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尚书》金滕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影响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縢》一文出自《尚书·周书》,记载了数年间发生的大事件,通过系列事件塑造了周公至忠的人物形象,也反映了史家以德、礼治国的理想。两千年来它虽然一直备受学者的关注与争议,但不可否认其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深远的文学影响。
  【关键词】:尚书;金滕;史学价值;文学影响
  一、《尚书》金滕的史学价值
  关于如何认识《金縢》篇的史学价值,刘起釪在其《尚书学史》中说:“《金縢》这篇确有不少问题有待辨析,但是如果把它和伪古文一样疑辨,则是不能掌握正确观察力而致误疑。”[1]《金滕》确实反映了周初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和思想状况,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
  (一)天命观念
  “天”字,在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而且并非是作为至上人格神的意义,天是在周时才得到了格外的重视。《殷墟卜辞综述》里说:“(殷商)卜辞的天没有作为上天之意的,天之观念是周人提出来的。”[2]周人对天命观的新构建,这种变化以政治制度、思想观念为最大,对殷天命观念加以改造,赋予了“德”“礼”的内涵,形成了敬德保民,以民为本的思想观念,塑造了周人深厚的理性精神。《金縢》故事所反映的正是由原始的自然崇拜宗教和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的天神观念和由此引申出来的一套天人感应的思想。所以,当天降灾祸,周公会祈祷先王的保佑,成王在异象情况下会反省,而史家则会安排成王在“礼”的规范下,迎周公归后,天会反风,仍然获得好的收成。
  (二)祭祀文化
  《金縢》为我们描写了一副生动的祈祷画面。当周公决定以自身为质代武王死,向太王王季文王三王祈祷时,文中这样写到:“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壇同墠,为壇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从文章可以看出,周公向三王祈祷,首先需要有告神的礼品,在本文就是“璧”与“珪”。在祈祷时,把璧放置在专门设置的三王的坐上祈祷人手中则拿着珪,同时,對于祈祷的地方也有特别的要求,周公就先平整一块地方,称之为“墠”,然后在墠上筑土垒起高台设置三王之坐,三坐北面朝南,因为根据中国传统,此为尊位。另于对面设置一墰,周公立于其上,面向三王进行祈祷。整个过程严格在“礼”的规范下庄严而又有序进行,可见古人对于祖先神的崇拜与信仰。
  (三)政治斗争
  《金滕》一文中政治斗争暗藏汹涌,一方面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引起了管叔、蔡叔的不满,《金縢》曰:“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另一方面,各方谣言四起,《金縢》记载:“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成王也对周公产生了怀疑。所以王室之间的争斗显而易见,这其实也反映了周初从兄终弟及到确立嫡长子继承制间的过渡。
  二、《尚书》金滕的文学影响
  《金滕》作为与《尚书》记言体例不同,它出现了叙事文学最关键的因素“情节”,也有了叙述者隐约的出现。所以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等具有重要影响。
  (一)对《左传》等史传文学的影响
  《金縢》从材料的安排来说,正是围绕“金縢”事件,选取了数年间发生的事件,塑造了周公忠藎的形象,明显具有了史家的自我创作。《金縢》通过对史实的剪裁达到史家的目的,但是发展到了《左传》,其大量鬼神、妖梦、占筮、灾祥的叙写,则更多源于史家之再创作,具有了部分虚构的特征。这正是《左传》在《金縢》基础之上的前进之处。后世成熟的史传文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可以说,《金縢》是走向《左传》、《史记》等史传文学的桥梁。相对于《尚书》其他篇,《金縢》对我国的叙事文学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二)用景物的变化展现“天人感应”观念
  文中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出现在周公冤情大白、成王与群臣出郊迎接周公回归的时候:“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这一段景物描写与前面一段恰成鲜明对比:前一次是令人震惊恐惧的暴雨;后一次则是一场畅快人心的及时雨。前一次的狂风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后一次则把从前吹倒的禾苗尽数重新扶起。对应前文的“秋,大熟,未获”,文章以“岁则大熟”结尾。
  作者以原始的“天人感应”的思维方式观察、描写自然与人世,人世的矛盾与自然界的风雨似乎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已不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点染、映衬着人物的心绪,描摹着事件发生的环境,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变化,揭示出人物的内在心灵。《金縢》对叙事视角的选择和有效调动,使全文情景交融互渗,富有抒情的韵味,染上了一层传奇和浪漫色彩。
  《金滕》一直处于各位学者质疑和争论的风口浪尖上,其中有史学家编撰以及再创作的过程,但是不容否认,其内也包含着极为重要的史实。尚书中的《金滕》一文有深厚的史学价值,对后世文学具有深远意义。
