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学校文化;建设;必要性;基础;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0—0040—01
学校是文化的基础阵地。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创造出来,为其成员认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准则规范和物化环境风貌的整合结晶,是学校的精神灵魂和“综合个性”。它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和重要保障。学校文化建设是是一所学校凸显其办学特色并永葆发展活力的根本性方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不仅能凝聚教改决心,鼓舞教育热情,而且在学校发展定位、政策制定、资源整合、策略选择及师生行为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在教育正由“粗放式资源外拓”转向“集约式内涵发展”的趋势下,继续走好文化兴校之路,弘扬优良传统,构建既富时代特征,又具独特品质魅力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最为明智合理的选择,也是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方面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更是学校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文化决定着学校战略及相应的制度策略的制定和供应,决定着教育质量提高和学校发展的速度,检验着这种提高与发展的合理性,决定着校内各种资源的开发与组合,协调着学校与外部生态的互动,塑造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因而学校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二、实施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就学校而言,一切文化的延展和创新都立足于校本这一基础。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首要的就是对自身积淀、历史、资源、特质的挖掘和提炼,即是对自身的深刻了解和准确定位。对校本基础分析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充分与否,将决定文化建设的质量、高度和亮度。我们需要因时代、校情的不同,立足校本基础,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自身传统积淀优势,将继承传统和创造传统统一起来,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保持自我,在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中丰富自我。在此基础上,才能贯彻文化强校方略,结合现代学校制度精神与基本要求,立足本土,提炼传统,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制定学校的文化建设方案。
三、学校文化建设体系
1. 确立指导思想。在基于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从学校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和可持续性出发,重新对整体办学思想进行战略化、个性化、非线性的定位,并有相应的制度与执行系统跟进,必要时以校内“立法”形式加以固定,把学校战略创新精神释放出来,有效、圆满地实现办学的综合目标。
2. 设计基本思路。
(1)以人为本。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体现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价值追求,突出师生的学校文化建设主体作用,解决了学校文化建设为谁做和由谁来做的问题。
(2)选择设计。包括现代學校目标价值取向的选择、文化内容及文化性质和实施策略的选择。目标价值取向的选择主要是教育观念、育人目标、教育教学价值的选择。文化内容的选择首要的是选择先进文化,选择引导师生员工沿着主导价值观发展的文化内容。实施策略的选择应选择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有益的系列活动,达到实施文化建设的目标。设计是对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计划和安排,书面形式是建设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
(3)转化生成。转化生成既包括对社会文化的转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也包括对学校文化的创生,对学校特色文化的营造和创新。要运用心理强化、心理定势等心理机制,依托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多种实施形式,通过渗透、体验、熏陶、感染、规范等,将先进文化转化生成为学校群体成员的人文素养。
(4)促进发展。一是促进学生素质有个性地全面发展。二是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文化品位,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逐步成为教育专家。三是促进学校发展,使学校成为学生和教师最向往的地方。
3. 确定总体目标。是着眼于学校目前发展态势及对文化引领下学校发展的速度、阶段和前景的预制展望,是今后学校内涵式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和奋斗方向,其终极目的就是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4. 明确主要内容。
(1)精神力系统的塑造。精神力是指学校的精神、理念对学校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及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影响力量。内容大致包括:核心价值观、学校战略定位、发展愿景、学校使命、校训、教育理念、管理哲学、校园格言、校风、教风、学风、教师誓词、学生誓词等。
(2)执行力系统的锻造。执行力是整合学校各种资源而形成的成功实现学校文化战略、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程度与办学效益的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校名使用规范、行政机构建设、学校品牌策略、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公共关系策略、教育科研策略、教职工手册编制、校本仪式、学校规章制度、教学行为规范、组织文化传播等。
