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高中语文新课改对每位一线教师都是一次机遇与挑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与总结。笔者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对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改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一大飞跃,它将极大地改变语文教学的方向,转变语文教学者的思想观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1 开发并利用好教材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备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删,或拓展延伸,或调整重组。同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如学习《传记选读》,其中有不少名人的生平事迹,笔者注意按传主的事迹特征划分,人生百折不挠的人物有邓小平、谢坤山、贝多芬;执著于事业的有马克思、谭嗣同、李大钊、袁隆平;求真务实、传递文化的有富兰克林、沈从文、邓肯等。这样重组教材,既陶冶学生的性情,又使学生知道传记写作如何突出人物特性,同时还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真正形成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还有学习《唐宋散文选读》,这些课本选读中涉及的文人事迹和他们的文学创作或他人评论,笔者要求学生查找关于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认识的介绍,或从个人感受出发,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评价这些文人的立身处世。如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笔者不按教材编写的单元序列,而是以教材提供的题材分类为纲,让学生分析同类题材诗歌的选材意象和情感抒发特征以及常用的表现技巧等,结合诗人生平及思想,认识作家的创作手法和风格,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学会辨析诗歌类别,并能做出恰当的鉴赏评价。这种教材重组,符合诗歌鉴赏的思路,便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切入方式和步骤方法,把握诗词鉴赏的思维过程。
2 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激发写作兴趣
构建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生主体性的特征。新课程标准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还提倡自主命题、在写作实践中学写作、自改和互改作文等。这些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思想应该贯穿于写作教学的全过程。写作是个性的表达,表达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学生或因生活之需不可不说,或因情感之生不抒不快,完全出自表达的需要。学生的自主写作有氛围、有目的、有对象,能保持自然、自信的心态,容易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可充分调动自身的潜力,发展自主性和创造力,为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3 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繁荣积累和提高。2001年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素养是融合在新课标所讲的“三维目标”中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不再像以前以为灌输知识和语言,而是强调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在考评课堂效果时,也要结合“三维目标”,在掌握每堂课重点和要点的考查基础上,考查其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要看到他的进步,思维的独特性,参与思考、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同学的合作意识等等。
4 对比分析式
通过对比教学,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时,可以跟李清照的《永遇乐》进行对比,比较两者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学生在学习当中,就会找出两者相同之处:都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但目的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之处: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而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因为二者立意不同,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尚人格。表现手法上,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他人的对比;而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5 评改方式开放多样,侧重指导自主修改
习作评改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也是学生通过多种反馈对自己的文章作出较为正确审视的一个过程。因此,习作评改的方式应是开放的、多样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开放的评改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评改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修改,这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作文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一种作文技能和习惯的训练。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反复思考,不断深化,才能趋于成熟;而对这种认识的表述也同样需要一个不断选择、更新并使之趋于准确完美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章修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与习惯。
6 教师应以自身言行影响学生
现在的课堂有这样一种趋向,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或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如蜻蜒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而不能真正参与到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致使学习效果欠佳。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提高教学基本功,做到扬长避短,且不能以己之长威压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从学生心智发展角度去考虑该如何讲解知识点,如何组织教学。另外,教师要做到语言清晰流畅,使用普通话;教态大方,表情具有感染力;板书条理,合理而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当学生讨论问题遇到困惑时,要给予启发式评价;当学生情绪消退时,要给予激励性评价;当学生讨论问题出错或者说错时,要给予赏识性评价;当学生问题讨论超过预设范围,有了一定拓展、引申时,要给予反思性评价,拓宽对话视野,为课后继续探究埋下伏笔。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彻底,能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的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将语文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以自身良好的心态和创新意识影响学生、感召学生,积极引导学生更新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与人沟通交流能力,重视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7 结语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转变语文教师的思想观念,深入解读新课标新教材,提升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能力。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使语文教学在新世纪的改革中不断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2 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
