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从而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设计理念
本文主要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的性格,因而本节课采用巧设问题,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完成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人物分析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题提供平台。
案例描述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 有这样一个案子:有一个首饰匠的手被一个小狗咬破了(据目击者称是由于他拿烟头烫小狗),小狗被抓到了,狗的主人是谁不知道。如果你是法官你怎么判这个案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发现学生眼睛一亮,短暂沉寂后,纷纷举手,要求发表个人见解。)
生:我认为首饰匠应付全部责任。因为他先拿烟头烫小狗,小狗是被迫还击,属于正当防卫。
生:我认为首饰匠应付主要责任,狗的主人应付次要责任。因为首饰匠先拿烟头烫小狗,他是咎由自取。小狗的主人监管小狗不利,让他跑出去伤人,应付次要责任。
……
师: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引用《民法通则》和《养犬管理条例》相关条文)……如果依据相关法律条文,这个案子难判么?
生:不难。(异口同声)
师:19世纪80年代俄国警官奥楚蔑洛夫为此却煞费苦心,费尽周折。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走进契诃夫的《变色龙》,去寻找一下原因。
二、分析人物性格
(由于巧妙的导入,学生兴趣高涨,积极融入课堂。)为《变色龙》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了标题。然后又讨论了课文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几次?并且用简要的话概括了这几次变化?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文中对奥楚蔑洛夫的描写,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奥楚蔑洛夫的特点。
三、 探究小说主题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小说主题,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师:有一天法院收到奥楚蔑洛夫的申诉信,文中写道:“自从契诃夫的《变色龙》发表以后,我奥楚蔑洛夫成了这种媚上欺下卑鄙小人的代名词,我委屈,我也是被逼无奈,我也很可怜……”请结合背景为奥楚蔑洛夫辩护.
生: 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他和自然界的变色龙一样, 是出于生存的本能.
生: 我结合背景说,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他虽然可恨,更可怜.
……
师: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地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课堂掀起高潮)
四、作业(二者选一)
1、续写结尾:想象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300字左右
2、发挥想象,为《变色龙》创作一幅漫画
(发挥学生想象,作业形式体现一个“活”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回想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我感觉整个课堂都是处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很高,精彩的发言一浪高过一浪。课上完了,我的激情还久久不肯退回去。这群学生太可爱了,太令我惊喜了!以为学生会落入我的“圈套”,会按照我的标准答案来回答,却没有想到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回答得异彩纷呈.
我心目中的好课该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所以我苦口婆心地讲了课堂上踊跃发言的种种益处;我也创造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赏识,并以加分“相诱”。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除了寥寥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发言,其他学生总是“金口难开”、“冷眼旁观”。这个学期就是活跃分子也有几个变得甘于寂寞,语文课堂逐渐变得“清风乍起”、“水波不兴”,为此我大伤脑筋,然而今天为什么出现另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沉思了!
课后我特地向学生问缘由,学生说这个话题他们感兴趣,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能引起争议,而且能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也有学生说这个话题没有死扣住课文,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能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说;又有学生说看到同学纷纷发言,受这热烈气氛所感染,不甘冷落一旁。
看来要改变语文课堂这种沉闷的氛围,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且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
《变色龙》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从而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设计理念
本文主要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的性格,因而本节课采用巧设问题,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完成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人物分析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为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题提供平台。
案例描述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 有这样一个案子:有一个首饰匠的手被一个小狗咬破了(据目击者称是由于他拿烟头烫小狗),小狗被抓到了,狗的主人是谁不知道。如果你是法官你怎么判这个案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发现学生眼睛一亮,短暂沉寂后,纷纷举手,要求发表个人见解。)
生:我认为首饰匠应付全部责任。因为他先拿烟头烫小狗,小狗是被迫还击,属于正当防卫。
生:我认为首饰匠应付主要责任,狗的主人应付次要责任。因为首饰匠先拿烟头烫小狗,他是咎由自取。小狗的主人监管小狗不利,让他跑出去伤人,应付次要责任。
……
师:我国相关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引用《民法通则》和《养犬管理条例》相关条文)……如果依据相关法律条文,这个案子难判么?
生:不难。(异口同声)
师:19世纪80年代俄国警官奥楚蔑洛夫为此却煞费苦心,费尽周折。是什么原因呢?我们一起走进契诃夫的《变色龙》,去寻找一下原因。
二、分析人物性格
(由于巧妙的导入,学生兴趣高涨,积极融入课堂。)为《变色龙》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了标题。然后又讨论了课文为什么要以“变色龙”为题?奥楚蔑洛夫一共变了几次?并且用简要的话概括了这几次变化?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文中对奥楚蔑洛夫的描写,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奥楚蔑洛夫的特点。
三、 探究小说主题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小说主题,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师:有一天法院收到奥楚蔑洛夫的申诉信,文中写道:“自从契诃夫的《变色龙》发表以后,我奥楚蔑洛夫成了这种媚上欺下卑鄙小人的代名词,我委屈,我也是被逼无奈,我也很可怜……”请结合背景为奥楚蔑洛夫辩护.
生: 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他和自然界的变色龙一样, 是出于生存的本能.
生: 我结合背景说,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他虽然可恨,更可怜.
……
师: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地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课堂掀起高潮)
四、作业(二者选一)
1、续写结尾:想象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300字左右
2、发挥想象,为《变色龙》创作一幅漫画
(发挥学生想象,作业形式体现一个“活”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回想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我感觉整个课堂都是处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很高,精彩的发言一浪高过一浪。课上完了,我的激情还久久不肯退回去。这群学生太可爱了,太令我惊喜了!以为学生会落入我的“圈套”,会按照我的标准答案来回答,却没有想到他们各抒己见,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回答得异彩纷呈.
我心目中的好课该具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勃勃生机,所以我苦口婆心地讲了课堂上踊跃发言的种种益处;我也创造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赏识,并以加分“相诱”。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是除了寥寥几个平时比较活跃的学生发言,其他学生总是“金口难开”、“冷眼旁观”。这个学期就是活跃分子也有几个变得甘于寂寞,语文课堂逐渐变得“清风乍起”、“水波不兴”,为此我大伤脑筋,然而今天为什么出现另一番景象呢?我不禁沉思了!
课后我特地向学生问缘由,学生说这个话题他们感兴趣,答案具有不确定性,能引起争议,而且能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也有学生说这个话题没有死扣住课文,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能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说;又有学生说看到同学纷纷发言,受这热烈气氛所感染,不甘冷落一旁。
看来要改变语文课堂这种沉闷的氛围,问题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问题设计得好,不但能较好地展现课堂中教与学、疏与密、缓与疾、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而且总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