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 初心

来源 :先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ghts_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先锋》杂志将推出《百年先锋》特刊,面向成都各行各业征集建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先锋模范。自征集令发出以来,各级各部门踊跃推荐,目前已收集到一大批优秀人物、组织的事迹。
  本期为您介绍的3位优秀代表,包括守护平安的人民卫士、不断创新的科研人员和永葆本色的离休老干部。希望他们的感人故事,照亮初心使命,凝聚更多的先锋力量。
  亏欠家人的城市平安守护者
  杨勇,成都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虽然年过四十,却依然随时保持战斗姿态,黝黑的面庞下,透着钢铁般的气质。羌族军人世家出身,受军人父亲、姐姐的熏陶,杨勇也选择从军,退伍后选择成为一名特警,虽然在办公室采访,举手投足间也看得出他铮铮铁骨的样子。
  从警27年,他总是冲在危难险重第一线——
  “5·12”汶川地震,身為黑豹突击队副大队长的杨勇受命带先遣突击队前往汶川勘察灾情。在道路阻断、山体滑坡无法进入汶川的情况下,他带着队员转道崇州鸡冠山,在深山密林里砍出一条救援之路,将受灾游客和群众带到安全地点妥善安置;
  青海玉树地震,杨勇率成都特警第一批救援队前往灾区,在缺水、缺粮、风沙漫天的环境下,他身先士卒,带领队员克服困难,警卫、巡逻、转运物资,奋战33天;
  2001年“8·12”特大涉枪案,他果断向持枪驾车逃跑的叶某及其马仔开枪,缴枪抓获逃犯叶某;2005年大邑女生被绑架,他通过夜视仪确定目标方位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施救,抓获嫌犯;2006年,他带队员在南充抓获常年逃亡在外的公安部B级、省厅A级通缉犯王某……
  杨勇带出来的大队干部有很多,个个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特警支队三大队教导员张伟赟说:“杨勇在任务中以身作则、冲在前面,训练中一遍遍示范、手把手指导,从技能技巧到心理素质全方位训练,特别强调精准安全完成任务。”“传帮带”也在张伟赟这里延续着。
  特警支队七大队大队长刘彬宇,是获得全国公安战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表彰的唯一一个成都人。他由杨勇一手带出来,并且一直以杨勇为榜样。“他是我们职业生涯中的导师,训练、生活中的好大哥,工作中的指路人,他的正能量始终影响着我们。”现在自己带队,刘彬宇也总是冲锋在前。
  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工作成绩突出的杨勇获得了国家、省市各级的表彰无数,提起家人,心中却满是愧疚——陪伴家人的时间太少,时常冲在危难险重中,还给家人带来了更多牵挂。然而,正是因为肩负的责任和对这份职业的忠诚,让他把对家人的亏欠,化作了全力守护城市、社会和市民安全的动力。
  以实验室为家的血液净化材料“达人”
  在抗凝血液净化材料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赵长生教授课题组的办公室却十分简朴。
  四川大学血液净化材料及工程技术研究室——在川大一座红砖楼四楼接近走廊的尽头,一间3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穿过两个有十余名学生的工位隔间,后面一个7平方米左右隔间,就是赵长生教授的办公场所。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聆听他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历程,那份几十年如一日的初心坚守,令人动容。
  1991年,从原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赵长生先是回到家乡山东,在一家合成纤维公司工作。期间,村里40岁左右的本家大娘和20多岁的发小都患上慢性肾病,最后因缺少优质低价的透析治疗而早早离开人世,让他深受触动;再加上他的导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和四川省生物医学工程的奠基人之一的乐以伦老先生的一句话:“当我们吃饱喝足了以后,最重要的就是生命健康。”于是,1993年读研时,赵长生选择了生物医学工程,立志做出国产优质血液净化材料。
  心中装着像“大娘”、“发小”这样的国内1亿多慢性肾病患者,赵长生开始以实验室为家,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
  为了精准验证效果,他抽自己的血来做试验。曾因找不到流速每分钟2-3mL的精准芯液流动设备,无法仿制出内径只有200微米透析材料中空纤维膜,实验“卡”了近两年。
  突破,是一次偶然。一次生病输液,他看到输液器以液滴数控制流量,目测算出大约50滴正好每分钟2-3mL,竟用输液器解决了卡顿的难题。这看似的“偶然”,实则源自孜孜以求的必然。
  从2005年开始,赵长生及团队的研究成果以优良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促使进口器材降价,开始为国内肾病患者减轻了负担。特别是最新与成都本土企业联合研制出首个国产高通量血液透析器,促进了透析器成本进一步降低。
  同时,团队也成功研制出合成类肝素生物大分子、智能抗菌杀菌材料等多项新技术材料,而这一切,都是围绕血液净化这个初心。“一定要把这个领域所有的‘卡脖子’技术都解决掉!现在,只有最后一个原材料技术,实验室已成功研制,两年内要完成批量。”这是赵长生教授为自己制定的“十四五”目标。
  一份满载岁月年轮的特殊党费
  “退休前忙于工作,缺乏时间学习;退休后时间多了,每天坚持3个小时以上的学习。通过学习,了解了国内外发展形势,真切感受到现在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这是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我作为老党员,希望自己能够继续为党和国家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这,就是如今90岁高龄的成都市委外事办离休干部赵炳耀的退休生活。
  赵老所说的“贡献”,绝不是说说而已。离休后,他一直心系组织,除坚持学习,不断了解时代发展外,心中更藏着一份可贵的坚持——
  自2008年开始,他每年把组织给予他的离休费留存起来,要积攒一份有分量的特殊党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赵老认真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对“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更进一步坚定地积攒着自己未来的贡献。这一坚持就是12年,截至2020年,累计存下积蓄99万元。
