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闲暇教育研究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本文在对闲暇教育初步探讨的基础上,着重论述闲暇教育的意义和途径,以期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培养其闲暇意识,建立学校、社区和家庭互动的机制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闲暇素质,培养其闲暇能力,促使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闲暇教育;闲暇生活;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孙娟(1982-),女,山东日照人,济宁医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助理实验师,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资源建设与教学设计;刘宝旨(1964-),男,山东济宁人,济宁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计算机应用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校园数字化建设。(山东 日照 276826)
我国大学生是拥有闲暇时间较多的群体,每年在校时间为280天左右,其中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就有90天之多,正常教学活动也随年级增高而逐渐减少,闲暇教育有必要纳入高等教育之列。但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闲暇教育未能获得与其重要度相应的地位。观念上,人们对闲暇教育认识不充分;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闲暇教育并未有效开展,科学合理的闲暇教育计划还未出台;学校闲暇教育的理念与方法等也多为空白。因此,开展闲暇教育研究,切实促进闲暇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应对社会转型期挑战具有积极意义。
一、闲暇教育概述
随着社会发展,闲暇教育愈发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国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将它视为当代教育的新课题,我国学者则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关注此课题。[1]对现代意义的闲暇教育,国际上已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即“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种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和娱乐环境中。”[2]
作为一种生活教育,闲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们享受高品质的闲暇生活。高校闲暇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培养闲暇能力,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决断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高校闲暇教育内容宽泛,依照目标,笔者认为包括如下几点:(1)闲暇意识。即懂得闲暇内涵,明了闲暇与生活质量及社会发展的关系等;(2)闲暇技能,即进行各种闲暇活动必备的技能;(3)自我决断能力,即管理闲暇时间的能力。如确定可行的闲暇期望,鉴别、应用有关闲暇的资料等;(4)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实现闲暇目标的各类交流手段和社会交往模式等。
二、高校开展闲暇教育的意义探析
1.从大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来看
(1)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闲暇不仅可以松弛身心、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而且是自我理解和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闲暇教育可引导学生科学安排闲暇时间,合理选择闲暇模式,锻炼自身承受力,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影响,扩展个体与外部的联系,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发展。
(2)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自我建构和完善。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不仅发生在课堂上,也存在于课堂之外。闲暇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结合,检验知识的有效度。学生广泛地接触现实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可及时获取各方面的新信息,拓宽眼界,开阔知识面,构建合理开放的知识结构。这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好课堂知识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促进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也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心自由安全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闲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给人们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空间,人们利用它可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此外,闲暇教育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实践体验。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会1984年对美国许多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教育的效果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及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质量密切相关。学生从事事务工作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经验,通过视、听、闻、触、摸等感知活动进行尝试、探究。这些尝试、探究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潜质得以挖掘的过程。
(4)为学生拓展交往范围,深化交往关系提供了条件。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个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他的本质就越丰富,发展就越全面。闲暇教育培养了大学生共同的理想和情趣,闲暇时间促进各种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为学生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闲暇中,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对社会群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的认同过程中,不断吸取信息并内化为自身素质,从而获得自身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
2.闲暇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闲暇生活质量对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和生产发展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尚未进入职业领域,拥有较多闲暇时间,通过他们向其他社会人群渗透和传承闲暇价值,示范闲暇技能,使广大民众形成正确的闲暇教育价值观,选择健康的闲暇方式,实现整个社会劳动力的解放,对社会环境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经济方面,闲暇教育使个体获得有效休息,造就身心健康的主体,对增进个人生产力有间接的积极意义;从整个社会来看,闲暇教育能够拓展视野,引发休闲需求,促进休闲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方面,闲暇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源自内心广泛地参与各种社会文化生活,实现对社会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继承。
三、高校闲暇教育的实施途径
1.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闲暇的价值,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