(3)形象力系统的打造。形象力是学校外在形象使学校成员与社会公众产生感性认识的力量。学校外在形象大致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
学校文化力内容结构为“一体两翼”,即以精神力为主体,以执行力、形象力为两翼,三者组成完整的文化力系统。
编辑:蔡扬宗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0—0040—01
学校是文化的基础阵地。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创造出来,为其成员认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准则规范和物化环境风貌的整合结晶,是学校的精神灵魂和“综合个性”。它是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和重要保障。学校文化建设是是一所学校凸显其办学特色并永葆发展活力的根本性方略,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不仅能凝聚教改决心,鼓舞教育热情,而且在学校发展定位、政策制定、资源整合、策略选择及师生行为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在教育正由“粗放式资源外拓”转向“集约式内涵发展”的趋势下,继续走好文化兴校之路,弘扬优良传统,构建既富时代特征,又具独特品质魅力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最为明智合理的选择,也是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方面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更是学校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文化决定着学校战略及相应的制度策略的制定和供应,决定着教育质量提高和学校发展的速度,检验着这种提高与发展的合理性,决定着校内各种资源的开发与组合,协调着学校与外部生态的互动,塑造着学校的社会形象,因而学校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二、实施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
就学校而言,一切文化的延展和创新都立足于校本这一基础。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首要的就是对自身积淀、历史、资源、特质的挖掘和提炼,即是对自身的深刻了解和准确定位。对校本基础分析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充分与否,将决定文化建设的质量、高度和亮度。我们需要因时代、校情的不同,立足校本基础,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自身传统积淀优势,将继承传统和创造传统统一起来,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保持自我,在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中丰富自我。在此基础上,才能贯彻文化强校方略,结合现代学校制度精神与基本要求,立足本土,提炼传统,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制定学校的文化建设方案。
三、学校文化建设体系
1. 确立指导思想。在基于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从学校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和可持续性出发,重新对整体办学思想进行战略化、个性化、非线性的定位,并有相应的制度与执行系统跟进,必要时以校内“立法”形式加以固定,把学校战略创新精神释放出来,有效、圆满地实现办学的综合目标。
2. 设计基本思路。
(1)以人为本。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体现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价值追求,突出师生的学校文化建设主体作用,解决了学校文化建设为谁做和由谁来做的问题。
(2)选择设计。包括现代學校目标价值取向的选择、文化内容及文化性质和实施策略的选择。目标价值取向的选择主要是教育观念、育人目标、教育教学价值的选择。文化内容的选择首要的是选择先进文化,选择引导师生员工沿着主导价值观发展的文化内容。实施策略的选择应选择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有益的系列活动,达到实施文化建设的目标。设计是对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计划和安排,书面形式是建设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
(3)转化生成。转化生成既包括对社会文化的转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也包括对学校文化的创生,对学校特色文化的营造和创新。要运用心理强化、心理定势等心理机制,依托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多种实施形式,通过渗透、体验、熏陶、感染、规范等,将先进文化转化生成为学校群体成员的人文素养。
(4)促进发展。一是促进学生素质有个性地全面发展。二是促进教师发展,提升文化品位,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逐步成为教育专家。三是促进学校发展,使学校成为学生和教师最向往的地方。
3. 确定总体目标。是着眼于学校目前发展态势及对文化引领下学校发展的速度、阶段和前景的预制展望,是今后学校内涵式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和奋斗方向,其终极目的就是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4. 明确主要内容。
(1)精神力系统的塑造。精神力是指学校的精神、理念对学校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及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影响力量。内容大致包括:核心价值观、学校战略定位、发展愿景、学校使命、校训、教育理念、管理哲学、校园格言、校风、教风、学风、教师誓词、学生誓词等。
(2)执行力系统的锻造。执行力是整合学校各种资源而形成的成功实现学校文化战略、充分体现学校组织程度与办学效益的综合能力。它主要包括校名使用规范、行政机构建设、学校品牌策略、人力资源开发策略、公共关系策略、教育科研策略、教职工手册编制、校本仪式、学校规章制度、教学行为规范、组织文化传播等。
(3)形象力系统的打造。形象力是学校外在形象使学校成员与社会公众产生感性认识的力量。学校外在形象大致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视觉形象、听觉形象等。
学校文化力内容结构为“一体两翼”,即以精神力为主体,以执行力、形象力为两翼,三者组成完整的文化力系统。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