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青铜器的接替者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FQY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战国至两汉的几百年间,是漆器发展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漆器逐渐取代青铜器成为古人生活中的主用器具,后世漆艺的发展也奠基于此。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云:“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庄子曾是蒙地(今河南商丘一带)的一名漆园吏,相当于现在的林业管理员。不过,庄子所管理的漆林主要用途不是提供木材,而是生产大漆。
  大漆是什么,又作何使用?大漆是一种生物涂料,中国古人用以涂抹于木或竹制品的外表,不仅能防潮、防腐蚀,有效保护制品,延长其使用年限,还能为制品上色、雕绘图案或纹样,起到装饰作用。这些上漆的制品就叫作漆器。
  漆器的优点显而易见,这或许是战国时期漆器能够取代青铜器的重要原因。从时间上看,漆器之发展正处于青铜器的衰亡期,但漆器的历史远不止此。据考古研究发现,中国现存最早的漆器是1978年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余年的朱漆木碗。也就是说,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已开始制作漆器。
  然而,考古研究同样可证,直到战国时期,漆器才真正兴起,至两汉时进入黄金时代。总而言之,从漆器的出现到昌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包涵了古人技艺、审美乃至思想观念的变化。
  取代青铜器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出土了四件带耳盖漆豆,其中的浮雕龙凤纹漆豆华丽非凡。这件通高24.3厘米、口长20.8厘米、宽18厘米的漆豆,通身阴刻云纹、勾连纹和龙纹,盘内与盖内皆髹红漆,余髹黑漆,并用红、金色绘花纹,耳柄所雕蟠龙若隐若现,再配上鲜艳的彩绘,犹如浮于彩云之中。
  一件小小的漆豆竟能被绘饰得如此精美,可见战国时期漆艺之发达,这当然不是偶然。据史料记载,自西周始,古人已对漆林的种植和栽培极为重视,战国时期,漆园经济甚至能与桑、麻、鱼、盐相提并论,这是当时漆艺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次,铁工具的普遍使用改善了手工艺条件,从而推动漆艺突飞猛进。战国时期,漆艺中已出现描绘、雕花、针刻和银扣等装饰手法,使得描金绘银、雕刻图案、刻画纹样及装扣银片等成为可能。当时,漆艺不仅分工愈加精细,其本身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手工技艺。
  此外,战国时期贵族阶级对奢华生活的追求为漆艺的进步提供了动力。漆工们日以继夜专研技艺,美化漆器,不过是为了博得在上者一笑。这一点在楚漆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据考古实物证明,随葬大量精美漆器是战国楚墓的一大特点。湖北荆州雨台山471号楚墓出土有一件蛇卮,造型独特,集雕刻与彩绘于一身,装饰手法一流。这只盛酒器器表髹黑漆,器内髹红漆,盖上雕八条相蟠的蛇,四条红蛇头向盖顶正中,四条黄蛇头向盖沿四周,器身又圆雕十二条蟠蛇,颜色和形态各一,相蟠其间。楚漆器之精美可见一斑。难怪楚漆器被公认为是战国漆器的高水平代表,以此而观,实至名归。
  上述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便是,漆器在战国时期迅速崛起,并大有取代青铜器之势。生活用品如杯、碗、盘、盆等,乐器如鼓、瑟、笙、琴等,陈设品如座屏等,丧葬品如棺椁、木俑等,兵器如盾、弓、甲胄等,均有漆器的一席之地。1957年,河南信阳战国楚墓出土的漆器中,种类从餐具到寝具,再到乐器,乃至摆件,一应俱全,俨然一个“漆器世界”。
  但是,战国漆器在形制和纹样风格上均承青铜器之遗续,器具如漆樽、漆豆等仿的是青铜器造型,纹样如饕餮纹、蟠龙纹等依照的还是青铜器,只是在气质上一扫青铜器的严肃与沉闷,更趋华丽和活跃。
  风格转型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秦二世即位后,欲用漆料涂饰城墙。艺人优旃得知此消息后对秦二世说:“好呀!漆涂城墙,既能让城墙漂漂亮亮,还能使敌人爬不上来。只是,涂漆倒很容易,可上哪儿去找一栋大房子,能把漆过的墙装进去以使它阴干?”秦二世听之一笑,漆墙想法就此作罢。
  优旃是秦国的歌舞艺人,善长说笑话,曾颇受秦始皇的喜爱。搞“娱乐事业”的优旃对漆艺如此了解,要么是他博学多识,要么就是秦国漆艺已实为常见,凡是具备一定生活阅历的人都有所见闻,抑或是二者兼而有之。从史料上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据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秦始皇延续了战国时期的漆园经济,对漆林种植实行生产责任制,并制定相关标准,生产不达标的官吏要遭受经济制裁。由此可见,秦代漆艺并未因六国的覆灭而中断,反而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将各国的贵族、富豪及工匠大量迁居咸阳。可以想见,秦代咸阳城里,必定有一方角落属于漆工作坊。优旃能够亲眼见到漆器的生产过程也不无可能。
