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的锻炼,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就应从小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培养。第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第三,从“严”治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从“严”治学;学习习惯;数学兴趣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的锻炼,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就应从小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培养。
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学生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平时作业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而且有些学生作业都不能够自觉地完成,总是要靠老师和家长不断地提醒和督促才能勉强地完成,究其原应就是从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有效地配合,教育方法不正确,教学环境较差,使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在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我通过让学生对身边学有所成才和不学无术的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作一比较和选择,为自己树立生活目标,选择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信念和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走向成功的奠基石,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创造的学习。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新课程的教材设计不仅将学生的数学学习面扩得更宽,也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加深切的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习的起点,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充分的利用身边环境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同时交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想象、去思考,抓住内容本质特征来探讨,使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在探究与争论中学会了认识事物、探究知识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有意思,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3.从“严”治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培养学习品质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3.1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不但要听老师讲课,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随时准备补充,纠正别人的回答,踊跃争辩,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分散,并且使学生在急辩中增长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从一年级就开始采用老师口述,学生解答得方式来解口算、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等题目,到二年级就开始采用教师口述情景学生寻找数学问题并解答得方式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3.2要求学生学会观察。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目光注视老师,眼看黑板,有时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我就有意识地叫他们回答问题,如果学生问题回答不出,或是答非所问,这时候他们就会自觉在下次加强注意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做到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同时,我还尤其注意到让学生看数学书的习惯,从书中找出学习内容并用笔划出关键词语,提出思考问题,边看边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激发看书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3教会学生敢于质疑。常言道,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提问,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树立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积极思考,探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
3.4培养学生的乐思善思的习惯。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注意提高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为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教学时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地干涉和暗示,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教学时尽可能做到不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体验探索过程。
3.5激励学生敢说所想,敢问所疑。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多说,并促进学生多想。学生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求学生在课堂上能踊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做到举手发言,声音响亮清晰,讲完整话,对一些计算过程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要求学生做到完整叙述。学习应用题时,让学生自己讲,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讲,同时做到让学生在分析应用题时,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6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问题的解决往往只靠单一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困难。如果学生养成了手脑并用,注重动手操作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利于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萌发智慧潜能。动手画,动脑想,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有时会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高。
通过以上方面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自觉性不断增强,并逐步使学生从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老师提问抢着回答,气氛非常活跃,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书写工整,学习效果也比较好,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敢想、敢说、敢争论、敢创新,同时也使学生形成了一种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感受学习乐趣。
[关键词]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从“严”治学;学习习惯;数学兴趣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的锻炼,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就应从小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培养。
1.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学生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平时作业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而且有些学生作业都不能够自觉地完成,总是要靠老师和家长不断地提醒和督促才能勉强地完成,究其原应就是从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有效地配合,教育方法不正确,教学环境较差,使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在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我通过让学生对身边学有所成才和不学无术的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作一比较和选择,为自己树立生活目标,选择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信念和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
2.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走向成功的奠基石,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使学生由被动、机械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积极、创造的学习。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新课程的教材设计不仅将学生的数学学习面扩得更宽,也更贴近生活,让学生更加深切的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习的起点,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充分的利用身边环境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同时交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想象、去思考,抓住内容本质特征来探讨,使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在探究与争论中学会了认识事物、探究知识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有意思,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内驱力。
3.从“严”治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培养学习品质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数学教学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3.1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不但要听老师讲课,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随时准备补充,纠正别人的回答,踊跃争辩,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分散,并且使学生在急辩中增长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从一年级就开始采用老师口述,学生解答得方式来解口算、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等题目,到二年级就开始采用教师口述情景学生寻找数学问题并解答得方式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3.2要求学生学会观察。我在上课时,要求学生目光注视老师,眼看黑板,有时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我就有意识地叫他们回答问题,如果学生问题回答不出,或是答非所问,这时候他们就会自觉在下次加强注意力。并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做到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同时,我还尤其注意到让学生看数学书的习惯,从书中找出学习内容并用笔划出关键词语,提出思考问题,边看边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激发看书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3教会学生敢于质疑。常言道,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提问,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树立提问题的意识和勇气,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积极思考,探求真知的良好学习品质。
3.4培养学生的乐思善思的习惯。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注意提高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为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教学时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地干涉和暗示,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教学时尽可能做到不把学生的思维框在一个小圈子里,让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坑里跳,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体验探索过程。
3.5激励学生敢说所想,敢问所疑。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多说,并促进学生多想。学生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求学生在课堂上能踊跃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做到举手发言,声音响亮清晰,讲完整话,对一些计算过程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要求学生做到完整叙述。学习应用题时,让学生自己讲,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讲,同时做到让学生在分析应用题时,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6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问题的解决往往只靠单一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困难。如果学生养成了手脑并用,注重动手操作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利于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萌发智慧潜能。动手画,动脑想,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有时会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高。
通过以上方面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自觉性不断增强,并逐步使学生从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课堂上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老师提问抢着回答,气氛非常活跃,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书写工整,学习效果也比较好,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敢想、敢说、敢争论、敢创新,同时也使学生形成了一种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感受学习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