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情境新材料中诠释新课程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han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到2009年对福建高中教育而言无疑是里程碑是三年。这里不仅因为2006年9月启动了福建高中新课程,更在于把一项艰巨的责任交给了一线的教师。摆在一线教师面前,是一、条没有多少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荆棘之路,只能自己摸索着前行。
  探索初期,笔者和大多数一线教师一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问题,即如何转变教学理念。虽然说笔者是年轻教师,没有太多旧教材体例的束缚,但是毕竟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吸取了一些经验,存在依赖感。在经过一段教学实践后,笔者逐渐认识到个人对新课程教学理念上的欠缺,开始进行反思。
  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后,笔者发现在新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时效,学生对笔者的新教学方法也比较认可,学习历史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本文就总结三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解读历史新情境新材料为突破点,结合2009年福建省新课程高考文科综合卷历史部分来谈谈个人体会。
  首先,什么是新情境新材料?笔者举今年福建高考一例来说明。
  1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 B.北渡长江式
  C.跨越陇海线 D.挺进大别山(答案选择A)
  该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属于抗日战争的知识体系。按照以往的思维定式,抗日战争的重点必定在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过程、抗战胜利的原因和伟大历史意义等。但是本题设置了一个课本上完全没有呈现过的新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空间地理坐标的理解。本题中隐性的知识点较多,如红军长征后中国革命中心由江西转向陕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等。因而在解题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其次,如何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新情境新材料来发现新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笔者举实际教学的具体一例来说明。
  以下是笔者就选修教材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的节选。
  二、教学环节设计
  1、导入--知识重现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波澜壮阔地拉开了帷幕……
  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课本P116相关教材,完成一系列思考题。
  材料一:19世纪60~70年代在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推动下,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并走向发展资本主义之路;俄国则废除了农奴制度,也踏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此前和清王朝命运一样的日本,也在天皇的号召下,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材料二:19世纪末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的高速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垄断组织产生了。……垄断组织的产生推动了资本主义列强去加强殖民扩张,因之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材料三:1895年,甲午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战争的惨败也宣告30年洋务运动的破产。
  问题:19世纪末,世界性潮流是什么?这种潮流推动下的西方国家生产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对世界有什么影响?中日都以什么方式来响应这种潮流,命运如何?
  (参考答案)
  1、19世纪末,世界性潮流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这种潮流推动下的西方国家生产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垄断组织产生;推动加强了殖民扩张,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
  3、中日都以什么方式来响应这种潮流,命运如何?
  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实现了民族振兴,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中国进行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宣告运动破产。
  在设计该课时,笔者设定了如下几个初始环节:
  一、课时总体设计
  1、课标的要求和解读
  内容: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解读:从世界潮流、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准备、支持力量等因素分析。其中,世界潮流、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等因素是背景,属于必要的因素;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准备、支持力量等因素是条件,属于可能的因素。
  2、课时的导学设计
  1)阅读材料,提取适当的历史信息。
  2)对获得的历史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整理。
  3)根据提供的思考问题,从信息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4)为提供的历史信息寻找历史依据。
  (1~3为一般要求,4为提高要求;本课时重点培养1~3,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完成课标的要求。)
  3、课时的教学体系与联系
  1)本课时知识在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已经系统学习,选修部分做适当补充和提升。
  2)联系的知识主要有必修一近代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必修二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必修二19世纪末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课时的能力培养预设
  基本能力
  1)阅读历史材料,提取历史信息。
  2)分析历史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整理。
  3)从中归纳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提高能力
  1)初步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分析教材。
  2)形成一定对材料题型的解题方法。
  3)能够和师长互动,合作学习。
  5、课时的教学创新点预设
  1)以历史材料为铺设,对必修和选修的相应教材合理整合。
  2)在教学环节中设计情境,配合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技巧能力。
   其中在导学设计中,就要求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新材料进行历史信息的提取、筛选整理、提出新问题、寻找历史依据。通过该课的实践,一部分同学加深了对戊戌变法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解析史料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第三,如何指导学生在新情境新材料下提高审题作答的能力?笔者举今年福建高考的一例来说明。
  38.(37分)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李贽《焚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分)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5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11分)
   笔者所在备课组在考前对学生的审题做专项指导,重点是正确分析材料和理清题干中的核心要求。
   材料的正确分析,提取历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之一。今年高考选择的三则材料字面上不难解读,重要在于找出共性:李贽和布鲁诺都是反对专制主义,都为真理而斗争,都付出生命的代价。找出共性后在依据题干的要求,进行作答。