  不过,相比战国漆器绚丽华美的外观,秦代漆器在奢华的气息上有所收敛,而在实用性一途上有所回归。这一变化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漆器中即可窥见。
  睡虎地秦墓共出土560余件漆器,从漆器上所针刻或烙印的文字可知,这些漆器分别产自咸阳、许昌或郑州等城市,产地不一,风格却极为统一,造型皆美观大方,且几乎全可归于实用类。如一柄有尾凤形勺,以昂首曲颈为把,凤背挖制成勺,它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不特别夸张,又形不失真,且造型新颖。
  秦代时,战国时期常见的装饰类漆器,如虎座飞鸟、镇魂兽、羽觞等,以及那时相当盛行的动物造型漆器已极少见,反而是实用的生活用品类漆器数量可观。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漆器共17种,皆是杯、盘、盒、樽等器。
  然而在制作工艺上,秦代漆器的装饰手法大多还是承自战国时期,也许只有“用银箔镂刻成图案花纹贴在器壁上”的精湛工艺算得上是创新。睡虎地46号秦墓出土的一只漆卮就是用这种方法进行装饰的。贴于器壁上的銀箔以朱漆压线,使得全器银光闪烁,灿烂辉煌。
  问鼎高峰
  贡禹是西汉中期有名的清廉大臣,被后世尊称为“贡公”。他对于当时王室贵族用高档金银装饰漆器之现象颇有异议,曾上书谏言:“臣禹尝从之东宫,见赐杯案,尽文画金银饰,非当所以赐食臣下也。东宫之费,亦不可胜计。天下之民,所为大饥饿死者,是也。”(《汉书·贡禹传》)贡禹的话从侧面反映了汉代漆艺的大繁荣。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日久承平之下,手工业发展自然“更上一层楼”,故漆器在汉代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点首先体现在汉代漆器的出土数量上。
  据统计,目前,汉代漆器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现,南至广州,北达山西阳高,东至山东临沂,西抵新疆罗布淖耳等地,均有不少汉代漆器出土,其中,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湖北荆州汉墓出土的汉代漆器数量最大,远超其他各代墓葬。由此可知,汉代漆器的使用范围已遍及全国。
  要维系这么庞大的市场,没有发达的漆艺做支撑是不可能的。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蜀、广汉、河内、河南、颍川、南阳、济南和泰山八郡是汉代著名的漆器生产地,其中的蜀和广汉两郡又是全国漆器的生产中心。汉代扬雄在《蜀都赋》中就曾以“雕镂扣器,百伎千工”,来描述蜀地漆器的生产状况。
  又据民国邓之诚《骨董续记》所录汉永始元年(前16年)之漆器署款“永始元年蜀郡西工造……髹工黄、上工广、铜扣黄、涂工政……”,记有漆艺的几种主要工序,即制胎、打底、涂漆、扣器的镀金、绘画、铭文镌刻、抛光等。可见,汉代漆艺分工细致,漆工业已走向流水化生产。
  此外,据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记载,汉代漆行业还出现了崇拜神—漆王。某个行业的佼佼者竟能被称为“王”,这是汉代漆工业高度发达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无怪乎当时的人们竞相收藏漆器,在漆器上书写姓氏和官爵铭文。如马王堆2号汉墓中的部分漆器均为墓主人利仓(辛追的丈夫)生前所收藏,又于死后随葬。
  总体而言,汉代漆器品类包罗万象,装饰风格华丽优美,兼顾审美与实用。生活用具如杯、碗、盘、勺等漆器俯拾皆是,汉代人还将青铜器的一些造型直接运用于漆器当中,如漆鼎、漆钫、漆钟等。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云纹漆鼎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漆鼎,属旋木胎,形似汉代青铜圆鼎,三足两耳,器表黑底漆,上髹红色和灰绿色涡卷纹,鼎内髹红漆,足似兽蹄,绘朱漆兽面纹。该鼎被发现时,鼎内还有余存的藕片,说明该鼎是用以盛放食物的餐具。
  汉代漆艺在继承战国和秦代漆器制作的基础上,手法更加多样,技法更为高超,造型也愈见多样。如“一奩多子”“双层多子”设计的出现就是例证。所谓“一奁多子”指得是漆奁内部多孔格的现象,类似于现代女性的化妆品收纳盒。这样的人性化设计可使一个漆奁内同时盛放多种物品而不杂乱,便于取用和收藏。
  文物专家王世襄曾在《中国古代漆工艺》中总结道:“漆器衰微的原因固由于社会变乱多难,更直接的影响是瓷器的兴起。瓷器易制而实用,迅速成为生活必需品。”这个道理放在青铜器与漆器的对比中同样适用。从战国至东汉末,正是青铜器式微、冶瓷技术还未成熟的时候,也是漆器发展的巅峰时刻。漆器既能充当实用的生活物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古人的审美需求,无疑成了这一时期古人最佳的选择。
其他文献
篆刻虽无书法之挥洒自如,少绘画之气韵流动,却另有一种古朴和浑厚情致,蕴含着中国人特有的艺术理念和审美情趣。  篆刻是最富中国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尽管在当代社会中,其作为印章的凭信、防伪功能已丧失,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却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无论是北京奥运的会徽,还是比亚迪“秦”“汉”等车标的设计,都可一窥篆刻艺术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篆刻艺术脱胎于中国古代的鉨印。从存世最古老的鉨印来看,商代