美国学者琼·蔓蒂认为个人闲暇生活质量取决于闲暇价值观。因此,提高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应纠正把闲暇生活仅当成休息娱乐等错误认识,要让学生懂得充实而有效地运用闲暇时间,将有助于人的能力和志趣的发展;应引导学生以正确的闲暇态度和科学的闲暇意识,合理安排闲暇活动,自觉地把消遣与提高、游玩与创造有机结合,利用闲暇提高自身素质,以促进自我完善、自我充实和自我表现的实现。
2.研制闲暇教育课程,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大学生的闲暇技能
布赖特比尔指出,闲暇教育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传授一定的技巧并要练习这些技巧。[3]笔者认为可从研制闲暇教育课程和培养闲暇教育教师入手,提高闲暇技能。
(1)基于已有资源,研制切实可行的闲暇教育课程。课程开发要注意以下几点:课程目标明确,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闲暇,提升闲暇能力;课程内容广泛,尽可能涉及学生闲暇的所有领域;课程要注重教育活动的实践性,通过实践实现课程目标。
(2)闲暇教育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需由具备专业素质的教师施教。一般而言,从事闲暇教育的教师须具备三种素质: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活动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熟知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3.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闲暇意识
闲暇的本质是完全个性化的自由,具有主体性、主动性和开放性特点。因此,闲暇教育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自我需要,自主选择、自主发展,有计划地主宰闲暇时间,发展兴趣爱好,调动内在潜力,张扬主体性,全身心投入到闲暇生活中,真正享受闲暇生活带来的无穷乐趣。
4.重视大学社团在闲暇教育中的作用
社团是由在某一领域兴趣、志向相同或相似的大学生,在课堂外自发组织或在学校有关部门倡导或协助下成立的团体。它为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有利于社团成员个性品质的养成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社团活动所具有的高度开放性与参与性有利于大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组织活动中逐渐完成社会化的转变。
5.学校、社区和家庭协同教育
闲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区和家庭三方协同,协调各种因素,形成合力才能成功。社区要优化环境,充分发挥自身在闲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进社区,形成“学校向社区开放,社区为学校服务”的模式;家庭是大学生节假日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学校应帮助家长认识到闲暇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导家长对大学生进行闲暇诱导,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学校的协调下,三方相互配合,从促进社会和大学生发展的高度认识闲暇教育,确保闲暇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使闲暇教育成为教育过程中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
四、结束语
高校闲暇教育对大学生、高教本身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闲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闲暇素养和生活质量。鉴于我国闲暇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学理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我们要借鉴西方的成熟理论和先进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通过多学科领域的相互合作和研究,促进闲暇教育的本土化,推动高等学校闲暇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新平.关于闲暇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1987,(2).
[2]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五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654.
[3]刘海春.论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休闲教育目标[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2):95.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闲暇教育;闲暇生活;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孙娟(1982-),女,山东日照人,济宁医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助理实验师,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资源建设与教学设计;刘宝旨(1964-),男,山东济宁人,济宁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计算机应用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校园数字化建设。(山东 日照 276826)
我国大学生是拥有闲暇时间较多的群体,每年在校时间为280天左右,其中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就有90天之多,正常教学活动也随年级增高而逐渐减少,闲暇教育有必要纳入高等教育之列。但在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下,闲暇教育未能获得与其重要度相应的地位。观念上,人们对闲暇教育认识不充分;实践中,真正意义上的闲暇教育并未有效开展,科学合理的闲暇教育计划还未出台;学校闲暇教育的理念与方法等也多为空白。因此,开展闲暇教育研究,切实促进闲暇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应对社会转型期挑战具有积极意义。
一、闲暇教育概述
随着社会发展,闲暇教育愈发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国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将它视为当代教育的新课题,我国学者则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关注此课题。[1]对现代意义的闲暇教育,国际上已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即“闲暇教育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种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并且它通常发生在儿童、青年和成人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环境和娱乐环境中。”[2]
作为一种生活教育,闲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们享受高品质的闲暇生活。高校闲暇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培养闲暇能力,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决断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高校闲暇教育内容宽泛,依照目标,笔者认为包括如下几点:(1)闲暇意识。即懂得闲暇内涵,明了闲暇与生活质量及社会发展的关系等;(2)闲暇技能,即进行各种闲暇活动必备的技能;(3)自我决断能力,即管理闲暇时间的能力。如确定可行的闲暇期望,鉴别、应用有关闲暇的资料等;(4)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实现闲暇目标的各类交流手段和社会交往模式等。
二、高校开展闲暇教育的意义探析
1.从大学生个体成长与发展来看
(1)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闲暇不仅可以松弛身心、发展个人兴趣爱好,而且是自我理解和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闲暇教育可引导学生科学安排闲暇时间,合理选择闲暇模式,锻炼自身承受力,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影响,扩展个体与外部的联系,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发展。
