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义,分析了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通过思想态度、动机、社会情境和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就构建长效机制展开了探析,以期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关键。本文笔者将從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就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举措。
一、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义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领头羊,应时刻明确自身党员定位,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要用党纪、党规、党性严格要求自己,在各项活动和工作中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发挥好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营造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贡献力量。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作用,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学生党建工作,进而解决部分当前高校党员干部队伍不足的问题;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1]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进一步壮大党员队伍,提升党员综合素养的必要前提;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党员党性、先进性教育的重要举措,长效的大学生党员示范效应也能够帮助大学生互相学习和监督,从而共同提高。
二、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2]:
第一,服务意识不强,行政化倾向明显。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大多由学校党建部门直接管理和领导,各项活动和任务多是通过从上至下逐层下达的方式进行,在活动开展的前期,这样的组织形式能够快速地传达精神和任务,但随着活动开展的深入,这样的管理形式由于自身浓厚的行政化倾向,会对活动的深化、壮大、效果产生限制。
第二,服务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就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而言,大部分活动参与人员较少、深度不足、热度欠缺、效果有限,特别是在活动的长效性上重视不足,倾向于开展一些周期短、见效快的传统志愿服务活动,对于那些需要长期经营、长效跟踪开展的活动却望而却步、束手束脚,从而导致活动的精品极少,取得的实效甚微。
第三,服务保障不足,社会协同有待提升。这里的保障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经费资金保障的不足,其次是相关权益保障的不足,最后是活动机会保障的不足。
三、从社会心理学视域探析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著名的B=f(P,E)[3]公式,将其套入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则B是指大学生社会行为,P是指社会个体,包含动机和态度两个因素,E是指社会情境即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涉及的学校、社会、网络等情境,而我们所有的先進带头作用则是一种社会影响。因此,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探析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需要其思想态度、动机、社会情境和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出发寻求出路。
1.端正思想态度,增强大学生党员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对于态度的定义为个体对于特定对象的综合评价及稳定性的反映倾向。此外,态度的形成普遍认为其分为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步骤。就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而言,党员的思想态度首先是受到党规党纪的约束所产生的依从,其次是随着活动深入、党员学习实践产生的认同,最后是深度认同和消化后形成的内化。只有达到内化阶段,才能够才能够形成稳定性的反映倾向,即所谓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地对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要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就需要端正思想态度,增强大学生党员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2.激发利他动机,提高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效率和水平
大学生党员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初期,大部分是受到利己动机的影响,而要提高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效率和水平,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更加需要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利他动机。首先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深入学生中去,扎实群众基础;其次是“走出去”开展社区和城市志愿服务,利用大学生自身知识储备等特长服务社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最后是深入到我国基层去开展志愿服务,为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带去知识、技术、政策和发展。因此,要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就要激发利他动机,提升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效率和水平。
3.创设合理情境,巩固和扩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阵地
所谓的社会情境即是指大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就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而言,这里的情境包括学校、社会和网络三个环境。其中,学校是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根源地,是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意愿、帮助困难同学、促进党员队伍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是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后花园”,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提供了锻炼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平台;网络是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新天地,当下需要加强网络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网路素质培养、网络考评创建等工作。因此,要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就要创设合理情境,巩固和扩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阵地。
4.深化社会影响,发挥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先锋模范作用
社会影响是指个体受到他人的作用,产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变化现象。就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而言,逐步深化其社会影响,有助于吸引和号召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和青年向党组织靠拢,壮大党员志愿服务的队伍;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党员的自我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将志愿服务的精神传播和辐射到整个大学身群体及社会中,为创造和谐社会氛围做出贡献。因此,要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就要深化社会影响,发挥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先锋模范作用。
总体而言,从社会心理学视域来探析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需从其思想态度、动机、社会情境和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出发寻求出路。同时,在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中,注重结合不同高校的特点,考虑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自身特性,充分利用好新兴的网络阵地,从社会心理学视域全方位、多举措地就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采取行动。
参考文献:
[1]李维意,郭广伟.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2]李维意,郭广伟.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06).