  注释:
  [1]刘起釪,尚书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332页。
  [2]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科学出版社,1965年,581页。
  参考文献:
  [1]钧,《尚书注译》[M],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
  作者简介:周思瑞(1992-),女,吉林吉林人,东北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阐述了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义,分析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通过思想态度、动机、社会情境和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就构建长效机制展开了探析,以期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关键。本
期刊
【摘要】:通过对先秦儒家和近代西方哲学中自我观念的深入比较,揭示了中西方在自我观念上的诸多差异及其原因,并探索了这种差异将中西方人引向何处及其对现代自我观念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自我观念;自我;先秦儒家  一、先秦儒家的自我观念与近代西方自我观念的差异  (一)表达的差异  在西方语言中“我”基本上只能用一个代词来表达(如:I ,Je, Ich, Ti, Te, Eu, Ik等),然而在中
期刊
【摘要】:诗僧贯休多才多艺,不仅善诗,还是有名的书法家和画家。近年来学者们对诗僧贯休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研究范圍不断扩大,研究数量多,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更加系统化,以下主要是对其书、画进行研究。  【关键词】:贯休;其书研究;其画研究;研究综述  诗僧不是普通的佛教作家,也不是一般的写诗的僧人,而是特指唐宋时期在禅宗思想影响下出现的一批僧形的诗人。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诗僧现象。到了中晚唐时期,
期刊
【摘要】:《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春灯谜第八首更香谜因版本问题到底属黛玉还是属宝钗一直众说纷纭。庚辰本《红楼梦》“宝钗制谜”,但以支持黛玉的现代红学专家梅节为代表怀疑其“误记”,并且从灯谜意思上理解为黛玉所制。但是无论从版本还是从灯谜意思两个方面考察,结合红学专家蔡义江的观点,认为“宝钗制谜”并非误记,且灯迷是在为宝钗作谶语,否定黛玉支持宝钗。  【关键词】:红楼梦;二十二回;春灯谜;更香  “朝罢谁
期刊
徐渭文学理论中有两个非常有特色的主张,一是“真我”,一是“本色”。其《涉江赋》说:  “爰有一物,无罣无碍,在小匪细,在大匪泥,来不知始,往不知驰,得之者成,失之者败,得亦无携,失亦不脱,在方寸间,周天地所。勿谓觉灵,是为真我。”  《涉江赋》作于嘉靖1552年,当时徐渭是第五次参加科举考试,落魄回家,穷困潦倒,心中无限苦楚。想到自己几次落第,而亲戚家人也无法体会他的痛苦,他们也只是简单的以为徐渭
期刊
【摘要】:禁忌凝结着人类原本的心理、愿望和幻想,反映着社会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水平以及民族、时代的精神文化指向,人类普遍具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中泰关系日益密切,为促进两国友好邦交,不可或缺应对其禁忌文化有所了解。  【關键词】:、中泰文化、社交禁忌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臣始之于镜,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如果入人之镜,不知禁忌,就有可能如王充所说:“人不禁避,有病死之祸。”。禁忌是人类社会中具有普
期刊
【摘要】:《春之祭》描写俄国古代未开化民族在春天祭献大地的仪式。为了表现原始民族的祭礼和他们强悍、粗犷的性格,斯特拉文斯基使用了异常猛烈而紧张的节奏、大胆的和声以及浓重的管弦乐配器,在巴黎首演时,剧场里发生了骚乱。《春之祭》算得上是在音乐、节奏、和声诸方面都与古典主义音乐切断了联系的一场革命。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音乐;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音乐中出现了许多实验性的流
期刊
刚开始知道木心这个名字不是因为看他的画,而是读他的字,从那首小诗《从前慢》开始: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木心先生这首诗,沉静而空灵,明明很朴实的几句话,却透露着一种诗意的孤独,讓人读着读着,就走进了诗里面去了。  木心先
期刊
《摩尔·弗兰德斯》写于1683年,出版于1722年,一直被认识是丹尼尔·笛福最好的小说之一。《摩尔·弗兰德斯》以一位普通女性为主角,如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力。学者们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分析。虽然这些分析都是意义深刻并且令人耳目一新的,但是很少有学者注意到摩尔与其子女的关系。阅读原文的时候,读者不可能不注意到摩尔与其子女疏离的关系。摩尔生了许多孩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更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来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