  赵老原计划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将这笔特殊党费一次性交给组织,为党的百年生日献礼,也为脱贫奔康作一份贡献。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全国人民的抗疫斗争深深牵动着赵老的心,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必须把事情提前办好,不能留有遗憾,更希望在大灾大难之时,这份“心意”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主意已定,赵老第一时间联系单位,将这笔99万元的特殊党费一次性交给组织。“我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办好手续,赵老激动地说。让赵老高兴的是,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当过兵,也是党员,他们知道这个决定以后,都很支持。
  这份充满岁月年轮的特殊党费,镌刻着一名老党员毕生的信仰和追求——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拳拳之心。
其他文献
在非可耕地,在荒漠、戈壁甚至太空等特殊的空间,人工打造一个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环境,这不只是科幻电影里的想象——在设施农业科学家们看来,依靠植物工厂就能实现。  通过模拟植物所需的光照、温度、营养等要素,摆脱自然的束缚,在完全工厂化的条件下进行植物生产……植物工厂这项颠覆性技术,一直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杨其长的梦想。  这位设施农业领域学术带头人,不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植物“光配方”思想
期刊
7月8日,成都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举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成都坚定践行新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会上,多位社科专家和市级部门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  百年初心铸辉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教
期刊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创新已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的关键变量。成都正携手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创新主干和极核功能。同时,成都的目标是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  布局  全域创新体系。优化“两区一城多点”创新空间布局,“一城”是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为极核引领,“两区”是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为重要战略承载,“多点”指若干产业功能区
期刊
当杰西睁开眼时,只看到夜空一颗淡蓝色的星在闪烁。吹来一阵微风,掺杂着腥味,他感到左手手背和左肩都在发疼。他支起身子,借着路灯微弱的光,发现左手背血肉模糊,他用右手扯开衣领,看到左肩正在滴血,鲜血顺着脖颈流进胸脯。套在皮鞋里的脚,忘了穿袜子,此刻已冻得麻木。他在路边一堆沙子上坐下来,想让脚恢复知觉,在这过程中,他的大脑逐渐清醒。  他被几个朋友拉进宾馆,他们打牌,他则坐在床沿观看。有两个男人因矛盾打
期刊
背街小巷,不仅是城市的脉络,更是市民生活的场所。作为城市的血肉和“里子”,它们有故事、有文化,还有各自的传奇。  近年来,成都探索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旧城更新,深入推进背街小巷品质提升,让文化记忆“活在当下”。老旧街巷历经新脉动,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环境更好、生活便利、业态丰富……市民家门口的幸福,触手可及。  2021年,在“城市更新”之路上,成都加速奔跑。  “在城市更新中注重完善城市功能、植
期刊
玉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漫长的岁月里养活了无数中国人。或许正因为此,他经常钻进密不透风的玉米地,在高温下套袋授粉、收种,甚至忽略了自己严重的胃疾。2021年2月,他像往常一样往返于成都和海南的玉米基地,病情却急转直下。6月21日,这位毕生致力于玉米研究的农学博士走完了56年的人生。  他是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特种玉米研究所所长陈文俊。  为了中国水果玉米不再被“卡脖子”  
期刊
人物名片  刘盛纲,出生于1933年,物理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磁科学院院士。1984年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前身)副院长,1986年至2001年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1999年获得陈嘉庚科学奖,2003年被授予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领域最高科学奖K.J.Button奖,2016年获国际红外毫米波太赫兹领域杰出贡献奖,2000年和2001年成为诺贝尔奖物理奖提名人。  
期刊
编者按 6月,由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和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指导,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金陵瞭望》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百年传承·百地寻访·百媒联动”雨花英烈全国寻访的第三站活动在四川举行。活动中,寻访队来到成都市烈士陵园参观交流,并前往乐山探望雨花英烈吴振鹏的女儿王行,倾听烈士家书背后的感人故事。  “孩子,请你记住,爸爸是中国共产党人……”  2021年6月,四川乐山。  再次读起父亲留下的家
期刊
4月9日,随着一声汽笛的鸣响,四川发往乌兹别克斯坦的首趟茶叶专列正式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启程,将抵达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从这里始发的班列,可以在12天内将货物运抵欧洲,15天内实现欧洲大陆“全抵达”。四川农产品“小、散”体量很难吸引交通运输部门开设国际货运专线的问题,也在这里通过“拼单”破题。  “十三五”期间,这个昔日的老工业基地已实现从内陆腹地向开放枢纽、从老工业基地向泛欧泛亚港口的成功转
期刊
1922年2月7日,四川省党团组织的早期领导人王右木,在成都主持创办了四川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评论性刊物——《人声》报,并同时出任社长和主笔撰稿人,编辑部就设在自己家中。  创刊  人声,即人民的声音。  王右木说,之所以将刊物命名为《人声》,因其“应鼓动人民起来大声疾呼,提出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也就是说使这个刊物能代表人民的呼声。”  在纷繁复杂的思想理论战线斗争中,《人声》报充分发挥舆论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