   对于题干的要求,考前指导中尤其强调学生把握核心词,举几例说明。
   如依据、根据材料概括说明,要求学生即以材料为核心对知识进行"缩写";
   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要求学生在材料之外补充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如考查背景、原因等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展开,经济是根本因素;
   如考查影响、意义等要一分为二分析;……
   通过长时间的材料大题的解题训练和专项的审题,考后学生均反馈本大题作答比较顺畅,知识点基本都把握到位。
   最后谈谈高考后几点个人体会。
   一是创设新情境、使用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将是未来历史教学和高考考查的关键,必须始终在日常教学中牢牢把握,即真正以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单存抓死记硬背。
   二是教师课余时间要涉猎一些专业书籍,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特别把握历史热点动态,及时更新知识贮备,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时效性。
   三是抓学情,定期找学生进行反馈调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不适应学情的授课方式进行调整,并适当注意分层教学。
   四是适时捕捉一些高考动态,精选习题,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提高作题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新课程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机遇和挑战,相信经历过这一轮教学和备考的同仁们,都和笔者一样会有不少收获。本文权当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探讨。
其他文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就是激发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给以动力,唤起愿望。一个好的英语教师,要上好一堂成功的英语课,应该要有鼓励学生学习的激励技巧和方法,而激励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艺术,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兴趣激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过程中带有
期刊
【摘 要】SO 的检验是高中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本教学设计以实验探究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现象看本质,既符合化学的学科性要求,又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掌握SO 的检验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  【关键词】硫酸根;检验;原理;方法    春季学期我们学校举行优质课比赛,我有幸成为化学组代表之一参赛。我的教学内容是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这是高中化学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掌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期刊
【摘要】 本文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学生学习英语利用三本书自主学习能力欠佳问题的导致因素,通过大量实验和分析数据并结合国内外专家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提出的设想,描述初中英语"三本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策略和实施。这不但是初中学生摆脱大量题海战术和辅导班的创新之举,也对中学英语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  【关键字】自主学习 ; 初中英语教学 ; 实践; 创新     在我国,大部分学生从小
期刊
【摘 要】学校的工作主要是学生工作,而学生工作又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是学校、学生、家长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关键词】 职中的班主任工作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教育的伟大力量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地对待致力于发展每个孩子的智力和形成他们的个性特点。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探索能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需要的途径、方法,就成
期刊
【摘要】指导学生接受、处理、记忆和运用课文信息。根据符合教学目标的任务,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  【关键词】课文教学;信息转换手段;任务;语篇     高中英语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各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常常是单一的自下而上模式,教学方式只是把课文作为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
期刊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令禁止她打开,这就激发了姑娘的猎奇和冒险心理,一种急欲探求盒子秘密的心理,使她终于将它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满人间。潘多拉姑娘的心理正应一句俄罗斯谚语:"禁果格外甜",也就是所谓"禁果效应"  随着学生性成熟的提前,令家长、老师头痛的早恋现象在初中已是屡见不鲜,特别是初三的学生,尤其是女生,即使是没有亲身体验
期刊
【摘要】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这件事,可以说难,也可以说不难……,难不难决定在动笔以前的准备功夫。准备功夫够了,要写就写,自然合拍,无所谓难。准备功夫一点没有,或者有一点儿,可是太不到家了,拿起笔来样样都是从头做起,那当然很难了。"  【关键词】独立作文; 被动学习 ; 主动求知 ; 准备环节; 激发兴趣;主动克服困难; 写法指导     教师教学生写作文,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不需
期刊
【摘要】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打造高效(黄金)课堂这一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读书方法,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 有效性; 高效课堂; 授人以渔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全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打造高效(黄金)课堂,
期刊
翻开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大纲,你会发现对过去的"听话、说话"的要求已经改为"口语交际"了。这一提法的改变,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训练每个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而且要求在具体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一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敏、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世能力。未来的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离不开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口语交际是所有交流手段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所以,培养学
期刊
【摘要】我国中职学校为了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在吸收发达国家的职教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教理论。而我国提出此职教理论,是基于德国的"双元"制职教模式的。但是,在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政策、法律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只是校方一厢情愿。在这种环境下,如何与企业商谈校企合作,每个学校各显神通。其实,人力资源市场是有规律可循的,在企业最想得到校方支持的情况洽谈校企合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