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课程标准体现了课程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学生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不仅关注生活体验的本身,而且更加关注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重视学生主体性学习。在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的现在,我们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实现优化组合,把它立体化、全方位融入学生英语教育中,将教材资料缺乏、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用计算机屏幕直观地表现出来,辅以声音、文字、创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疏通教育过程中的疑难,就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觉地学习,发挥多媒体优势,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艺术地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体验情感过程中产生共鸣;生动、具体地指导行为训练,使学生感到可学、可做、乐于实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
学习英语最佳的途径就是使学习者置身于外语使用环境之中,自然地接受所学语言的熏陶。英语多媒体教学在为学生提供趋于逼真的语言环境时,帮助学生直接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和习惯,使语言的学习与了解有关背景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迅速、准确地掌握外语。
在运用多媒体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整堂课设计成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从开头的课题到结尾的Thank you,把课堂的45分钟或大部分时间都用多媒体课件控制起来了。结果课堂教学呈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模式,而教师成了这一模式的“机器操作者”,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件的画面和音响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被一个冷冰冰的机器隔断,学生的思路处于僵化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造成的后果是整个课堂的主体不是教师、更不是学生,而是多媒体课件。这是典型的以媒体为中心,反客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现代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多变的变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考虑各种应变措施,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时机的选择
多媒体具有综合信息传播功能。运用得体,则能画龙点睛,起强化作用;否则,会分散注意力,画蛇添足,起消极作用。因此,把握住多媒体运用时机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多媒体适用于下列情况:在语言难以表达或需要用较多的时间情况下;在授课内容抽象,如教语法时;在实物、挂图无法显示清楚时;在固定的图片无法说明变化和发展时。
2 语言的配合
多媒体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的,这就为精讲多练提供了条件。这种条件下的“讲”可省去画面已说明的部分;“练”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般来说,语言的配合有三种情况:画面显示前,以语言作启发性引导,触发思维,如提问等;画面呈现时,进行简练阐述或解释;画面呈现后,归纳总结语言规则,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语言知识,发挥语言技能。
3 画片的设计
多媒体的设计必须紧扣教材,图文并茂。既有简洁、明确的文字标题,又要提供情景。多媒体课件宜少而精,具有一定概括力,富有启发性、抓住主要情节,便于发挥、叙述。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应采取不同的、适当的显示方式,以调节刺激强度,使光线强弱交替,色彩协调变化,形象逼真自然,表达形式多样。
4 节奏的调节
运用多媒体课件时,课堂教学节奏加快,学习强度也因之加大,所以会更加紧张。因此,教师随时调节教学节奏,适当给学生缓冲时间,让学生有思考余地。否则会造成思路脱节,产生心理上不安而影响上课或给复习反馈带来困难。
5 频度的运用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甚至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讲授的语言材料越易于让学生掌握,效率就越高。事实上,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的无意注意过多,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相当有限,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缺少语言训练的时机,即使有所训练,也很不足。所以,在“引入”或“呈现”这两个环节上我们可以多用些,在其它环节上少用一些。但是不论是在哪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师都应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语言点,是为了“活化教材”,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的“海洋”中学会“游泳”。
总之,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不必强调课件的整体性,而应从实际出发,制作一些如“插播片”“片段片”“素材片”等课件,在具体的活动中有效地利用课件,恰当、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精美的画面,摆脱时空的局限,让学生在生动的意境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本上的道理,以其优美的音乐,激起学生的共鸣,创造出高尚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得到启迪。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寻找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习英语最佳的途径就是使学习者置身于外语使用环境之中,自然地接受所学语言的熏陶。英语多媒体教学在为学生提供趋于逼真的语言环境时,帮助学生直接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风俗和习惯,使语言的学习与了解有关背景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迅速、准确地掌握外语。
在运用多媒体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整堂课设计成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从开头的课题到结尾的Thank you,把课堂的45分钟或大部分时间都用多媒体课件控制起来了。结果课堂教学呈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模式,而教师成了这一模式的“机器操作者”,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件的画面和音响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被一个冷冰冰的机器隔断,学生的思路处于僵化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造成的后果是整个课堂的主体不是教师、更不是学生,而是多媒体课件。这是典型的以媒体为中心,反客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违背了现代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多变的变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考虑各种应变措施,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时机的选择
多媒体具有综合信息传播功能。运用得体,则能画龙点睛,起强化作用;否则,会分散注意力,画蛇添足,起消极作用。因此,把握住多媒体运用时机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多媒体适用于下列情况:在语言难以表达或需要用较多的时间情况下;在授课内容抽象,如教语法时;在实物、挂图无法显示清楚时;在固定的图片无法说明变化和发展时。
2 语言的配合
多媒体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的,这就为精讲多练提供了条件。这种条件下的“讲”可省去画面已说明的部分;“练”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般来说,语言的配合有三种情况:画面显示前,以语言作启发性引导,触发思维,如提问等;画面呈现时,进行简练阐述或解释;画面呈现后,归纳总结语言规则,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语言知识,发挥语言技能。
3 画片的设计
多媒体的设计必须紧扣教材,图文并茂。既有简洁、明确的文字标题,又要提供情景。多媒体课件宜少而精,具有一定概括力,富有启发性、抓住主要情节,便于发挥、叙述。在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应采取不同的、适当的显示方式,以调节刺激强度,使光线强弱交替,色彩协调变化,形象逼真自然,表达形式多样。
4 节奏的调节
运用多媒体课件时,课堂教学节奏加快,学习强度也因之加大,所以会更加紧张。因此,教师随时调节教学节奏,适当给学生缓冲时间,让学生有思考余地。否则会造成思路脱节,产生心理上不安而影响上课或给复习反馈带来困难。
5 频度的运用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甚至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讲授的语言材料越易于让学生掌握,效率就越高。事实上,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的无意注意过多,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学生对语言素材的获取量相当有限,导致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缺少语言训练的时机,即使有所训练,也很不足。所以,在“引入”或“呈现”这两个环节上我们可以多用些,在其它环节上少用一些。但是不论是在哪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师都应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多媒体,是为了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语言点,是为了“活化教材”,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的“海洋”中学会“游泳”。
总之,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不必强调课件的整体性,而应从实际出发,制作一些如“插播片”“片段片”“素材片”等课件,在具体的活动中有效地利用课件,恰当、适时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精美的画面,摆脱时空的局限,让学生在生动的意境中,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本上的道理,以其优美的音乐,激起学生的共鸣,创造出高尚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得到启迪。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寻找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