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到2009年对福建高中教育而言无疑是里程碑是三年。这里不仅因为2006年9月启动了福建高中新课程,更在于把一项艰巨的责任交给了一线的教师。摆在一线教师面前,是一、条没有多少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荆棘之路,只能自己摸索着前行。
探索初期,笔者和大多数一线教师一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问题,即如何转变教学理念。虽然说笔者是年轻教师,没有太多旧教材体例的束缚,但是毕竟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吸取了一些经验,存在依赖感。在经过一段教学实践后,笔者逐渐认识到个人对新课程教学理念上的欠缺,开始进行反思。
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后,笔者发现在新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时效,学生对笔者的新教学方法也比较认可,学习历史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本文就总结三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解读历史新情境新材料为突破点,结合2009年福建省新课程高考文科综合卷历史部分来谈谈个人体会。
首先,什么是新情境新材料?笔者举今年福建高考一例来说明。
1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 B.北渡长江式
C.跨越陇海线 D.挺进大别山(答案选择A)
该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属于抗日战争的知识体系。按照以往的思维定式,抗日战争的重点必定在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过程、抗战胜利的原因和伟大历史意义等。但是本题设置了一个课本上完全没有呈现过的新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空间地理坐标的理解。本题中隐性的知识点较多,如红军长征后中国革命中心由江西转向陕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等。因而在解题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其次,如何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新情境新材料来发现新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笔者举实际教学的具体一例来说明。
以下是笔者就选修教材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的节选。
二、教学环节设计
1、导入--知识重现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波澜壮阔地拉开了帷幕……
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课本P116相关教材,完成一系列思考题。
材料一:19世纪60~70年代在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推动下,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并走向发展资本主义之路;俄国则废除了农奴制度,也踏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此前和清王朝命运一样的日本,也在天皇的号召下,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材料二:19世纪末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的高速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垄断组织产生了。……垄断组织的产生推动了资本主义列强去加强殖民扩张,因之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材料三:1895年,甲午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战争的惨败也宣告30年洋务运动的破产。
问题:19世纪末,世界性潮流是什么?这种潮流推动下的西方国家生产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对世界有什么影响?中日都以什么方式来响应这种潮流,命运如何?
(参考答案)
1、19世纪末,世界性潮流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这种潮流推动下的西方国家生产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垄断组织产生;推动加强了殖民扩张,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
3、中日都以什么方式来响应这种潮流,命运如何?
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实现了民族振兴,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中国进行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宣告运动破产。
在设计该课时,笔者设定了如下几个初始环节:
一、课时总体设计
1、课标的要求和解读
内容: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解读:从世界潮流、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准备、支持力量等因素分析。其中,世界潮流、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等因素是背景,属于必要的因素;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准备、支持力量等因素是条件,属于可能的因素。
2、课时的导学设计
1)阅读材料,提取适当的历史信息。
2)对获得的历史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整理。
3)根据提供的思考问题,从信息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4)为提供的历史信息寻找历史依据。
(1~3为一般要求,4为提高要求;本课时重点培养1~3,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完成课标的要求。)
3、课时的教学体系与联系
1)本课时知识在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已经系统学习,选修部分做适当补充和提升。
2)联系的知识主要有必修一近代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必修二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必修二19世纪末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课时的能力培养预设
基本能力
1)阅读历史材料,提取历史信息。
2)分析历史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整理。
3)从中归纳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提高能力
1)初步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分析教材。
2)形成一定对材料题型的解题方法。
3)能够和师长互动,合作学习。
5、课时的教学创新点预设
1)以历史材料为铺设,对必修和选修的相应教材合理整合。
2)在教学环节中设计情境,配合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技巧能力。
