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属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技术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向社会,走上就业之路,他们的信息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专业都有《信息技术基础》这门必修课,如何上好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职校学习阶段能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教师的责任,而教师如何通过“讲”这本教材来达到教学目的,却是有许多值得商讨之处。
在设计这本教材教学内容及过程之前,有几个理念必须要明确。首先要明确:职校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基础》这门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信息科技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或者是几个常用软件的操作使用考出相应的证书。而是应该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形成为主要目标;其次,通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要使职校生能够将计算机作为今后工作、学习、认知、交流的工具和平台,将信息技术作为其手段使用;再次,在《信息技术基础》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可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主动权应该是掌握在教师手中的,我们平时教学中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主体兼主导的角色,如何避免这种无意识情况的发生呢?掌握好课堂教学中的“讲”是个关键,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应把握好几个原则。
1 对《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必须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工作开展前,一定要充分认真的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及上机手册,了解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文化基础及信息技术基础掌握的情况,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制定详细可行的课程教学计划,从宏观上要明确整个教材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部分是哪些,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学习的部分是哪些,利用本学科知识与学生专业学习内容相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哪些,让学生充分展示、交流、讨论的内容有哪些等等,制定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小目标,分步骤有计划的贯彻实施。这样先从宏观上把握住教师不同阶段讲授的内容及重点,避免整本教材都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2 明确每个阶段或每堂课的目标、内容、重点及难点,作好充分准备及设计
整个计划制定完成后,接下来的就是实施,每个单元(或阶段、或每堂课)都必须要明确教学目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使学生能掌握住重点内容,用什么手段解决难点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讲什么?如何讲?讲到什么程度?一节课中讲多少时间?这都需要教师做好充分准备。《信息技术基础》与别的学科不同,有其特殊性的一面,教学的许多内容最后都要落实到学生实际上机操作上来,讲是为了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陈述,也不可在投影仪上简单演示一遍而结束,而是要通过边操作边有目的精讲,让学生能通过老师的讲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在讲Word格式菜单、插入菜单时,就不需要每个“格式”菜单和“插入”菜单中的命令全部讲解或演示一遍,只需演示插入一个符号,再从“格式”菜单中将此符号改变颜色和大小后,再问同学,你们发现“插入”菜单中的命令与“格式”菜单中的命令分布有何规律?若是学生能总结出更好,倘若是学生讲的不全面,教师可以补充这样的规律:Word文稿中没有的对象需要新增加的,这个命令一般在“插入”菜单中,若是对已有的内容要美化一下或改变一下格式等,这样的命令一般在“格式”菜单中。然后再问学生:“若要增加一张图片应从哪找命令?若要给这张图片增加一个阴影边框应从哪找命令?”让学生再操作一下如何插入图片和给图片加阴影边框,这样简单几句话的效果肯定比每条命令都讲解一遍的效果要好很多。
3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有所侧重
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是同一年级都是不同的专业,专业课的内容是他们在校阶段学习的重点,《信息技术基础》属于文化基础课的范围,但教师不能简单的每个班都用同一个教案去讲解,而是应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在教学内容安排、讲解上应有所侧重。例如在文秘、传呼专业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应重点讲解五笔字型输入法,通过一定的训练,提高他们汉字录入的速度和准确率;在美术、装潢专业可多讲一些色彩及图案选择、组合、创设的方法等,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与自己所学专业是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在今后学习、创作中自觉应用信息技术。
4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量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构建认知结构,发展各种能力的学习环境。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无疑是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要求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讲清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任务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任务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及怎样完成好任务。还必须讲清教师怎么评价学生完成的任务。教师从哪些方面评价实际上就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导向,可通过教师讲评价方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朝什么方向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索、实践,教师应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小组或个别的交流、讨论,这样既密切师生关系,也可以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教师先讲的布置,努力使学生学习内容丰富而不繁杂,过程紧张但不忙乱,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统一,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例如,让学生自主探索如何制作一个网站(内容可由学生自选);让学生自主探索制作一个电子演讲稿并进行演讲;教师提供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制作板报并进行评奖等。教师应尽量通过各类活动及任务参与及完成的过程中来学习信息技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多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及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不再以教师为惟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教师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展示自己的过程,教师应多让学生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于肯定,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技能问题及错误要及时指出,对于有些不同的观点应注意讲的策略,切不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教师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这种交流式的讲解容易接受,课堂气氛也会比较活跃。
