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思维 练出精彩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30173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练习课作为数学课中一种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的延续和补充。研究者以“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为例,通过设计和教学,获得了数学练习课的一些启发:聚焦学生的真问题,挖掘练习课的生长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寻找切入口引发思考;抓住主线整体设计,促进层层递进思考;打破思维定式,激活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练习课;解决问题
  练习课作为数学课中一种重要的课型,是新授课的延续和补充。数学练习课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练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中,练习课占了很大的比例,属于三大课型之一。但在各类研讨课中鲜见练习课的身影,学生对练习课也常常提不起兴趣。分析练习课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重新授,轻练习;重操练,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
  关于数学练习课的研究已有不少。有的教师认为数学练习课除了要有以练固基、以练成技、以练促熟、以练补缺、以练活用等基础性教育功能,还要追求其发展性教育功能,以练带理,以练促思。在确定数学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从课型、知识、学生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关注“双基”的落实,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的教师认为数学练习课的设计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细思量、巧设计,在“趣”“精”“多”“放”上狠下功夫,定能以少胜多,以质取胜。还有的教师认为通过关注课堂的系统性、练习的层次性、学生的兴趣点、练习过程的生成来提高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性。以上教师从练习课的功能、目标确定、练习课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以“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为例,探讨数学练习课的设计问题。
  一、课前思考
  “解决问题”是沪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这一单元“三步计算式题”和“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之后,进一步学习解决复合应用题。“解决问题”(第1课时)是借助树状算图学会两种分析复合应用题的方法,即从问题出发思考的“分析法”和从已知条件出发思考的“综合法”。那“解决问题”练习课(第2课时)又可以在哪里着力和落脚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前思考。
  (一)学生的学习难点在哪里?
  首先,当复合应用题中一些数据没有直接给出时,必须从几个互相关联的条件中选出两个已知数来求得。当条件和解题步骤比较多时,部分学生缺乏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其次,在解决复合应用题时,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忽略从问题出发去分析。此外,有的时候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如在根据问题说数量关系的练习中,学生的想法常常比较单一,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到用一种数量关系来解决,分析问题不够全面、灵活。
  (二)练习课的生长点在哪里?
  在“解决问题”的新授课中,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运用分析复合应用题的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那这节练习课在新授课的基础上,应该给予学生怎样的生长点呢?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笔者希望通过这节练习课让学生认识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以从关联的条件出发思考推出问题,也可以根据问题去寻找条件,学会把问题和条件结合起来整体分析。在学生分析表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晰基本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把握复合应用题的结构,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打破思维定式,提升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如何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如果以一题又一题的方式呈现,应用题的练习课必然让很多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如何寻找合适的切人口,以怎样的问题和任务设计来带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呢?如何引发学生主动思辨,在练习课中暴露学生的真实问题,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设计更加开放、更具挑战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给予学生表达交流的时间,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课堂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目标
  1.在编题、分析表达的过程中,明晰基本的数量关系,知道复合应用题的结构。
  2.结合树状算图,能用综合一分析法分析应用题,帮助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3.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升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第一環节:常规积累,初步感知由条件推出问题的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下面的已知条件,思考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引出这节课要研究的课题。
  (1)四年级有12个班级,每个班有50个人。
  (2)故事书有150本,科技书有300本。
  (3)有500千克橘子,5箱香蕉。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感知从两个关联的条件可以推出一个或多个信息,为接下来要研究的课题,即解决问题做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最后一步是除法的问题
  首先,教师用flash动画呈现小强在做题时遇到麻烦的教学情境。
  小强:哎呀,条件看不见了,但是看到问题,我知道,最后一步一定用除法。
  (动画定格小强的结论,如图1。)
  老师:你们同意小强的想法吗?
  (学生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动画创设情境,以一道缺少条件的问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接着,师生共同讨论最后一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师:为什么你觉得最后一步用除法呢?
  生:我想到学过的数量关系式,即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师:我这里有两个条件,即条件1——一共要生产1400只;条件2——平均每天生产50只。那么问题能解决吗?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只要知道工作量和工作效率这2个条件,就可以解决该问题。)   师:现在增加以下4个条件,你能选择任意几个条件,编出最后一步还是用除法解决的题目吗?
  条件1:已经生产20天。
  条件2:平均每天生产50只。
  条件3:还剩400只。
  条件4:两个车间合作完成,各生产700只。
  活动要求:学生将选择的卡片上的条件,放在练习纸的横线上摆一摆,并连着问题完整地读一读,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请两名学生把不同的选法贴在黑板上,学生展示如下。
  情况1:②平均每天生产50只,④两个车间合作完成,各生产700只!加工完这批袜子需要多少天?
  情况2:①已经生产20天,②平均每天生产50只,③还剩400只,加工完这批袜子需要多少天?