其中在导学设计中,就要求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新材料进行历史信息的提取、筛选整理、提出新问题、寻找历史依据。通过该课的实践,一部分同学加深了对戊戌变法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解析史料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第三,如何指导学生在新情境新材料下提高审题作答的能力?笔者举今年福建高考的一例来说明。
38.(37分)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李贽《焚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分)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5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11分)
笔者所在备课组在考前对学生的审题做专项指导,重点是正确分析材料和理清题干中的核心要求。
材料的正确分析,提取历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之一。今年高考选择的三则材料字面上不难解读,重要在于找出共性:李贽和布鲁诺都是反对专制主义,都为真理而斗争,都付出生命的代价。找出共性后在依据题干的要求,进行作答。
对于题干的要求,考前指导中尤其强调学生把握核心词,举几例说明。
如依据、根据材料概括说明,要求学生即以材料为核心对知识进行"缩写";
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要求学生在材料之外补充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如考查背景、原因等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展开,经济是根本因素;
如考查影响、意义等要一分为二分析;……
通过长时间的材料大题的解题训练和专项的审题,考后学生均反馈本大题作答比较顺畅,知识点基本都把握到位。
最后谈谈高考后几点个人体会。
一是创设新情境、使用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将是未来历史教学和高考考查的关键,必须始终在日常教学中牢牢把握,即真正以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单存抓死记硬背。
二是教师课余时间要涉猎一些专业书籍,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特别把握历史热点动态,及时更新知识贮备,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时效性。
三是抓学情,定期找学生进行反馈调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不适应学情的授课方式进行调整,并适当注意分层教学。
四是适时捕捉一些高考动态,精选习题,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提高作题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新课程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机遇和挑战,相信经历过这一轮教学和备考的同仁们,都和笔者一样会有不少收获。本文权当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探讨。
探索初期,笔者和大多数一线教师一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问题,即如何转变教学理念。虽然说笔者是年轻教师,没有太多旧教材体例的束缚,但是毕竟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吸取了一些经验,存在依赖感。在经过一段教学实践后,笔者逐渐认识到个人对新课程教学理念上的欠缺,开始进行反思。
一段时间的反思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后,笔者发现在新课程教学中取得了一定时效,学生对笔者的新教学方法也比较认可,学习历史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本文就总结三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解读历史新情境新材料为突破点,结合2009年福建省新课程高考文科综合卷历史部分来谈谈个人体会。
首先,什么是新情境新材料?笔者举今年福建高考一例来说明。
1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 B.北渡长江式
C.跨越陇海线 D.挺进大别山(答案选择A)
该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属于抗日战争的知识体系。按照以往的思维定式,抗日战争的重点必定在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过程、抗战胜利的原因和伟大历史意义等。但是本题设置了一个课本上完全没有呈现过的新情境,考查学生对历史空间地理坐标的理解。本题中隐性的知识点较多,如红军长征后中国革命中心由江西转向陕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等。因而在解题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其次,如何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新情境新材料来发现新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笔者举实际教学的具体一例来说明。
以下是笔者就选修教材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的节选。
二、教学环节设计
1、导入--知识重现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波澜壮阔地拉开了帷幕……
请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课本P116相关教材,完成一系列思考题。
材料一:19世纪60~70年代在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推动下,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国家统一,并走向发展资本主义之路;俄国则废除了农奴制度,也踏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此前和清王朝命运一样的日本,也在天皇的号召下,开始了自上而下的改革。
材料二:19世纪末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的高速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垄断组织产生了。……垄断组织的产生推动了资本主义列强去加强殖民扩张,因之出现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材料三:1895年,甲午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战争的惨败也宣告30年洋务运动的破产。
问题:19世纪末,世界性潮流是什么?这种潮流推动下的西方国家生产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对世界有什么影响?中日都以什么方式来响应这种潮流,命运如何?
(参考答案)
1、19世纪末,世界性潮流是什么?
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这种潮流推动下的西方国家生产关系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垄断组织产生;推动加强了殖民扩张,出现瓜分世界的狂潮。
3、中日都以什么方式来响应这种潮流,命运如何?