期刊
与其他工艺相比,漆器的工艺技法十分丰富,地域风格差异明显。各地的手艺传承人,有的在坚守与还原着古老的传统,有的正积极赋予漆器时代的新意。正是通过他们,我们看到了古老的漆器工艺在当代的有序传承和多样发展。  富足的生活和时代的审美刺激漆器技艺不断发展,呈现出纷繁多彩的艺术风格。传统的精华被传承和汲取,时代的新意被激发和注入。款彩、剔犀、雕漆、素髹等丰富的漆器技法,在各地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下,通过当
期刊
书院是我国传统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与传承的重要场所。其起源于唐代,初兴于宋元,繁盛于明清,消亡于清末。在千余年的歷史进程中,书院为封建王朝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官方学术也多萌生于此,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唐:萌芽与肇始  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据袁枚《随园随笔》所载:“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唐代的书院,已有官立和私立之分。皇家设立图书
期刊
宁波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与意大利的马拉特斯塔图书馆和美第奇·洛伦佐图书馆并列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  在中国私人藏书楼中,宁波天一阁久负盛名,有“南国书城”之美誉,是中国十大名楼之一。  藏书博物馆  天一阁并非简单的藏书楼,而是一座博物馆。  天一阁坐落于宁波市中心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其
期刊
“漆艺”这个词,诞生未久。从物化形态说,它主要指漆器,当代外延拓宽,指向了包括漆画、漆塑、漆装置等在内一切漆的艺术;从内涵亦即手艺层面说,它直指“髹饰”。  “髹”,古字作“?”“髤”,指手执木柄毛刷蘸漆涂刷器物,囊括了一切器物的表面涂装,逐渐演变为形声字“髹”;“饰”,指装饰。凡是器具用天然漆髹涂并以绘、刻、填、罩、磨、钩、贴、雕、镶、嵌等各种艺术手段装饰,都在髹饰工艺亦即“漆艺”的范畴之内,漆
期刊
作为古代教育机构,在建筑功能上,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学校有些类似,如书院的讲堂、斋舍,对应现代学校的教室和宿舍。在禮仪上,现代学校有升旗仪式,古代书院则祭奠先贤。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风格独特的教育场所,其建筑大多是一组比较宏伟、严密整齐的建筑群,还讲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自然环境的运用,通常是依山傍水而建,构成一幅秀美的画卷。中国闻名遐迩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
期刊
一幅画引出一段宫廷秘史,一支笔画尽自然天机。从民间画匠到宫廷画师,在崔白笔下,花鸟万物鲜活灵动,被赋予了人格化特征,其画作所呈现的寓意和内涵往往令人感叹,也令人迷惑。  在2020年春季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有一位多才多艺的宫廷画师。他不仅教宋仁宗的女儿福康公主作画,还和后来成为仁宗妃子的宫女董秋和展开了一段缠绵的恋情。这位画师就是崔白。电视剧中还有他向福康公主近侍宦官梁怀吉赠送一幅《双喜图》
期刊
“以人而言,造砖的是心力与工艺;以砖而言,成砖的是自然与时间。”在御窑金砖的烧制过程中,匠心的力量、时间的长度、工艺的精细、自然时令的配合,便是金砖“自土成金”的修炼手册。  2020年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开启,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紫禁城迎来600岁生日。自明成祖朱棣营建紫禁城起,苏州便与紫禁城结下了不解之缘,香山帮的建筑、御窑的金砖与6
期刊
马麟在继承马氏家族传统绘画理念的基础上形塑出属于自己的画学语汇,开创了一种个性化的象征主义,其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给南宋画院带来勃勃生机。  马麟,麟一作驎,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南宋1216—1256年间,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成长于浙江钱塘。他是宋宁宗时期画院祗候(职官名,在官府执役的小官史),也是南宋画院后期的杰出代表。  马麟出身于画师世家,家族中五代七人均供职于宫廷画院,其父马远在画史上声
期刊
舟船与具体的场景和情感形成了固定的文学记忆,不断叠加和生发,影响着今天不同形式的文艺创作,或浪漫,或感伤。  文化泛舟:历史记忆的起点  “泛舟”在中国历史中是一种怎样的原始意象?考古学家许宏在其著作《何以中国》中记载了公元前2000年前后陶寺“阴宅”里的船形木棺。联系本书中的另一处记载,他认为距今4200—4000年间,北半球普遍发生了一次气候突变事件,且一般认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两大洪水传说—中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