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工程质量属于重中之重。由于混凝土属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其工程质量涉及到众多因素、控制难度大。因此,混凝土结构出现质量事故的概率也就相对较高。本文主要针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 质量 管理 控制
混凝土具有取材方便、强度高、耐久性好、可塑性好等其他材料无可比拟的优点,现已成为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建筑材料。主要由水泥、粗细骨料加水搅拌而成的。如何在混凝土施工中控制混凝土质量,对工程质量来讲都有重要意义。它不但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及构筑物的结构安全,还关系到建筑项目使用者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混凝土施工的工艺水平、施工队伍的素质、原材料质量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根据不同阶段,笔者认为需做好如下工作:
一、混凝土拌制阶段
(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是由多种材料混合而成的,无论哪种材料的质量出现偏差或不稳定都会造成整体混凝土质量的波动。因此,要检查水泥、砂、石、外加剂等主要材料的合格证与出厂检验报告。进场的材料,都需检验后才可以投入使用。
1.应根据工程的特点以及水泥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选择合适水泥强度,避免使用低强度的水泥配高强度的混凝土或者高强度的水泥配低强度的混凝土的情况出现。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水泥的有效期。
2.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拌之前应根据《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建筑用砂》(GB/T14684-2011)对混凝土的粗细骨料进行质量检验。例如:骨料中有害物质超过规范规定,就会妨碍水泥水化,削弱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为了保证具有足够混凝土的密实性还要对骨料进行筛分实验。混凝土的拌合用水质量应按《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2006)进行检验。
(二)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1.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设计、生产和应用中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合理的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先决条件。配合比设计需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耐久性与和易性等要求进行。在满足设计要求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原材料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配置,满足混凝土的经济适用的要求。
2.混凝土拌制前,需测定砂、石含水率。根据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材料用量,提出施工配合比。生产时应注意查看配合比设计资料、试件强度试验报告、骨料含水率测试结果和施工配合比通知单。
二、浇筑前的准备阶段
(一)模板系统质量控制
1.模板系统是由模板和支撑两部分组成。模板是使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成型的模型,它本身除了应具有与结构构件相同的形状和尺寸外,还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撑是保证模板形状、尺寸及其空间位置的支撑体系。
2.浇筑前要认真检查模板的尺寸和相互位置、支撑的稳定情况 、模板之间的接缝情况,避免浇筑时出现漏浆。
(二)浇筑前模板清理
浇灌混凝土前,应将模板表面清理干净,清除水泥砂浆、粘土块等杂物。通过浇水保证模板湿润。此外,还应选用长效的模板隔离剂,涂刷均匀。
(三)混凝土运输
1.混凝土运输是整个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对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影响较大。混凝土拌合后不能久存,且运输过程中对外界的影响敏感,运输方法不当、疏忽大意,都会降低混凝土质量,严重的会造成废品。这就要求我们很好的混凝土的拌合、浇筑、水平运输、运输间的协调配合。
2.运输设备应不吸水、不漏浆。如有必要,应有遮盖或保温设施,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运转次数。应选择平坦的道路运输,避免混凝土出现离析、分层等情况。
三、浇筑阶段
(一)浇筑过程中要防止出现离析现象,混凝土在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否则应沿串筒、斜槽、溜管等下料。为了避免浇筑时发生离析现象和增加新旧砼的粘接,竖向结构浇筑砼前,底部应先填50-100mm厚与砼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此外,为保证混凝土能够振捣密实,浇筑中应分层浇筑、振捣,并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层混凝土浇筑并振捣完毕。
(二)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40c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一层5―10cm,使两层砼结合牢固。表面振动器(或称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
(三)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须间歇,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如果间歇时间超过初凝时间,则应预先确定好在适当的部位留置施工缝。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墙应留垂直缝。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待先前浇筑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方可进行,浇筑前应清除掉已硬化混凝土表面的水泥薄膜和松动的石子以及软弱的混凝土,并润湿和冲洗干净。浇筑前应先铺一层厚度为30~50mm的,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大体积混凝土应采取特殊措施降低水泥的水化热,避免出现温度裂缝。
