亡的本质,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和情绪问题,以及面对死亡及濒死的心理调整等。沈峰平,崔静,赵继军(2010)在《护士对死亡教育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指出,护士对死亡教育内容的需求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关于死亡及濒死护理的学习;关于自杀相关问题的学习;关于各年龄段对死亡态度的学习;关于失落与悲伤护理的学习;关于死亡及死亡教育概论的学习;关于死亡相关伦理、法律问题的学习;学习关于哲学、宗教、民俗的死亡观;关于丧葬相关问题的学习。
综上所述,面对未来职业的专业性及特殊性,死亡教育可以帮助护生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及职业素养。同时,培养护生正确的死亡观对护生构建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护生需要系统地学习死亡教育相关内容。
4.护理专业死亡教育课程设置
陈锡琦,曾焕棠(1999)在《不同的生死学教学方法对护生生命最后规划的影响之实验研究》中指出,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讨论法及团体活动效果较好。小组讨论目的是帮助学生澄清生命观,团体活动主要采用写作、绘画、心理游戏等,目的是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索与生死相关的情绪情感,建构积极的生命观。沈峰(2010)平等人总结死亡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导式;另一种是以活动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实现认知和情绪情感两方面的教学目标。
依据前人研究结果,护理专业死亡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笔者认为应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可以安排如下:(1)死亡及死亡教育概论,相关理论以讲授为主;(2)正确死亡观的建构,教学以团体心理活动形式体验为主;(3)临终及濒死心理护理,教学应将理论讲授和活动体验相结合;(4)哀伤心理护理,教学同样应将理论讲授和活动体验相结合。
5.小结
人生无法逃避与"死亡"相关的问题,死亡焦虑或恐惧总会在成年个体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有所显现。因此,个体的成长需要接受死亡教育或生命教育。高等教育阶段是个体生命观及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由于护士或护生是医护人员中最容易产生焦虑、倦怠等心理问题的群体,护理专业的学生更需要接受死亡教育或生命教育,借此来提高护生的专业素养及心理素养。死亡教育的实施可以为护生在临床开展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从而能够给予患者更积极的健康指导和生命关怀。
参考文献:
[1] 陈锡琦,曾焕棠.不同的生死学教学方法对护生生命最后规划的影响之实验研究[J].医护科学,1999,1(1):93-105.
[2]沈峰平,崔静,赵继军. 护士对死亡教育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分析[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3(27);340-342.
[3]方晓芬.护生死亡恐惧及死亡教育需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调查研究,2011,12,8(35)
关键词:生命教育 护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R473
死亡教育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及临床护理实践意义重大。护理专业的学生只有对死亡和濒死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才能正确引导患者建立积极的死亡观,缓解患者的焦虑与恐惧,给予患者更深刻的关怀和慰藉。
1.死亡教育内涵
死亡教育是一门新兴的教育。Leviton认为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是指"将与死亡有关的知识传授给人类及其社会的一个发展的过程,目的是帮助人们理解死亡的必然性"。台湾张淑美(1989)认为,死亡教育是探讨死亡、濒死与生命关系的历程。国内学者邹宇华指出,"死亡教育不是一种指向死亡的教育,而是帮助个体认识死亡的现象和本质,积极预防和应对死亡事件,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延长寿命的教育"。
2.死亡教育概况
1963年,Robert Fulton正式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死亡教育课程,至1992年,美国78%的护理专业以及52%的医学系都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也开展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
由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多中国人都很避讳谈论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因此台湾地区不引用"死亡教育"的概念,而是以"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所取代。1993年中国台湾学者傅伟勋出版的《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提出生死学。20世纪末,台湾地区很重视对医护专业开展生死教育,曾焕堂与林绮云教授等曾在台北护理学院成立了生死研究中心,为护生临床实践提供了更为广义的健康教育和关怀学习。
我国内地死亡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仅个别医学院校设置了死亡教育课程。如,2005年,山东大学医学院开设了"死亡文化与生死教育"的课程;2006年,南方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开设了"人的优逝"课程;个别医护院校将生死教育归入了心理健康教育中或人文护理课程中,所占学时甚少。我国内地针对护生的死亡教育也仅局限于理论探索阶段。不论是对护生还是对护士,内地"生死教育"的临床实践培训十分匮乏。
3.護理专业死亡教育需求现状
由于医护专业的特殊性,护理工作人员及实习生经常会面对患者的临终及濒死问题,王申(2009),"死亡态度和生命教育需求调查研究"和方晓芬(2011)"护生死亡恐惧及死亡教育需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均显示,学生对"死亡教育"的需求水平较高,护理专业的学生对死亡的恐惧处于中等水平。
Keck 等认为护士如果不能正确地面对死亡相关事件,在护理濒死患者时,则会产生自我与工作角色冲突,引发较高的死亡焦虑或恐惧。生死教育不单单是医护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医护实习生及工作者所必备的素质修养,护士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死教育是护理实践的重要内容。
国外学者Leviton提出"死亡教育"的内容主要涉及三部分:即死亡的本质,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和情绪问题,以及面对死亡及濒死的心理调整等。沈峰平,崔静,赵继军(2010)在《护士对死亡教育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指出,护士对死亡教育内容的需求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关于死亡及濒死护理的学习;关于自杀相关问题的学习;关于各年龄段对死亡态度的学习;关于失落与悲伤护理的学习;关于死亡及死亡教育概论的学习;关于死亡相关伦理、法律问题的学习;学习关于哲学、宗教、民俗的死亡观;关于丧葬相关问题的学习。
综上所述,面对未来职业的专业性及特殊性,死亡教育可以帮助护生促进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及职业素养。同时,培养护生正确的死亡观对护生构建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护生需要系统地学习死亡教育相关内容。
4.护理专业死亡教育课程设置
陈锡琦,曾焕棠(1999)在《不同的生死学教学方法对护生生命最后规划的影响之实验研究》中指出,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讨论法及团体活动效果较好。小组讨论目的是帮助学生澄清生命观,团体活动主要采用写作、绘画、心理游戏等,目的是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索与生死相关的情绪情感,建构积极的生命观。沈峰(2010)平等人总结死亡教育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导式;另一种是以活动为主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实现认知和情绪情感两方面的教学目标。
依据前人研究结果,护理专业死亡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笔者认为应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可以安排如下:(1)死亡及死亡教育概论,相关理论以讲授为主;(2)正确死亡观的建构,教学以团体心理活动形式体验为主;(3)临终及濒死心理护理,教学应将理论讲授和活动体验相结合;(4)哀伤心理护理,教学同样应将理论讲授和活动体验相结合。
5.小结
人生无法逃避与"死亡"相关的问题,死亡焦虑或恐惧总会在成年个体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有所显现。因此,个体的成长需要接受死亡教育或生命教育。高等教育阶段是个体生命观及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由于护士或护生是医护人员中最容易产生焦虑、倦怠等心理问题的群体,护理专业的学生更需要接受死亡教育或生命教育,借此来提高护生的专业素养及心理素养。死亡教育的实施可以为护生在临床开展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从而能够给予患者更积极的健康指导和生命关怀。
参考文献:
[1] 陈锡琦,曾焕棠.不同的生死学教学方法对护生生命最后规划的影响之实验研究[J].医护科学,1999,1(1):93-105.
[2]沈峰平,崔静,赵继军. 护士对死亡教育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分析[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3(27);340-342.
[3]方晓芬.护生死亡恐惧及死亡教育需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调查研究,2011,12,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