课堂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如何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何设计好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次的展示交流等等,最终都需要教师用语言来表达。《信息技术基础》这门学科更是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去自主摸索、探究、交流、展示,教师讲的重点应是放在讲学习任务的布置要求上、讲软件使用的普遍规律上、讲评价学生的方向内容上、讲对学生作品的反馈看法上。教师虽然讲的少了,若要求明确、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情感沟通,则一定能较好的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在设计这本教材教学内容及过程之前,有几个理念必须要明确。首先要明确:职校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基础》这门学科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信息科技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或者是几个常用软件的操作使用考出相应的证书。而是应该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形成为主要目标;其次,通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要使职校生能够将计算机作为今后工作、学习、认知、交流的工具和平台,将信息技术作为其手段使用;再次,在《信息技术基础》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可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主动权应该是掌握在教师手中的,我们平时教学中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主体兼主导的角色,如何避免这种无意识情况的发生呢?掌握好课堂教学中的“讲”是个关键,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应把握好几个原则。
1 对《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必须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工作开展前,一定要充分认真的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及上机手册,了解自己所教班级的学生文化基础及信息技术基础掌握的情况,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制定详细可行的课程教学计划,从宏观上要明确整个教材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部分是哪些,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学习的部分是哪些,利用本学科知识与学生专业学习内容相结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哪些,让学生充分展示、交流、讨论的内容有哪些等等,制定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小目标,分步骤有计划的贯彻实施。这样先从宏观上把握住教师不同阶段讲授的内容及重点,避免整本教材都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2 明确每个阶段或每堂课的目标、内容、重点及难点,作好充分准备及设计
整个计划制定完成后,接下来的就是实施,每个单元(或阶段、或每堂课)都必须要明确教学目的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使学生能掌握住重点内容,用什么手段解决难点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讲什么?如何讲?讲到什么程度?一节课中讲多少时间?这都需要教师做好充分准备。《信息技术基础》与别的学科不同,有其特殊性的一面,教学的许多内容最后都要落实到学生实际上机操作上来,讲是为了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陈述,也不可在投影仪上简单演示一遍而结束,而是要通过边操作边有目的精讲,让学生能通过老师的讲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例如,在讲Word格式菜单、插入菜单时,就不需要每个“格式”菜单和“插入”菜单中的命令全部讲解或演示一遍,只需演示插入一个符号,再从“格式”菜单中将此符号改变颜色和大小后,再问同学,你们发现“插入”菜单中的命令与“格式”菜单中的命令分布有何规律?若是学生能总结出更好,倘若是学生讲的不全面,教师可以补充这样的规律:Word文稿中没有的对象需要新增加的,这个命令一般在“插入”菜单中,若是对已有的内容要美化一下或改变一下格式等,这样的命令一般在“格式”菜单中。然后再问学生:“若要增加一张图片应从哪找命令?若要给这张图片增加一个阴影边框应从哪找命令?”让学生再操作一下如何插入图片和给图片加阴影边框,这样简单几句话的效果肯定比每条命令都讲解一遍的效果要好很多。
3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在教材的处理上要有所侧重
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是同一年级都是不同的专业,专业课的内容是他们在校阶段学习的重点,《信息技术基础》属于文化基础课的范围,但教师不能简单的每个班都用同一个教案去讲解,而是应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在教学内容安排、讲解上应有所侧重。例如在文秘、传呼专业的《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应重点讲解五笔字型输入法,通过一定的训练,提高他们汉字录入的速度和准确率;在美术、装潢专业可多讲一些色彩及图案选择、组合、创设的方法等,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与自己所学专业是密不可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在今后学习、创作中自觉应用信息技术。
4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量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主探索研究、构建认知结构,发展各种能力的学习环境。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无疑是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要求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讲清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任务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成任务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及怎样完成好任务。还必须讲清教师怎么评价学生完成的任务。教师从哪些方面评价实际上就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导向,可通过教师讲评价方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朝什么方向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索、实践,教师应以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小组或个别的交流、讨论,这样既密切师生关系,也可以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教师先讲的布置,努力使学生学习内容丰富而不繁杂,过程紧张但不忙乱,教学效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和谐统一,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全新变化。例如,让学生自主探索如何制作一个网站(内容可由学生自选);让学生自主探索制作一个电子演讲稿并进行演讲;教师提供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制作板报并进行评奖等。教师应尽量通过各类活动及任务参与及完成的过程中来学习信息技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多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及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不再以教师为惟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教师教学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展示自己的过程,教师应多让学生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于肯定,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技能问题及错误要及时指出,对于有些不同的观点应注意讲的策略,切不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教师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这种交流式的讲解容易接受,课堂气氛也会比较活跃。
课堂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如何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如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何设计好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次的展示交流等等,最终都需要教师用语言来表达。《信息技术基础》这门学科更是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去自主摸索、探究、交流、展示,教师讲的重点应是放在讲学习任务的布置要求上、讲软件使用的普遍规律上、讲评价学生的方向内容上、讲对学生作品的反馈看法上。教师虽然讲的少了,若要求明确、重点突出,语言精炼,情感沟通,则一定能较好的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