(四)浇筑混凝土时应密切关注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现象,一旦出现应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理。
四、养护与拆模阶段
(一)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后凝结硬化后,随着水泥的水化,强度不断增强。水泥的水化只有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才能完成。因此,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必须严格执行养护制度。
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必须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持湿润养护,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草袋等材料(条件许可时建议喷洒养护剂进行养护),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宜与拌制用水相同。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 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结晶水。
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以便混凝土在早期时能得到很好的养护,防止出现早期裂缝问题。
(二)混凝土拆模
模板拆除时间取决于混凝土的强度、模板的用途、结构的性质及混凝土硬化时的气温。非承重的侧模,在保证混凝土棱角不因拆除而受到损坏时,就可以拆除。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达到规定的强度后,方可拆除。
拆除中应注意混凝土成品的保护: 特别是梁柱棱角及梁柱接头节点处。模板拆除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拆模顺序,轻撬慢卸,严禁生拉硬拽,以免损伤模板及混凝土构件的棱角和表面。
结束语:
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涵盖了建设、设计、承包、监理、材料供应商、检测等单位。但是,施工质量的主要取决于承包单位与监理单位。因此,作为混凝土产品的承包单位应做到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查其细节,及时应对。每位质量负责人必需注意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尽早发现施工中的缺陷,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杨金胜.混凝土施工技术[J].建材发展导向,2011. (08).
[2]刘晓伟.浅谈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J].河北煤炭.2011. (10).
[3]罗明明.浅谈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1. (02).
[4]蒋旭.简述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07).
[5]孙凤仪.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 (09).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 质量 管理 控制
混凝土具有取材方便、强度高、耐久性好、可塑性好等其他材料无可比拟的优点,现已成为用量最大,用途最广的建筑材料。主要由水泥、粗细骨料加水搅拌而成的。如何在混凝土施工中控制混凝土质量,对工程质量来讲都有重要意义。它不但直接关系到建筑物及构筑物的结构安全,还关系到建筑项目使用者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混凝土施工的工艺水平、施工队伍的素质、原材料质量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混凝土施工的质量。
根据不同阶段,笔者认为需做好如下工作:
一、混凝土拌制阶段
(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混凝土是由多种材料混合而成的,无论哪种材料的质量出现偏差或不稳定都会造成整体混凝土质量的波动。因此,要检查水泥、砂、石、外加剂等主要材料的合格证与出厂检验报告。进场的材料,都需检验后才可以投入使用。
1.应根据工程的特点以及水泥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选择合适水泥强度,避免使用低强度的水泥配高强度的混凝土或者高强度的水泥配低强度的混凝土的情况出现。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水泥的有效期。
2.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拌之前应根据《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建筑用砂》(GB/T14684-2011)对混凝土的粗细骨料进行质量检验。例如:骨料中有害物质超过规范规定,就会妨碍水泥水化,削弱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为了保证具有足够混凝土的密实性还要对骨料进行筛分实验。混凝土的拌合用水质量应按《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2006)进行检验。
(二)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
1.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设计、生产和应用中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合理的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先决条件。配合比设计需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耐久性与和易性等要求进行。在满足设计要求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原材料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配置,满足混凝土的经济适用的要求。
2.混凝土拌制前,需测定砂、石含水率。根据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材料用量,提出施工配合比。生产时应注意查看配合比设计资料、试件强度试验报告、骨料含水率测试结果和施工配合比通知单。
