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一文教学有感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j3061105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线,美好的情感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加强读者对文章思想内容的领会和感悟。《钓鱼的启示》一文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材四年级第五单元《规则》中第一篇课文,我在教学本文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詹姆斯和父亲在钓鱼过程中的不同感情的流露和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
  课文第一部分(1自然段)“詹姆斯家住在湖心岛上,房前的船坞是个钓鱼的好地方,父亲又是一个钓鱼的高手,詹姆斯从没有放过与父亲一起钓鱼的机会。”交代了詹姆斯的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条件,为后文的詹姆斯和父亲钓鱼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二部分(2—12自然段)开头写到:落日映照,时近黄昏,银色的湖面泛起静静的波纹,景色宜人,让人心旷神怡,写出了父子俩开心愉悦的心情。在这种幽雅和宁静的环境里,只有我和父亲在这里钓鱼,为后文父亲在没人看见的情况下不顾儿子的感受自觉地将鲈鱼放回水中,自觉遵守规则的高尚品质埋下了伏笔。
  面对平静的湖面,望着水中的鱼线,詹姆斯有着无尽的遐想和期盼。“突然,鱼竿被拉弯了”眼前的现象令人为之心跳。此时,詹姆斯镇静下来慢慢地收鱼钩,而父亲在一旁一声不响地投来赞许的目光。“我的天哪,足有10公斤!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鱼” 詹姆斯的喊叫,直接道出了詹姆斯紧张、激动和高兴的心情,按理这应该是最高兴的时刻,可父亲却忧郁不语,看了儿子后,又看在暗绿色的草地上闪闪发光的鲈鱼,然后“划着一根火柴照了一下手表,才晚上十点钟,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小时!”这一举动的描写,流露出了父亲忧郁不悦的感情,与儿子的高兴喜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划”字和“照”字,充分体现了父亲严肃认真的态度和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素质。这两种鲜明的感情的流露,为一场不可避免的父子之争拉开了帷幕。接下来,父亲用委婉和冷静的口气对儿子说:“孩子你把它放回水里去”,此时,“爸爸!”一声大叫,充分表露了儿子激动的情绪,父亲又用安慰和商量的口气对儿子说:“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儿子却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抗议道:“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詹姆斯怀着矛盾和失望的心情看了看四周,月光下,没有一个垂钓者,也没有一个人看见,心想:父亲为什么会这样固执,看见父亲认真的态度,他觉得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了,他心里感到无比的悲哀和沮丧,无奈地摘下鱼钩,双手捧着这条沉甸甸的大鱼,吃力地把它放回了水中。鱼在水中“嗖地一摆就消失了”,带走了詹姆斯无奈、失落、悲伤和痛苦的心情。这段父子的对话,体现了父亲严格遵守规则的高尚品质及对儿子的正确教育,也充分流露了父子鲜明的情感变化:父亲从开心→忧郁→矛盾→高兴;儿子从开心→高兴→抗议→悲哀。这两种感情发展的矛盾冲突,把文章的故事推向了高潮,为下文作者三十四年后的追述作了完美的铺垫。
  第三部分(13—16自然段),三十四年后,詹姆斯成为了纽约市成功的建筑工程师,这与父亲在规则和道德面前对他的严格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詹姆斯也经常把儿子们带到那里去钓鱼,充分体现了他把这种良好素质和道德品质在儿子们身上继续传递和延续的愿望。文中写到:“詹姆斯从那以后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但是,当遇到道德问题时这条大鱼就会出现在他的面前”。“这条大鱼”是指那些生活中足以诱惑人的不正道的利益,如:金钱、名利等,赋予了“鱼”最现实的社会意义。书中“道德问题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正确或错误的问题,但实施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当你面对着很大诱惑却又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你能坚持正确吗?你是否会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的疑问,我认为:这是一个实际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人的情感、理智和道德、伦理对人品的衡量问题,这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中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现实利益冲突时的行为表现的问题。后文写到:“詹姆斯他为父亲而骄傲,也为自己而骄傲,他可以骄傲地把这件事告诉朋友们和他的子孙后代”,这就告诫后人要永远遵守规则,传承文明,发扬良好的社会道德,观点鲜明,深化主题,突出中心。使文章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我在本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体会詹姆斯及父亲在规则和道德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感情和态度。让学生在利益诱惑和道德规则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要彻底杜绝贪念之心,摈弃不正当的行为,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树立了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美好的道德情操。
  (作者联通:551600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大水乡中心校)
其他文献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优质课一开始仅用几分钟或几句话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产生对新知识的迫切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设计相应的导入方法。    一、引史典故法    讲授新课时,结合课题内容先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些生动的数学典故,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时,可讲一讲无理数的产生及其发现者希伯斯为捍卫真理
期刊
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路子的不断拓宽,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 “教会学生”转变为“会教学生”,由 “怨学”转变为“愿学”。笔者认为“激发兴趣,自主学习”之做法是行之有效的,愿与同仁共商。    一、精心构思,导课激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而要想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课是很关键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是否成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由此看出,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也就是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那么怎样才能在体育教
期刊
课后练习题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每一课的教学要求。小学语文课每篇课文的后面都有练习题,设计课后练习题的目的在于:一是提示阅读教学的重点,二是突出基本功训练的重点。可以说,如果处理好课后练习的教学,就可以达到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可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语文课后练习题的设计和处理。下面浅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望同行赐教。  课后练习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处理方式
期刊
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呼唤着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面对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对知识经济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显得格外重要。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而,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国民的创新素质,
期刊
“后进生”在教育词典中的定义是:在班级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者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后进生”的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一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转化一名“后进生”与培养一名优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关系到全班的合格率,而且关系到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要想转化他们,首先必须找到他们“后进”的原因。通过调
期刊
课堂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
期刊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那种依靠增加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妨碍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一总目标的实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为中心。    一、教学目的、任务明确具体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化学
期刊
过去一提起作文,人们的脑子里就会想到长篇大论和成人化的文章。其实对孩子而言,作文仅仅是一种习作,只要孩子们能够把自己说的话写出来就是作文;一段完整的话是作文,一两句话也可称是作文。孩子在学龄前已经会讲故事,会说一件事,会说自己的想法。因此孩子进人小学,在识字阅读的同时,就可以开始进行作文的启蒙训练了。  如何让学生的作文顺利起步?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是一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总结了几
期刊
小学生习作时,不加指导,放任自流,固然不好,但指导过细,危害也大。前者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后者低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如果硬把学生的作文套在教师设定的框框里,以教师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揭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