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生成性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易于捕捉学生的动态,让教学过程充满互动气氛,学生思维更活跃,更能满足以学生为主体而进行深度学习的新课标需要。
关键词:高中化学 生成性教学 资源
一、认知生成性教学资源
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化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可被用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各种教学因素,它是能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学生学习中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方法与思维、合作情况、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或是错误的解答等,充分利用且进行教育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情境性,生成性学生教学资源产生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其生成的内容与教学情境紧密相关。②潜在性,生成性学生教学资源并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它可能隐藏于学生疑问和教学内容之中。③非预设性,生成性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之前不能预设的,因此,它不同于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基础性教学资源,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瞬时捕捉。而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选取必修课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成性教学资源
1.必修1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1)问题的提出。在学习钠单质这章节中,我们学到了钠与水的反应:Na+H2O--Na++OH-+H2↑,并回顾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用化合价升降法配氧化还原反应:从反应物中找到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在生成物中找到此元素升高到几价,再在反应物中找到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在生成物中找到此元素降低到几价,然后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使化合价升高的总数等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这样就找到含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物质的系数,而所含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元素的系数用观察法按照元素质量守恒配平。在练习了几个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之后,我告诉学生要准备挑战一下难度,练习以下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KMnO4+H2O2+H2SO4---K2SO4+MnSO4+O2+H2O,因为此反应是一个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用时较长,有一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2KMnO4+5H2O2+3H2SO4=K2SO4+2MnSO4+5O2+8H2O。本以为可以结束,这时有学生说还有别的配平系数,比如:2KMnO4+H2O2+3H2SO4=K2SO4+2MnSO4+3O2+4H2O,2KMnO4+3H2O2+3H2SO4=K2SO4+2MnSO4+4O2+6H2O等。一个普通的氧化还原反应怎么会有这么多个配平系数呢?
(2)问题解决过程。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是否配平,不仅要满足质量守恒定律,还要满足元素化合价升高和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不能只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学习时,学生学的是观察法配平,学生就会有这样的认识,用观察法配平了就是配平了,殊不知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本质是元素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特征是元素化合价升高和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本题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后两个答案虽然满足质量守恒定律,但KMnO4中锰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不等于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比如,第一个,Mn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是10,而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是2,化合价降低总数和化合价升高总数不相等。第二个,Mn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是10,而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是6,化合价降低总数和化合价升高总数也不相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无法正确地用双线桥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变化,那就用观察法直接配平,没有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所以元素质量守恒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所以,在面对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时候,一定要从本质出发,才能配平方程。
2.必修2中的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比较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1)问题的提出。在学习有机物苯酚时,为了更好的比较其与碳酸的酸性强弱,让学生更好的巩固“以强制弱”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设计并作出相关装置图。其中有学生甲得到装置如图1。图1装置装好药品开始实验后能在B装置中看到出现浑浊的现象,该生认为可以得出结论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可是,在本实验中却存在个疑问,在产生的CO2中有没有杂质气体呢?是什么呢?会不会影响实验结论呢?
(2)问题解决过程。经过师生讨论认为:在产生的CO2中有杂质气体,分别为H2O、HCl,其中水蒸汽对实验无影响,但是挥发出来的HCl则能与苯酚钠发生反应,因而干扰了实验,即学生甲的实验设计有缺陷,应该加以优化。经过学生讨论思考后得到图2。图2中的B装置能吸收HCl从而排除干扰,所以C装置变浑浊的现象能够证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
三、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点思考
1.关于教师角色的思考。按照新课标理念,教师不应只作为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的传统型教师,教师要重新定位,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到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随机有效引導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自主建构来完成对知识的真正“接受”。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2.关于生成性教学“度”的思考。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反对教学预设,把预设和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为了达到这种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但是不能漫无目的地探究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本文选取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和“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比较”内容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不超范围,均是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展开的。
3.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新课标是围绕着为国家培养人才而进行的改革,新课标理念之一是要求鼓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那么现在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应该只是考试,不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教学目标应该是丰富的、多元的。本文选取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和“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比较”内容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体现思维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会了质疑和探究,培养了发散思维,个性得以彰显,同时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学生和教师的价值得以实现。
四、总结