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实现了民族振兴,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中国进行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宣告运动破产。
在设计该课时,笔者设定了如下几个初始环节:
一、课时总体设计
1、课标的要求和解读
内容: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解读:从世界潮流、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准备、支持力量等因素分析。其中,世界潮流、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等因素是背景,属于必要的因素;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准备、支持力量等因素是条件,属于可能的因素。
2、课时的导学设计
1)阅读材料,提取适当的历史信息。
2)对获得的历史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整理。
3)根据提供的思考问题,从信息中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4)为提供的历史信息寻找历史依据。
(1~3为一般要求,4为提高要求;本课时重点培养1~3,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完成课标的要求。)
3、课时的教学体系与联系
1)本课时知识在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已经系统学习,选修部分做适当补充和提升。
2)联系的知识主要有必修一近代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必修二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必修二19世纪末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课时的能力培养预设
基本能力
1)阅读历史材料,提取历史信息。
2)分析历史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整理。
3)从中归纳出正确的历史结论。
提高能力
1)初步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分析教材。
2)形成一定对材料题型的解题方法。
3)能够和师长互动,合作学习。
5、课时的教学创新点预设
1)以历史材料为铺设,对必修和选修的相应教材合理整合。
2)在教学环节中设计情境,配合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题技巧能力。
其中在导学设计中,就要求学生对教师提供的新材料进行历史信息的提取、筛选整理、提出新问题、寻找历史依据。通过该课的实践,一部分同学加深了对戊戌变法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解析史料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第三,如何指导学生在新情境新材料下提高审题作答的能力?笔者举今年福建高考的一例来说明。
38.(37分)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李贽《焚书》
材料二 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批,以"敢倡乱德,或世诬陷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狱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布鲁诺指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仅仅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微尘。地球绕太阳转,而太阳也不是静止不懂的。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有它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不像教会所说的服从上帝的意志。这就彻底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天主教会宣布他为"异教徒",开除教籍,布鲁诺被迫长期离开祖国。1592年,他一回到意大利,即陷入宗教裁判所的毒手,监禁达七年之久,但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学说。当宣布要处死他是,他说:"你们宣布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到判决更感到害怕。"--摘编自刘明翰主编《世界通史-中世纪卷》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12分)
(2)据材料指出布鲁诺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他们临终表现的相似之处。(5分)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时,要比我听宣判更感到害怕"这句话的理解。(11分)
笔者所在备课组在考前对学生的审题做专项指导,重点是正确分析材料和理清题干中的核心要求。
材料的正确分析,提取历史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之一。今年高考选择的三则材料字面上不难解读,重要在于找出共性:李贽和布鲁诺都是反对专制主义,都为真理而斗争,都付出生命的代价。找出共性后在依据题干的要求,进行作答。
对于题干的要求,考前指导中尤其强调学生把握核心词,举几例说明。
如依据、根据材料概括说明,要求学生即以材料为核心对知识进行"缩写";
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要求学生在材料之外补充所学知识进行归纳;
如考查背景、原因等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展开,经济是根本因素;
如考查影响、意义等要一分为二分析;……
通过长时间的材料大题的解题训练和专项的审题,考后学生均反馈本大题作答比较顺畅,知识点基本都把握到位。
最后谈谈高考后几点个人体会。
一是创设新情境、使用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将是未来历史教学和高考考查的关键,必须始终在日常教学中牢牢把握,即真正以生为本,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单存抓死记硬背。
二是教师课余时间要涉猎一些专业书籍,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特别把握历史热点动态,及时更新知识贮备,在教学中不断提高时效性。
三是抓学情,定期找学生进行反馈调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不适应学情的授课方式进行调整,并适当注意分层教学。
四是适时捕捉一些高考动态,精选习题,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提高作题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新课程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机遇和挑战,相信经历过这一轮教学和备考的同仁们,都和笔者一样会有不少收获。本文权当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