范大学,2007
3 姜雪杰.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策略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改 教学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文性”,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一大飞跃,它将极大地改变语文教学的方向,转变语文教学者的思想观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所困惑的问题。
1 开发并利用好教材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备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增删,或拓展延伸,或调整重组。同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如学习《传记选读》,其中有不少名人的生平事迹,笔者注意按传主的事迹特征划分,人生百折不挠的人物有邓小平、谢坤山、贝多芬;执著于事业的有马克思、谭嗣同、李大钊、袁隆平;求真务实、传递文化的有富兰克林、沈从文、邓肯等。这样重组教材,既陶冶学生的性情,又使学生知道传记写作如何突出人物特性,同时还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真正形成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还有学习《唐宋散文选读》,这些课本选读中涉及的文人事迹和他们的文学创作或他人评论,笔者要求学生查找关于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认识的介绍,或从个人感受出发,或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评价这些文人的立身处世。如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笔者不按教材编写的单元序列,而是以教材提供的题材分类为纲,让学生分析同类题材诗歌的选材意象和情感抒发特征以及常用的表现技巧等,结合诗人生平及思想,认识作家的创作手法和风格,让学生做到知人论世,学会辨析诗歌类别,并能做出恰当的鉴赏评价。这种教材重组,符合诗歌鉴赏的思路,便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切入方式和步骤方法,把握诗词鉴赏的思维过程。
2 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激发写作兴趣
构建学生的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生主体性的特征。新课程标准呼唤写作主体的回归,提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还提倡自主命题、在写作实践中学写作、自改和互改作文等。这些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思想应该贯穿于写作教学的全过程。写作是个性的表达,表达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学生或因生活之需不可不说,或因情感之生不抒不快,完全出自表达的需要。学生的自主写作有氛围、有目的、有对象,能保持自然、自信的心态,容易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可充分调动自身的潜力,发展自主性和创造力,为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3 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繁荣积累和提高。2001年实施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素养是融合在新课标所讲的“三维目标”中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始终,不再像以前以为灌输知识和语言,而是强调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在考评课堂效果时,也要结合“三维目标”,在掌握每堂课重点和要点的考查基础上,考查其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要看到他的进步,思维的独特性,参与思考、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同学的合作意识等等。
4 对比分析式
通过对比教学,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时,可以跟李清照的《永遇乐》进行对比,比较两者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学生在学习当中,就会找出两者相同之处:都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但目的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不同之处: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而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因为二者立意不同,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尚人格。表现手法上,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他人的对比;而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5 评改方式开放多样,侧重指导自主修改
习作评改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也是学生通过多种反馈对自己的文章作出较为正确审视的一个过程。因此,习作评改的方式应是开放的、多样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开放的评改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评改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修改,这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作文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一种作文技能和习惯的训练。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反复思考,不断深化,才能趋于成熟;而对这种认识的表述也同样需要一个不断选择、更新并使之趋于准确完美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章修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自我修改的能力与习惯。
6 教师应以自身言行影响学生
现在的课堂有这样一种趋向,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或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如蜻蜒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而不能真正参与到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致使学习效果欠佳。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提高教学基本功,做到扬长避短,且不能以己之长威压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从学生心智发展角度去考虑该如何讲解知识点,如何组织教学。另外,教师要做到语言清晰流畅,使用普通话;教态大方,表情具有感染力;板书条理,合理而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当学生讨论问题遇到困惑时,要给予启发式评价;当学生情绪消退时,要给予激励性评价;当学生讨论问题出错或者说错时,要给予赏识性评价;当学生问题讨论超过预设范围,有了一定拓展、引申时,要给予反思性评价,拓宽对话视野,为课后继续探究埋下伏笔。教师教学观念更新彻底,能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的体现课程标准的理念,将语文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以自身良好的心态和创新意识影响学生、感召学生,积极引导学生更新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与人沟通交流能力,重视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7 结语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转变语文教师的思想观念,深入解读新课标新教材,提升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能力。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使语文教学在新世纪的改革中不断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2 曹利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D].武汉:华中师
范大学,2007
3 姜雪杰.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策略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