总之,生成性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重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形成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网络性的知识,甚至可以进行建模学习,因此认真创造和充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能更好地鼓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能更好的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化学 生成性教学 资源
一、认知生成性教学资源
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化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可被用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各种教学因素,它是能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学生学习中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方法与思维、合作情况、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或是错误的解答等,充分利用且进行教育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它具有以下特点:①情境性,生成性学生教学资源产生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其生成的内容与教学情境紧密相关。②潜在性,生成性学生教学资源并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它可能隐藏于学生疑问和教学内容之中。③非预设性,生成性教学资源是教学活动之前不能预设的,因此,它不同于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基础性教学资源,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瞬时捕捉。而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选取必修课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成性教学资源
1.必修1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1)问题的提出。在学习钠单质这章节中,我们学到了钠与水的反应:Na+H2O--Na++OH-+H2↑,并回顾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用化合价升降法配氧化还原反应:从反应物中找到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在生成物中找到此元素升高到几价,再在反应物中找到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在生成物中找到此元素降低到几价,然后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使化合价升高的总数等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这样就找到含化合价变化的元素的物质的系数,而所含化合价没有变化的元素的系数用观察法按照元素质量守恒配平。在练习了几个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之后,我告诉学生要准备挑战一下难度,练习以下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KMnO4+H2O2+H2SO4---K2SO4+MnSO4+O2+H2O,因为此反应是一个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用时较长,有一学生说出了正确答案:2KMnO4+5H2O2+3H2SO4=K2SO4+2MnSO4+5O2+8H2O。本以为可以结束,这时有学生说还有别的配平系数,比如:2KMnO4+H2O2+3H2SO4=K2SO4+2MnSO4+3O2+4H2O,2KMnO4+3H2O2+3H2SO4=K2SO4+2MnSO4+4O2+6H2O等。一个普通的氧化还原反应怎么会有这么多个配平系数呢?
(2)问题解决过程。一个氧化还原反应是否配平,不仅要满足质量守恒定律,还要满足元素化合价升高和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所以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不能只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学习时,学生学的是观察法配平,学生就会有这样的认识,用观察法配平了就是配平了,殊不知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本质是元素得失电子总数相等,特征是元素化合价升高和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本题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后两个答案虽然满足质量守恒定律,但KMnO4中锰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不等于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比如,第一个,Mn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是10,而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是2,化合价降低总数和化合价升高总数不相等。第二个,Mn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是10,而H2O2中氧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是6,化合价降低总数和化合价升高总数也不相等。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无法正确地用双线桥分析元素化合价的变化,那就用观察法直接配平,没有抓住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所以元素质量守恒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所以,在面对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时候,一定要从本质出发,才能配平方程。
2.必修2中的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比较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1)问题的提出。在学习有机物苯酚时,为了更好的比较其与碳酸的酸性强弱,让学生更好的巩固“以强制弱”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验设计并作出相关装置图。其中有学生甲得到装置如图1。图1装置装好药品开始实验后能在B装置中看到出现浑浊的现象,该生认为可以得出结论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可是,在本实验中却存在个疑问,在产生的CO2中有没有杂质气体呢?是什么呢?会不会影响实验结论呢?
(2)问题解决过程。经过师生讨论认为:在产生的CO2中有杂质气体,分别为H2O、HCl,其中水蒸汽对实验无影响,但是挥发出来的HCl则能与苯酚钠发生反应,因而干扰了实验,即学生甲的实验设计有缺陷,应该加以优化。经过学生讨论思考后得到图2。图2中的B装置能吸收HCl从而排除干扰,所以C装置变浑浊的现象能够证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
三、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点思考
1.关于教师角色的思考。按照新课标理念,教师不应只作为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的传统型教师,教师要重新定位,教师要做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敏锐地捕捉到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随机有效引導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依靠自己的自主建构来完成对知识的真正“接受”。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
2.关于生成性教学“度”的思考。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反对教学预设,把预设和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才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为了达到这种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但是不能漫无目的地探究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本文选取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和“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比较”内容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不超范围,均是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展开的。
3.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新课标是围绕着为国家培养人才而进行的改革,新课标理念之一是要求鼓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那么现在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应该只是考试,不应该把学生培养成考试的机器,教学目标应该是丰富的、多元的。本文选取的“氧化还原反应配平”和“苯酚与碳酸酸性强弱比较”内容中生成的教学资源体现思维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会了质疑和探究,培养了发散思维,个性得以彰显,同时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学生和教师的价值得以实现。
四、总结
总之,生成性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重视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形成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网络性的知识,甚至可以进行建模学习,因此认真创造和充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能更好地鼓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能更好的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