(2)有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自我建构和完善。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不仅发生在课堂上,也存在于课堂之外。闲暇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结合,检验知识的有效度。学生广泛地接触现实社会和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可及时获取各方面的新信息,拓宽眼界,开阔知识面,构建合理开放的知识结构。这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好课堂知识提供了广阔的智力背景,促进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也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心自由安全是创新潜能得以开发的基本条件。闲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给人们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具有创造性和批判性的空间,人们利用它可构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此外,闲暇教育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实践体验。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会1984年对美国许多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教育的效果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及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质量密切相关。学生从事事务工作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经验,通过视、听、闻、触、摸等感知活动进行尝试、探究。这些尝试、探究过程就是学生创新潜质得以挖掘的过程。
(4)为学生拓展交往范围,深化交往关系提供了条件。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个人的社会关系越丰富,他的本质就越丰富,发展就越全面。闲暇教育培养了大学生共同的理想和情趣,闲暇时间促进各种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为学生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闲暇中,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对社会群体意识和社会规范的认同过程中,不断吸取信息并内化为自身素质,从而获得自身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
2.闲暇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闲暇生活质量对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和生产发展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尚未进入职业领域,拥有较多闲暇时间,通过他们向其他社会人群渗透和传承闲暇价值,示范闲暇技能,使广大民众形成正确的闲暇教育价值观,选择健康的闲暇方式,实现整个社会劳动力的解放,对社会环境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经济方面,闲暇教育使个体获得有效休息,造就身心健康的主体,对增进个人生产力有间接的积极意义;从整个社会来看,闲暇教育能够拓展视野,引发休闲需求,促进休闲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方面,闲暇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源自内心广泛地参与各种社会文化生活,实现对社会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继承。
三、高校闲暇教育的实施途径
1.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闲暇的价值,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
美国学者琼·蔓蒂认为个人闲暇生活质量取决于闲暇价值观。因此,提高学生的闲暇生活质量,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应纠正把闲暇生活仅当成休息娱乐等错误认识,要让学生懂得充实而有效地运用闲暇时间,将有助于人的能力和志趣的发展;应引导学生以正确的闲暇态度和科学的闲暇意识,合理安排闲暇活动,自觉地把消遣与提高、游玩与创造有机结合,利用闲暇提高自身素质,以促进自我完善、自我充实和自我表现的实现。
2.研制闲暇教育课程,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大学生的闲暇技能
布赖特比尔指出,闲暇教育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传授一定的技巧并要练习这些技巧。[3]笔者认为可从研制闲暇教育课程和培养闲暇教育教师入手,提高闲暇技能。
(1)基于已有资源,研制切实可行的闲暇教育课程。课程开发要注意以下几点:课程目标明确,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闲暇,提升闲暇能力;课程内容广泛,尽可能涉及学生闲暇的所有领域;课程要注重教育活动的实践性,通过实践实现课程目标。
(2)闲暇教育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需由具备专业素质的教师施教。一般而言,从事闲暇教育的教师须具备三种素质: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活动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熟知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3.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闲暇意识
闲暇的本质是完全个性化的自由,具有主体性、主动性和开放性特点。因此,闲暇教育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自我需要,自主选择、自主发展,有计划地主宰闲暇时间,发展兴趣爱好,调动内在潜力,张扬主体性,全身心投入到闲暇生活中,真正享受闲暇生活带来的无穷乐趣。
4.重视大学社团在闲暇教育中的作用
社团是由在某一领域兴趣、志向相同或相似的大学生,在课堂外自发组织或在学校有关部门倡导或协助下成立的团体。它为具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有利于社团成员个性品质的养成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社团活动所具有的高度开放性与参与性有利于大学生在模拟的社会组织活动中逐渐完成社会化的转变。
5.学校、社区和家庭协同教育
闲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区和家庭三方协同,协调各种因素,形成合力才能成功。社区要优化环境,充分发挥自身在闲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进社区,形成“学校向社区开放,社区为学校服务”的模式;家庭是大学生节假日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学校应帮助家长认识到闲暇教育的重要作用,指导家长对大学生进行闲暇诱导,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学校的协调下,三方相互配合,从促进社会和大学生发展的高度认识闲暇教育,确保闲暇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使闲暇教育成为教育过程中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
四、结束语
高校闲暇教育对大学生、高教本身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闲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闲暇素养和生活质量。鉴于我国闲暇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学理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我们要借鉴西方的成熟理论和先进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通过多学科领域的相互合作和研究,促进闲暇教育的本土化,推动高等学校闲暇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新平.关于闲暇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1987,(2).
[2]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五卷)[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654.
[3]刘海春.论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与休闲教育目标[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2):95.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