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智力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只要是自己靠内心已有的经验而独立思考后总结出来的见解,或者由老师辅导引发出来的灵感,均可以称作是创造性思维。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行探讨。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小学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创造性思维是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新物质的能力等,不管学生遇到问题时,都会顺从内心,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多结构去看待问题,才能不断成长,因此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一)灵活性。看待问题时能比别人看待更理性,并能够从多维度去考虑问题,能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摆脱自己的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
(二)能动性。学生善于主动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在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能自主学习,更快成长。
(三)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在低年级段,小学生本身对知识懂得浅,经验不足,方法欠缺,思维方式还沒完善。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多,特别是从三四年级开始,他们已经能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而由于身心没有具备完善,也没有受到定势和习惯的束缚,因此,头脑中常会出现异想天开的新念头。如果教师在这阶段引导得当,那么这个时间段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三、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这就需要一种宽松的、轻松的氛围和自由的学习空间,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去动手折一折,最后,再去展示自己成果,还要说出自己是如何想的,分别是通过什么方式将小圆片分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而找到答案。而最终得出结论:一种是将圆平均分,而另一种是不平均分。因为,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做,才会让他们真正的明白这种“分”的两种结果,平均分和不平均分,这样不仅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二)、启发想象,创设情景,增强想象力。
一个人的想象力是不能衡量的,不可估计的,同时也不能估量的。因为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因此,想象是一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是培养能力、发展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方法。所以说,丰富的想象力能给人形成一种动力。
我们都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更为丰富,但是他们的想象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现象,来源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衡量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例如: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想象力来思考“摆一摆,摆几排,每排摆几行”,再去动手实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前学习的三角形,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这时就有S=bh,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教师的一步一步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三)、敢于自己提出问题,巧设疑问,并主动去探究规律。
面对生活中的疑难,要有一种好奇心理,常常要问为什么?而我们都了解,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质疑开始,都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问题就是创新的起点。需教师在课堂上给予指导,这样在无形既有形中让学生获取知识成果,这时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良好的氛围,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面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表扬他们,使他们自尊心得以满足。例如:在学习交换律这课时,教师将学生分组,并让他们准备报告表和一个信封,每个信封里有一些关于生活中的学习资料,也有的是课本上学过复印的,如第一册的西瓜图:4+1=1+4;102+27=()+102;()+16=16+();通过这个环节打破了探究材料总是由教师出题的传统,这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也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且主动的去探究规律。
四、教师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在教学中,一堂丰富有趣的课,都离不开老师与学生的相互合作,离不开老师课后认真写好的教案,以及学生的各种配合。而这一切都表明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为主轴,思维训练为主线,这一特征。那么教师如何写好教案,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需备学生,备教材,这样便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导课时,需采用多种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图片、视频、谜语、游戏、疑问、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结合内容、适当选材。
根据课程的标准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处境以及所接受的知识能力储备来写教案,同时适当的选材也要教师需要重中之重去对待。但还不仅要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教师适当的扩充课外知识,这样,有助于教师在教学环境中能够灵活巧妙的去教学生,这是每个教师应备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
(三)、营造气氛,人人参与。
对于教师上好生动有活力的一堂课,这就需要有个良好的氛围,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其中,那么这便是一堂有效率的课堂。因为积极的情绪、情感往往是激励人的活动,所以需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热情。而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引入竞争机制,提供竞争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只要我们在创造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技能和创造个性,保护学生“神圣的好奇心”、兴趣、想象和求知欲,这样便有助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造气息。
参考文献
[1]家辉.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特点 2016.8.26
[2]邱芸.浅谈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8.4.20
[3]孙长峰.谈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3.6.1
作者简介:杜毓敏,女,本科,教师,陕西省扶风县第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小学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含义。
创造性思维是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直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新物质的能力等,不管学生遇到问题时,都会顺从内心,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多结构去看待问题,才能不断成长,因此对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一)灵活性。看待问题时能比别人看待更理性,并能够从多维度去考虑问题,能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摆脱自己的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
(二)能动性。学生善于主动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在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能自主学习,更快成长。
(三)思维的发散性不断增多。在低年级段,小学生本身对知识懂得浅,经验不足,方法欠缺,思维方式还沒完善。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增多,特别是从三四年级开始,他们已经能够从多方面去思考问题。而由于身心没有具备完善,也没有受到定势和习惯的束缚,因此,头脑中常会出现异想天开的新念头。如果教师在这阶段引导得当,那么这个时间段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三、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这就需要一种宽松的、轻松的氛围和自由的学习空间,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再去动手折一折,最后,再去展示自己成果,还要说出自己是如何想的,分别是通过什么方式将小圆片分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而找到答案。而最终得出结论:一种是将圆平均分,而另一种是不平均分。因为,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做,才会让他们真正的明白这种“分”的两种结果,平均分和不平均分,这样不仅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二)、启发想象,创设情景,增强想象力。
一个人的想象力是不能衡量的,不可估计的,同时也不能估量的。因为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因此,想象是一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是培养能力、发展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方法。所以说,丰富的想象力能给人形成一种动力。
我们都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更为丰富,但是他们的想象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现象,来源于教师的启发诱导。因此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衡量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例如: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自己想象力来思考“摆一摆,摆几排,每排摆几行”,再去动手实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前学习的三角形,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这时就有S=bh,这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教师的一步一步引导,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三)、敢于自己提出问题,巧设疑问,并主动去探究规律。
面对生活中的疑难,要有一种好奇心理,常常要问为什么?而我们都了解,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质疑开始,都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问题就是创新的起点。需教师在课堂上给予指导,这样在无形既有形中让学生获取知识成果,这时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良好的氛围,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面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表扬他们,使他们自尊心得以满足。例如:在学习交换律这课时,教师将学生分组,并让他们准备报告表和一个信封,每个信封里有一些关于生活中的学习资料,也有的是课本上学过复印的,如第一册的西瓜图:4+1=1+4;102+27=()+102;()+16=16+();通过这个环节打破了探究材料总是由教师出题的传统,这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也让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且主动的去探究规律。
四、教师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在教学中,一堂丰富有趣的课,都离不开老师与学生的相互合作,离不开老师课后认真写好的教案,以及学生的各种配合。而这一切都表明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为主轴,思维训练为主线,这一特征。那么教师如何写好教案,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需备学生,备教材,这样便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导课时,需采用多种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图片、视频、谜语、游戏、疑问、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结合内容、适当选材。
根据课程的标准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处境以及所接受的知识能力储备来写教案,同时适当的选材也要教师需要重中之重去对待。但还不仅要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教师适当的扩充课外知识,这样,有助于教师在教学环境中能够灵活巧妙的去教学生,这是每个教师应备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
(三)、营造气氛,人人参与。
对于教师上好生动有活力的一堂课,这就需要有个良好的氛围,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其中,那么这便是一堂有效率的课堂。因为积极的情绪、情感往往是激励人的活动,所以需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热情。而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引入竞争机制,提供竞争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只要我们在创造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技能和创造个性,保护学生“神圣的好奇心”、兴趣、想象和求知欲,这样便有助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创造气息。
参考文献
[1]家辉.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特点 2016.8.26
[2]邱芸.浅谈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8.4.20
[3]孙长峰.谈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3.6.1
作者简介:杜毓敏,女,本科,教师,陕西省扶风县第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