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不足探析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力资源己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而且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基于此,本文以江西省普通高校为例,就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不足进行了专题研究,并相应地提出了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以期为高校及相关职能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职称评聘;教师培养体系
  作者简介:周俊峰(1981-),男,江西抚州人,江西理工大学财务处,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周才英(1974-),男,江西吉安人,江西理工大学科技产业处,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江西 赣州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高校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项目批准号:07ZD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已经成为第一战略资源。在此背景下,只有抢占了人才的制高点,才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赢得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要提高普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研究解决好普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1.总量分析
  由表1可知,近年来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江西省(以下简称“我省”)高校专任教师占教职工人数的比例逐年上升,至2008年该比例达到66.70%,趋近于合理,但与国外专任教师数80%相比还有待提高。同时,专任教师的数量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增长比例已超过了同期全国高校专任教师平均增长水平。生师比是衡量高校教师数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国际上评估高校的一项重要指标。我省高校生师比至2006年有所增长达到18.91,2007年后有所下降,2008年该指标降为16.34,而根据专家论证和国外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生师比一般不应当突破13(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生师比约为10),否则会增加教师负担,影响教育质量和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教育部和江西省教育厅网站教育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2.结构分析
  (1)职称结构分析。职称结构是指教师资源中各种不同层次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量的构成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层次,也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层次的重要尺度。由表2可知,我省普通高校教师职称结构总体变化不大,2004年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达到了34.22%,2008年的比例则为33.16%,省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低于2008年全国高级职称教师比例38.12%近5%;相应地其他职称比例则高于全国其他职称比例。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曾说过,一所高校的质量不在于大楼,而在于一代代教授的质量。可见,高层次人才对高校长远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数据来源:根据江西省教育厅网站教育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2)学历结构分析。学历结构是指教师资源中各种不同学历的教师数量的构成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资源的基础理论知识、业务基础、科研能力及学术能力。它是衡量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能力的基本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方面的发展潜力以及知识创新的能力。由表3可知,我省普通高校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近几年尽管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至2008年底毕竟只占总数的30%左右,仍低于全国普通高校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45%左右的平均水平,相对应的教师中本科学历仍占很大的比重。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是衡量其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它足以反映教师队伍的基础训练水平和业务发展潜力。
  数据来源:根据江西省教育厅网站教育统计数据整理所得。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部分高校虽然在人力资源总量、职称、学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在人力资源规划、人才引进、考核、薪酬、培训等相关管理环节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整体而言,我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高校人力资源缺乏总体战略规划
  高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含科研人员)、教辅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中教师是主体,教辅人员是补充,管理人员是关键,从而决定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以教师为主体对象的一种团体、社会活动。可见,教师资源规划是诊断教师资源管理效果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我省一些高校缺乏明确且合理的人力资源长期规划,致使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无法为学校的长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人才培养和使用存在短视行为。
  2.职称评聘制度不完善
  在对教师的职称评定方面,目前许多高校还是定指标,而且评聘不分。这使得职称评定的竞争非常激烈,而“评上、聘上即终身”的观念在许多教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中具有相当的市场。一些教师在职务聘任前,为达到要求努力工作,一旦评上了,聘上了,便认为万事大吉,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种现象在评聘中高级职务,特别是在评上教授后显得尤为突出。中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如牛负重,而职称和其他待遇却难以上去。同时,评聘不分使聘任制的激励机制大打折扣,还加剧了教师队伍中原己存在的苦乐不均、待遇不公的现象,挫伤了许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教师培养体系不完善
  多年来,高校教师培养往往流于形式,教师培养更多地与职称评定、业务评估、晋升等联系在一起,而且培养对象往往更多地针对教学岗位上的年轻教师,或是新入职教师的培养,忽视了高校教师在职学习的特点。目前教师培养内容陈旧、难以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不同层次、不同职务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差异性,加之培养方式不够灵活,使得培养的效果难以保证,限制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教师资源培养的计划性不强,对学科、专业发展及人才储备的需求分析不足,目标不够明确。培养缺乏必要的事后监督,对教师的培养缺乏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强有力的考核措施,管理不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相对静止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尚未解决,存在重学历教育轻素质教育、重眼前效果轻长远发展、重具体操作轻理论探讨的现象,教师资源培养工作缺乏竞争机制。
  三、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1.确定高校人力资源总体战略规划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和发展的视角进行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正确分析师资状况、师资分布、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及职称结构等人力资源现状,做到科学实用、分配合理,把培养、引进、保持和管理等环节结合起来,制定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长远规划。一是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规模和任务,制定出具有超前性和一定弹性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长远规划,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具体的中、短期实施计划;二是要把引进、培养和保持优秀人才放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首位,围绕学科建设,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稳定和吸引的规划工作;三是要根据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所具有的继承性特征,即着眼于近期培养、稳定和吸引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又必须着眼于长远,把大师级和旗帜型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长期目标,确保学科整体优势的不断延续。
  2.完善职称评聘制度
