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来林芝与这里的第五批援藏干部一起共事,已经两年多了。以前在阿里工作时,也接触过第三批、第四批的援藏干部,对这个群体有着非常深刻的感受。
贡献很大牺牲很多
不论是整个西藏,还是某一个地区,大规模对口支援这15年,都可以说是西藏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林芝是西藏的江南,可以说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有广东、福建两个强大的省来对口支援我们。15年来, 300多名援藏干部来到林芝,带来资金26亿,为林芝的稳定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从援藏干部的领队,到每一位普通的援藏干部,都把这里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这里的老百姓视为自己的亲人,亲力亲为,参与地方政府的每一项工作。首先是把援藏工作作为重点,其次是完全服从、服务于西藏当地发展建设的需要。援藏干部一是通过大项目来带动西藏的发展,二是搞民生项目,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还一个就是支持公益项目。另外,他们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想必你们采访中已经去看了工布印象,这个项目做得非常棒。这个项目启动的时候,应该说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有很多未知的困难。比如说大面积的拆迁,很多干部都感觉拆迁就像捅马蜂窝,会有一系列焦点难点问题随之而来,援藏干部迎难而上,并把这个项目越做越大。这既有利于林芝打造旅游城市、宜居城市,又凸显了民族风情。
尼洋阁也是一样,它是由第四批援藏干部兴建,并由第五批援藏干部完善的。两批援藏干部把那里打造成了林芝一个新的景点,成为西藏地市级一个零的突破,体现了文化援藏的内涵。这两个项目和当地文化完美结合的例子,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启示,不但要项目援藏,文化方面的援助也非常重要,有利于民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民族团结。
援藏干部们来到西藏,为西藏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个人却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经历了很多你们体会不到的困难。福建省领队陈秋雄同志在出差时摔伤了腿,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他依然坚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指导、部署工作,特别敬业,让人非常钦佩。
援藏带来理念更新
西藏近些年的发展很迅速,但是跟内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虽然援藏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好的项目,但是,从输血到造血,实现西藏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西藏的群众和干部转换观念,多“向外看”。
西藏因为地势封闭,交通不便,老百姓语言、饮食习惯也有差异,因此与外界的接触较少。我们当地干部通过组织部来统筹、组织,到中央各部门、企业去挂职锻炼,到福建、广东两省的党校去进行3个月的培训。我们的村干部曾到内地农村去参观,他们以前以为内地农民很清闲,但是参观过后,觉得内地农民比他们勤劳多了,也更新了一些致富的观念。
我们有个县的藏刀很有名,但是以前完全是粗加工的小作坊式生产,我们也在慢慢地往产业化的方向去引导,组织他们去云南学习。他们去了之后,发觉自己简直是太落后了。所以看和不看,出去和不出去,完全是不一样的,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宣传,让他真正感到转变的迫切性。
我们的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帮助老百姓尽快发展,可以说是在手把手地教。以前这里的老百姓是不种玉米的,慢慢地就尝到了甜头,并开始从粮食作物转向经济作物,增加了收入。应该让老百姓意识到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面貌,提高生活水平。我每次下乡的时候也会跟老百姓说,过去咱们没钱的时候,一日三餐吃什么,现在有钱了,一日三餐应该变成什么,能不能丰富餐桌内容。有钱要会花钱,你买电视机,可以第一时间听到党的声音;你买洗衣机,可以解放自己的劳动力。很多情况都是老百姓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接受到接受,去自我发展。这种思想转变是非常难的,关键是要靠引导。
互动增强援藏效率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中央要求援藏项目、资金要逐步向基层倾斜,我们也在逐步做着这方面的调整。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开始搞,到现在成果非常明显,农牧民基本都住上新房了,但是村容村貌依然比较落后,乡村道路还有待完善,水电通讯还有待加强。所以,将来第六批援藏资金一定要围绕配套设施、村容村貌建设,拓宽老百姓的受益面来倾斜。
对于援藏项目的设置,怎么来建,两地都要参与、配合,应该共同商议,互相监督。除了项目援助,希望在干部援藏上也能有所突破,在援藏干部的选拔、配备上,多选派技术干部、一专多能干部,而不单单只是行政干部。另外,我觉得援藏和整个西藏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因为有了中央的关怀以及全国各省市、人民的支持,30多年来西藏的发展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但是,很多变化都不为人所知。现在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达赖来分裂中国,其实西藏的天永远不会变,永远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部分老百姓都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共产党给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外宣传,将西藏的现状展现给区外、国外的人们,要让世人看到西藏的变化。(人民论坛赴西藏采访组)