二、浇筑前的准备阶段
(一)模板系统质量控制
1.模板系统是由模板和支撑两部分组成。模板是使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成型的模型,它本身除了应具有与结构构件相同的形状和尺寸外,还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撑是保证模板形状、尺寸及其空间位置的支撑体系。
2.浇筑前要认真检查模板的尺寸和相互位置、支撑的稳定情况 、模板之间的接缝情况,避免浇筑时出现漏浆。
(二)浇筑前模板清理
浇灌混凝土前,应将模板表面清理干净,清除水泥砂浆、粘土块等杂物。通过浇水保证模板湿润。此外,还应选用长效的模板隔离剂,涂刷均匀。
(三)混凝土运输
1.混凝土运输是整个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对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影响较大。混凝土拌合后不能久存,且运输过程中对外界的影响敏感,运输方法不当、疏忽大意,都会降低混凝土质量,严重的会造成废品。这就要求我们很好的混凝土的拌合、浇筑、水平运输、运输间的协调配合。
2.运输设备应不吸水、不漏浆。如有必要,应有遮盖或保温设施,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运转次数。应选择平坦的道路运输,避免混凝土出现离析、分层等情况。
三、浇筑阶段
(一)浇筑过程中要防止出现离析现象,混凝土在高处倾落的自由高度不应超过2m,否则应沿串筒、斜槽、溜管等下料。为了避免浇筑时发生离析现象和增加新旧砼的粘接,竖向结构浇筑砼前,底部应先填50-100mm厚与砼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此外,为保证混凝土能够振捣密实,浇筑中应分层浇筑、振捣,并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将上层混凝土浇筑并振捣完毕。
(二)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为:30―40c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一层5―10cm,使两层砼结合牢固。表面振动器(或称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的边缘。
(三)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须间歇,间歇时间应尽量缩短,并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如果间歇时间超过初凝时间,则应预先确定好在适当的部位留置施工缝。施工缝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和便于施工的部位,柱应留水平缝,梁、板、墙应留垂直缝。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待先前浇筑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MPa方可进行,浇筑前应清除掉已硬化混凝土表面的水泥薄膜和松动的石子以及软弱的混凝土,并润湿和冲洗干净。浇筑前应先铺一层厚度为30~50mm的,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大体积混凝土应采取特殊措施降低水泥的水化热,避免出现温度裂缝。
(四)浇筑混凝土时应密切关注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现象,一旦出现应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处理。
四、养护与拆模阶段
(一)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浇筑后凝结硬化后,随着水泥的水化,强度不断增强。水泥的水化只有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才能完成。因此,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必须严格执行养护制度。
在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必须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持湿润养护,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草袋等材料(条件许可时建议喷洒养护剂进行养护),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宜与拌制用水相同。采用塑料布覆盖养护的混凝土,其敞露的全部表面应覆盖严密, 并应保持塑料布内有结晶水。
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以便混凝土在早期时能得到很好的养护,防止出现早期裂缝问题。
(二)混凝土拆模
模板拆除时间取决于混凝土的强度、模板的用途、结构的性质及混凝土硬化时的气温。非承重的侧模,在保证混凝土棱角不因拆除而受到损坏时,就可以拆除。承重模板应在混凝土达到规定的强度后,方可拆除。
拆除中应注意混凝土成品的保护: 特别是梁柱棱角及梁柱接头节点处。模板拆除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拆模顺序,轻撬慢卸,严禁生拉硬拽,以免损伤模板及混凝土构件的棱角和表面。
结束语:
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涵盖了建设、设计、承包、监理、材料供应商、检测等单位。但是,施工质量的主要取决于承包单位与监理单位。因此,作为混凝土产品的承包单位应做到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查其细节,及时应对。每位质量负责人必需注意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尽早发现施工中的缺陷,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参考文献:
[1]杨金胜.混凝土施工技术[J].建材发展导向,2011. (08).
[2]刘晓伟.浅谈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J].河北煤炭.2011. (10).
[3]罗明明.浅谈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J].中国科技博览,2011. (02).
[4]蒋旭.简述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07).
[5]孙凤仪.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探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