  目前,省内大部分高校尚未推行全面的职称评聘制度,实行的是职称评定的终身制和单一制。一个高校要想上水平,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职称评聘制度和业绩考核制度。各高校应该通过对专业技术人员聘期内履行的岗位职责进行科学考核,真正实行择优竞争上岗。对聘期内不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者,可以实行缓聘、低聘或解聘,对聘期内表现优秀者可以低职高聘。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打破论资排辈,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从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高校教师业绩考核制度。省内各大高校应该制定科学、明确、可操作的考核标准,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学、科研的数量,更要重视教学科研质量;既要重视上岗,又要重视履职考核。要建立一套全面反映教师业绩和水平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充分运用考核评估这一有效机制,促进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3.建立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师培养体系
  一个高校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高校来说,教师个人的需求通常基于其本人履行教学科研岗位或是其他岗位职责和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同学科、不同职务、不同年龄教师的需求有所差异。加之当前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要求不断提高,终身教育思想和现代培养理念己逐步深入人心,不参加培训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建立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师培养体系。赋予教师在培训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空间,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任务的培训对象,使教师真正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自主确定培训时间等。同时,借鉴发达国家一些大学通行的做法,建立专项基金如科研基金、课程开发基金或教师专业发展基金等,为教师培养、进修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者互访、联合攻关等方式,拓展教师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渠道,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自身的人才资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高校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水平,高校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是推动高校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钱振波.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政策·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颜士梅.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郝魁府)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向全球化、一体化方向迈进,信息技术的革命无疑对企业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如何应对产品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如何缩短产品生命周期,如何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成为企业面临的一系列新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企业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造,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实施企业管理信息化。本文首先指出企业实施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其次对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瓶颈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解决上述瓶颈的对
期刊
摘要:齐河县电业公司电能计量中心坚持严把计量检定质量关,在加强计量监督管理的同时,通过技术改造和加大对计量装置检验软、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提升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和安全可靠性,努力减少和避免电量流失。提升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管理效益。  关键词:计量环境;计量管理体系;开展计量  作者简介:潘晓南(1977-),女,山东齐河人,山东电力集团齐河县电业公司,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力工程
期刊
摘要:本文在介绍网络经济对现代商业企业运作模型产生深远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人力资本在网络商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通过培育发展人力资本推动中小网络商业企业发展的思路,并就其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经济;商业企业;人力资本  作者简介:徐蕾(1982-),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本、经济学;史文雷(1979-),男,山东日照人,
期刊
摘要:闲暇教育研究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本文在对闲暇教育初步探讨的基础上,着重论述闲暇教育的意义和途径,以期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培养其闲暇意识,建立学校、社区和家庭互动的机制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闲暇素质,培养其闲暇能力,促使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闲暇教育;闲暇生活;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孙娟(1982-),女,山东日照人,济宁医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助理实验师,理学硕士,主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的基本使用原则和要求,并结合该地区某110kV变电站实际的备自投方式进行了阐述。备自投装置的正确应用,提高了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广泛应用于站用电系统和配电网络中。  关键词:备用电源自投装置;变电站;电网;可靠性  作者简介:郭伟伟(1980-),男,河南郏县人,河南省电力公司许昌供电公司,工程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电力系统运行及控制;马云龙(1973-),
期刊
摘要: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但是素质教育的拓展,而且突出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正是以人为本为其方法论基础和价值标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强调以感情作为学习的基本动力,注重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等,这对于我国创业教育应突出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改进和创新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本主义;创业教育;主体性;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邓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了产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压力来源,提出了从辅导员个体出发,缓解辅导员职业压力,从而有效防止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方法。  关键词:辅导员;压力分析;自我调适  作者简介:李晓蕾(1983-),女,山东青岛人,青岛理工大学商学院,助教,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张恬(1982-),女,山东济南人,青岛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助教,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青岛 2
期刊
摘要:笔者对重庆市合川区、永川区农民工的创业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农民工创业教育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对促进农民工创业教育服务发展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农民工;创业教育;问题;启示  作者简介:任家华(1971-),男,重庆人,重庆金铂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技术创新和民营企业治理。(重庆
期刊
摘要: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独特性,尝试在独立学院课堂教学中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通过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扬长发展能力的提高。就过程性评价在独立学院“两课”教学中的实践进行探讨,分析实践效果,得出过程性评价是一种与时俱进、促进学生扬长发展的有效评价方法的结论。  关键词:独立学院;过程性评价;扬长;发展   作者简介:曾美玲(197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工业大
期刊
摘要:教学秘书作为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教学秩序稳定、畅通,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和重视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培养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学秘书队伍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教学秘书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教学秘书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对教学秘书专业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学秘书;专业化;管理  作者简介:徐娟(1980-),女,江苏南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