贡献很大牺牲很多
不论是整个西藏,还是某一个地区,大规模对口支援这15年,都可以说是西藏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林芝是西藏的江南,可以说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有广东、福建两个强大的省来对口支援我们。15年来, 300多名援藏干部来到林芝,带来资金26亿,为林芝的稳定与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从援藏干部的领队,到每一位普通的援藏干部,都把这里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这里的老百姓视为自己的亲人,亲力亲为,参与地方政府的每一项工作。首先是把援藏工作作为重点,其次是完全服从、服务于西藏当地发展建设的需要。援藏干部一是通过大项目来带动西藏的发展,二是搞民生项目,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还一个就是支持公益项目。另外,他们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想必你们采访中已经去看了工布印象,这个项目做得非常棒。这个项目启动的时候,应该说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有很多未知的困难。比如说大面积的拆迁,很多干部都感觉拆迁就像捅马蜂窝,会有一系列焦点难点问题随之而来,援藏干部迎难而上,并把这个项目越做越大。这既有利于林芝打造旅游城市、宜居城市,又凸显了民族风情。
尼洋阁也是一样,它是由第四批援藏干部兴建,并由第五批援藏干部完善的。两批援藏干部把那里打造成了林芝一个新的景点,成为西藏地市级一个零的突破,体现了文化援藏的内涵。这两个项目和当地文化完美结合的例子,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一些启示,不但要项目援藏,文化方面的援助也非常重要,有利于民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民族团结。
援藏干部们来到西藏,为西藏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个人却做出了很大的牺牲,经历了很多你们体会不到的困难。福建省领队陈秋雄同志在出差时摔伤了腿,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他依然坚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指导、部署工作,特别敬业,让人非常钦佩。
援藏带来理念更新
西藏近些年的发展很迅速,但是跟内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虽然援藏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好的项目,但是,从输血到造血,实现西藏自身的发展,还需要西藏的群众和干部转换观念,多“向外看”。
西藏因为地势封闭,交通不便,老百姓语言、饮食习惯也有差异,因此与外界的接触较少。我们当地干部通过组织部来统筹、组织,到中央各部门、企业去挂职锻炼,到福建、广东两省的党校去进行3个月的培训。我们的村干部曾到内地农村去参观,他们以前以为内地农民很清闲,但是参观过后,觉得内地农民比他们勤劳多了,也更新了一些致富的观念。
我们有个县的藏刀很有名,但是以前完全是粗加工的小作坊式生产,我们也在慢慢地往产业化的方向去引导,组织他们去云南学习。他们去了之后,发觉自己简直是太落后了。所以看和不看,出去和不出去,完全是不一样的,一定要加强引导和宣传,让他真正感到转变的迫切性。
我们的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帮助老百姓尽快发展,可以说是在手把手地教。以前这里的老百姓是不种玉米的,慢慢地就尝到了甜头,并开始从粮食作物转向经济作物,增加了收入。应该让老百姓意识到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面貌,提高生活水平。我每次下乡的时候也会跟老百姓说,过去咱们没钱的时候,一日三餐吃什么,现在有钱了,一日三餐应该变成什么,能不能丰富餐桌内容。有钱要会花钱,你买电视机,可以第一时间听到党的声音;你买洗衣机,可以解放自己的劳动力。很多情况都是老百姓从不认识到认识,从不接受到接受,去自我发展。这种思想转变是非常难的,关键是要靠引导。
互动增强援藏效率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中央要求援藏项目、资金要逐步向基层倾斜,我们也在逐步做着这方面的调整。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开始搞,到现在成果非常明显,农牧民基本都住上新房了,但是村容村貌依然比较落后,乡村道路还有待完善,水电通讯还有待加强。所以,将来第六批援藏资金一定要围绕配套设施、村容村貌建设,拓宽老百姓的受益面来倾斜。
对于援藏项目的设置,怎么来建,两地都要参与、配合,应该共同商议,互相监督。除了项目援助,希望在干部援藏上也能有所突破,在援藏干部的选拔、配备上,多选派技术干部、一专多能干部,而不单单只是行政干部。另外,我觉得援藏和整个西藏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因为有了中央的关怀以及全国各省市、人民的支持,30多年来西藏的发展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但是,很多变化都不为人所知。现在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达赖来分裂中国,其实西藏的天永远不会变,永远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大部分老百姓都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共产党给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外宣传,将西藏的现状展现给区外、国外的人们,要让世人看到西藏的变化。(人民论坛赴西藏采访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