  研究以上两种情况,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选择条件?教师呈现课件,如图2和图3.让学生感受从问题出发,寻找条件的过程。
  师:这两道题虽然条件不同,算式也不同,但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生:虽然条件增加了,但因为问题没有变,都需要用工作量除以工作效率这个数量关系来解决,所以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哪个量不知道,就先去求哪一个。
  【设计意图】从提供2个条件到提供4个条件,让学生经历从问题出发,根据数量关系选择需要的条件进行编题的过程,也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从一步、两步到三步题目变化的过程。在编题、分析表达的过程中,明晰基本的数量关系,知道复合应用题的结构。结合树状算图,学生能用综合一分析法分析应用题,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三环节:从问题出发,探究其他可能情况
  1.讨论最后一步是加法的情况。
  (1)教师继续激活学生的思维,探究这个问题可能存在的其他情况。
  师:刚才的问题,最后一步只能用除法吗?
  生:最后一步还有可能用加法,用部分天数+部分天数的数量关系。
  (2)教师出示4个条件,让学生选择任意条件编一道最后一步是加法的题目。
  活动要求:选一选,摆一摆,读一读,列式计算。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让学生把选择的条件贴在黑板上,学生展示如下。
  ①已经生产20天,②平均每天生产50只,③还剩400只,加工完这批袜子需要多少天?
  (3)交流反馈。师:为什么选择这些条件?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展现课件,如图4。)
  最后师生小结:还是从问题出发,根据数量关系寻找已经做的天数和还要做的天数。
  【设计意图】在交流如何选择条件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再次感受从问题出发,根据最后一步的数量关系来选择需要的条件,即用分析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结合树状算图,分析复合应用题的结构,有条理地解决问题。
  2.讨论其他可能情况。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最后一步除了除法和加法,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学生讨论并相互交流。
  师:这两道题目最后一步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教师呈现图5和图6.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的最后一步还可能是乘法或者是减法。)
  生:原来最后一步不仅仅只有除法。
  师:刚开始,大家看到这个问题只想到了1种或2种数量关系,通过探究发现,原来最后一步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可以。
  (教师呈现图7。)
  师生小结:一个问题可以由很多不同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解决问题时具体用哪一种方法,还需要结合条件来判断。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感知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后一步数量关系有多种可能,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全面思考的习惯,提升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小丁平均1分钟跳绳几个?”,并提供给学生以下三个选项。
  A,(100+20)÷2
  B,100×2-20
  C,(100-20)×2
  师:你觉得有可能是用哪个算式来解答?
  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还不能判断。
  教师继续补充条件“小亚平均每分钟跳绳100个,比小胖每分钟多跳20个,小丁每分钟跳的个数是小胖的2倍”,再由学生判断选择哪个算式。学生选C答案,并利用综合一分析法分析解题思路。
  教师又将条件改为“小胖2分钟跳绳100个,相同时间小丁比小胖多跳20个”后,学生又改选A答案,教师提问:为什么问题没有变化,却改变选项了?学生再次利用综合一分析法分析解题思路。
  师生小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从条件出发思考或从问题出发思考,甚至有时候需要将条件和问题结合起来思考。
  教师板书: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图8)。
  【设计意图】通过快速地判断和辨析,教师再次让学生感受在解决问题时,常常需要将问题和条件结合起来思考,灵活运用综合一分析法分析应用题。
  第五环节:全课回顾,谈印象深刻的环节或收获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对学习结果和过程的回顾,让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得失进行总结与反思。
  三、教学反思
  (一)聚焦学生的真问题,挖掘练习课的生长点
  经历了新授课,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了在练习课中有针对性地巩固提高,教师需要了解哪些问题是学生已经学会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还有疑惑的。正是基于课前对学生的分析和思考,笔者发现了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到了这节练习课的生长点,确定了这节练习课的教学目标,从而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找准学生的真问题,挖掘练习课的生长点,才能在练习课中“对症下药”。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寻找切人口引发思考
  在教学伊始,教师创设小强在做题时遇到麻烦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真实的想法和思维能力的差异性暴露出来,引领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想法,交织着不同思维的“线”。教师适度地引发学生辩论、质疑,进行智慧的碰撞,让学生实现了由经历到活动经验、思维能力的转化。
  (三)抓住主线整体设计,促进层层递进思考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笔者以“要求这个问题,最后一步有可能通过哪种运算得到?”这个问题为贯穿全课的主线,给全课设置了悬念,引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持续思考。在教学中,笔者设计层层递进的环节,从提供2个条件到提供4个条件,让学生经历从问题出发,根据数量关系选择需要的条件编题的过程,让学生感知从一步、两步到三步题目的变化过程。选择条件编题的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寻找关联条件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互表达的过程,就是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过程。看似没有像以往的练习课一样做很多的练习,却将很多练习融于主线的整体感知、编题解题、讨论辨析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度思考。
  (四)打破思维定式,激活学生的思维