[3]林晓珊.从社会心理学视域探析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10).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关键。本文笔者将從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就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举措。
一、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意义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领头羊,应时刻明确自身党员定位,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要用党纪、党规、党性严格要求自己,在各项活动和工作中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发挥好大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为营造和谐、良好的校园环境贡献力量。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作用,帮助教师高效地完成学生党建工作,进而解决部分当前高校党员干部队伍不足的问题;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能够帮助大学生养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1]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进一步壮大党员队伍,提升党员综合素养的必要前提;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是党员党性、先进性教育的重要举措,长效的大学生党员示范效应也能够帮助大学生互相学习和监督,从而共同提高。
二、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2]:
第一,服务意识不强,行政化倾向明显。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大多由学校党建部门直接管理和领导,各项活动和任务多是通过从上至下逐层下达的方式进行,在活动开展的前期,这样的组织形式能够快速地传达精神和任务,但随着活动开展的深入,这样的管理形式由于自身浓厚的行政化倾向,会对活动的深化、壮大、效果产生限制。
第二,服务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就当前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而言,大部分活动参与人员较少、深度不足、热度欠缺、效果有限,特别是在活动的长效性上重视不足,倾向于开展一些周期短、见效快的传统志愿服务活动,对于那些需要长期经营、长效跟踪开展的活动却望而却步、束手束脚,从而导致活动的精品极少,取得的实效甚微。
第三,服务保障不足,社会协同有待提升。这里的保障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经费资金保障的不足,其次是相关权益保障的不足,最后是活动机会保障的不足。
三、从社会心理学视域探析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提出了著名的B=f(P,E)[3]公式,将其套入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则B是指大学生社会行为,P是指社会个体,包含动机和态度两个因素,E是指社会情境即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涉及的学校、社会、网络等情境,而我们所有的先進带头作用则是一种社会影响。因此,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来探析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需要其思想态度、动机、社会情境和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出发寻求出路。
1.端正思想态度,增强大学生党员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对于态度的定义为个体对于特定对象的综合评价及稳定性的反映倾向。此外,态度的形成普遍认为其分为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步骤。就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而言,党员的思想态度首先是受到党规党纪的约束所产生的依从,其次是随着活动深入、党员学习实践产生的认同,最后是深度认同和消化后形成的内化。只有达到内化阶段,才能够才能够形成稳定性的反映倾向,即所谓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地对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此,要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就需要端正思想态度,增强大学生党员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2.激发利他动机,提高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效率和水平
大学生党员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初期,大部分是受到利己动机的影响,而要提高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效率和水平,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更加需要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利他动机。首先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深入学生中去,扎实群众基础;其次是“走出去”开展社区和城市志愿服务,利用大学生自身知识储备等特长服务社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最后是深入到我国基层去开展志愿服务,为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带去知识、技术、政策和发展。因此,要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就要激发利他动机,提升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效率和水平。
3.创设合理情境,巩固和扩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阵地
所谓的社会情境即是指大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就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而言,这里的情境包括学校、社会和网络三个环境。其中,学校是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根源地,是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意愿、帮助困难同学、促进党员队伍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是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后花园”,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提供了锻炼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平台;网络是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新天地,当下需要加强网络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网路素质培养、网络考评创建等工作。因此,要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就要创设合理情境,巩固和扩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阵地。
4.深化社会影响,发挥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先锋模范作用
社会影响是指个体受到他人的作用,产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上的变化现象。就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而言,逐步深化其社会影响,有助于吸引和号召更多的优秀大学生和青年向党组织靠拢,壮大党员志愿服务的队伍;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党员的自我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将志愿服务的精神传播和辐射到整个大学身群体及社会中,为创造和谐社会氛围做出贡献。因此,要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就要深化社会影响,发挥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先锋模范作用。
总体而言,从社会心理学视域来探析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需从其思想态度、动机、社会情境和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出发寻求出路。同时,在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中,注重结合不同高校的特点,考虑大学生党员这一群体的自身特性,充分利用好新兴的网络阵地,从社会心理学视域全方位、多举措地就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采取行动。
参考文献:
[1]李维意,郭广伟.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2]李维意,郭广伟.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06).
[3]林晓珊.从社会心理学视域探析构建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