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研究性学习,即是创设一种全新的具有一定吸引力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观察、体验与思考,从发现中提出问题,然后积极主动地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就体现了学习方式上的一个根本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是学会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基础。在此提出“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这一课题,并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说,它与别的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交际性比较强,整个教学都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而展开。根据其学科性质和学生的特点,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适于采取以下组织形式:
1.小组合作学习。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教给学生知识,给出学生问题的答案,结果是高分的英语成绩,却连一句简单的问候也用英语表达不出来。这样,英语教学就必须给学生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小班级的教学规模是英语教学最理想的模式,但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班级人数远远超出了标准人数的要求,因此,把班级分成小组就尤为重要。可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个性特征、性别等按需要分成若干小组,对各个小组布置相同的任务或不同的任务。如:词汇为共同的任务,课文理解布置给不同的小组等。学习小组经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入角色,把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在这个学习成果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占有很大的主动权,占有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从而锻炼了他们用英语听和说。这时教师的作用则是指导、帮助和评价。
2.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运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全班围绕一个共同的研究课题,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独自完成收集资料和信息的任务,届时与全班集体讨论,获得结论。这样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收集资料、独立钻研,他们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加强了,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二、师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由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建议者、资源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师生关系转变为对话、合作,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与学习,相互尊重、信任、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逐步建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或活动,它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从重视教师主动的“教”转变为重视学生主动的“学”;同时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和指导能力,与时俱进,关注前沿科学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中学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过分强调研究的作用
一般来说,改革多半是建立在对以前的严厉批判和否定之上,因此,一开始人们就认为“研究性学习”方式将代替以往的学习方式,把“研究性学习”的功能随意扩大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并不排斥教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尽快地获得知识,如教材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记忆单词、句型特点、语法现象等“显性知识”,就没必要让学生去进行探究。其实,学生在求知求真的过程中需要思想和情感的相互激荡,“接受式学习”仍具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们现在之所以引入“研究性学习”,并非是要否定“接受式学习”,而是要让“研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伴而行,相互渗透于英语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误区二:对自主性学习理解有偏颇
“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强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的活力。但是,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求知阶段,还不具备完全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如果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单单突出学生的“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罢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而且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校正与督促。
误区三:成果展示过于单调
英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程序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并且将自己的收获与同学进行交流研讨,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方式进行思维碰撞,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但是,从当前教师的授课形式看,采用的大多是多媒体课件展示形式,整堂课看到的是眼花缭乱的图文,课堂上没有了交流,没有了思维碰撞,有的只是被动的接受、倾听,学生的劳动成果也无法在一节展示课上得到充分展现。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暴露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但只要我们正视误区,能够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拓展思路,拓宽途径,寻求促使学生独立发展的最佳途径,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力增长、个性发展的新的教育教学策略,齐心协力、灵活机动地做好各项工作,就一定能走出误区,使这一学习方式逐步完善、蓬勃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对于中学英语教学来说,它与别的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交际性比较强,整个教学都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而展开。根据其学科性质和学生的特点,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适于采取以下组织形式:
1.小组合作学习。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教给学生知识,给出学生问题的答案,结果是高分的英语成绩,却连一句简单的问候也用英语表达不出来。这样,英语教学就必须给学生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小班级的教学规模是英语教学最理想的模式,但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班级人数远远超出了标准人数的要求,因此,把班级分成小组就尤为重要。可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个性特征、性别等按需要分成若干小组,对各个小组布置相同的任务或不同的任务。如:词汇为共同的任务,课文理解布置给不同的小组等。学习小组经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入角色,把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在这个学习成果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占有很大的主动权,占有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从而锻炼了他们用英语听和说。这时教师的作用则是指导、帮助和评价。
2.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运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全班围绕一个共同的研究课题,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学生独自完成收集资料和信息的任务,届时与全班集体讨论,获得结论。这样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收集资料、独立钻研,他们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加强了,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二、师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由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建议者、资源开发者和指导者;学生由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师生关系转变为对话、合作,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与学习,相互尊重、信任、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观逐步建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或活动,它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从重视教师主动的“教”转变为重视学生主动的“学”;同时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和指导能力,与时俱进,关注前沿科学知识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中学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过分强调研究的作用
一般来说,改革多半是建立在对以前的严厉批判和否定之上,因此,一开始人们就认为“研究性学习”方式将代替以往的学习方式,把“研究性学习”的功能随意扩大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引入并不排斥教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尽快地获得知识,如教材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记忆单词、句型特点、语法现象等“显性知识”,就没必要让学生去进行探究。其实,学生在求知求真的过程中需要思想和情感的相互激荡,“接受式学习”仍具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们现在之所以引入“研究性学习”,并非是要否定“接受式学习”,而是要让“研究性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伴而行,相互渗透于英语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误区二:对自主性学习理解有偏颇
“研究性学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强调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生命的活力。但是,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求知阶段,还不具备完全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如果我们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单单突出学生的“自主”,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只是一个旁观者,不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样的“研究性学习”也只是流于形式罢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而且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校正与督促。
误区三:成果展示过于单调
英语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程序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并且将自己的收获与同学进行交流研讨,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方式进行思维碰撞,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但是,从当前教师的授课形式看,采用的大多是多媒体课件展示形式,整堂课看到的是眼花缭乱的图文,课堂上没有了交流,没有了思维碰撞,有的只是被动的接受、倾听,学生的劳动成果也无法在一节展示课上得到充分展现。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暴露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但只要我们正视误区,能够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拓展思路,拓宽途径,寻求促使学生独立发展的最佳途径,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力增长、个性发展的新的教育教学策略,齐心协力、灵活机动地做好各项工作,就一定能走出误区,使这一学习方式逐步完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