  在课末回顾这节课的收获中,很多学生都谈到“一开始看到问题,就认为最后一步一定是除法。可是通过这节课的研究,发现其实最后一步用加法、减法、乘法、除法都可以。所以不能看到问题就盲目地判断,还要结合条件进行具体分析”。因此,教师可以变化题目的要求,从多元的角度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引导学生打开自己的解题思路。或让学生在思维惯性中犯错,再对题目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从而引导学生認真审题,养成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如果说新授课是在学生的大脑埋下一颗种子,那么练习课就是让这颗种子在学生大脑的土壤中进一步积淀养分,向下生根、向上蓬勃生长的过程。数学练习课要从纯粹解题走向聚焦思考感悟和经验积累,比“练”更重要的是“思”。当我们关注练习课容量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练习题量的多少,而是思维含量的多少,让学生练得有趣、练得有味、练得有劲、练得有效,彰显练习课的魅力和价值。
其他文献
【摘要】一年一度高考已经圆满结束,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有多种角度,基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化学学科本质特征的阐述,研究者以2020年全国新课标Ⅲ卷理综化学试题为例进行探析,了解高考化学试题命制与化学学科本质特征之间的联系,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考化学;试题探析;学科本质  【作者简介】黄剑锋,正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化学教学
期刊
【摘要】“鸡兔同笼”问题是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它不仅是小学应用题和初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个范例,也是渗透数学文化、感悟数学素养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一次机会。研究者将“尝试与猜测——鸡兔同笼”一节公开课的听课札记与教师分享,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生成数学素养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鸡兔同笼;数学文化;数学模型;关键能力  【作者简介】罗增儒,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课程与教学论(数学)博士研究生
期刊
【摘要】文章以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涌泉校本课程”的建设为蓝本,就校本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育人等内容、操作过程与实施成效进行了梳理和挖掘,以期为基础教育学校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提供有益探索和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课程育人  【作者简介】石鹏,南宁市第十四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广西特级教师,广西基础教育名校长,广西高中课程改革专家,主要
期刊
【摘要】阅读情境是个体进行阅读活动的场所和背景。阅读情境的生成,是阅读主体不断介入和接受并在深思默会中塑造自我的过程。文章以一节英语绘本展示课为例,从PISA测试视角,围绕绘本教学中阅读情境的创设展开论述,旨在通过设计阅读情境这一教学行为,对学生阅读策略进行指导,以及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多维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有效的阅读策略,提升英语阅读素养。  【关键词】阅读情境;阅读策略;阅读过程
期刊
【摘要】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离不开教师对学情的精准分析,但目前很多教师的学情分析出现“泛化”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结合实际案例,提出使用问卷调查法,通过五个步骤——文本解读、问卷设计、数据整理、数据编码与统计、需求分析与教学决策,辅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问卷调查法;学情分析;教学决策  【作者简介】李健莉,北京教育学院讲师,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
期刊
【摘要】三层级解读理论的每一个层级都对应着相应的思维发展,其不仅能将文本所承载的语文知识点清晰析出,还能将三层级解读思想有机地融入阅读教学设计,关注阅读的策略和方法,层层挖掘能力点和思维点,形成分层读解、精准施教、思维进阶的阅读教学新课堂。  【关键词】三层级解读;教学设计;精准施教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过多地将精力放在内容性的解读和传达上。思想内容的解读固然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
期刊
【摘要】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学生主体意识淡薄、检测评价不到位等。“教—学—评一体化”旨在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学习成效三者紧密关联起来,最终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研究者在考虑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学习任务与评价任务三组一致性、整体性的基础上,以译林版英语单元教学为例进行逆向教学设计,以期为教师提供落实课程标准的新
期刊
【摘要】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理顺历史发展线索、建构知识网络,但对于建构并准确表达历史解释则作用有限。从思维“导”图到思维“构”图的进化,突出思维过程的可视化,有利于展现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和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历史解释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有选择地、合理地使用思维“构”图,引领学生从浅层化学习走向发展性学习,实现历史课堂的生成性转变。  【关键词】思维
期刊
【摘要】面对新形势下高三数学复习的教学工作,教师要关注三个要素:练内功、修教法、精诊断。练内功就是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在理解数学和理解高考上下功夫,为备好课提供知识保障,做一名“乐学”的教师;修教法就是教师要上好课,在理解教学上下功夫,只有解决怎么教,才能使课堂大放异彩;精诊断就是教师要做到“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也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要素。  【关键词】有效教学;练内功;修教
期刊
【摘 要】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呼唤着学习方式的变革。统编教材的“双线”布局将习作教学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教师须紧扣教材特点,了解学生学情,明确习作目标,建构“观”“创”“评改”三个素养坐标,于习作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创新、修改等能力,为学生的言语打下亮丽的精神底色。  【关键词】语文素养;写作;统编教材  【作者简介】蒋慧杰,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慧心灵杰工作室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