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积极探究。
一、课堂提问“主动化”,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教育本身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问,在自学基础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多提问题。例如:在学习“比热容”时,书中是让水和沙子升温相同、比较所需时间来研究吸热多少。学生会提出:能否让水和沙子吸热相同、比较升温多少来研究呢?……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问题的焦点上来。课堂上要不断鼓励学生敢问、爱问,使学生的提问水平逐步提高,让学生不仅爱问,而且善问;问题由学生提出,也由学生解决,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堂学习“合作化”,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以竞争性学习为主,这种竞争结果是一个人的成功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失败;而合作学习是因集体的成就而获得奖赏。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把大量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好体现,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同时,合作学习还将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竞争,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物理分组探究实验中,我要求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所探究的问题;在评价中,只对小组进行评价,不对个人单独评价,小组中任何一个人不足都将影响对全组成员的评价。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既改变了过去学生独立学习的弊端,又增加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它充分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新课改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因此,教师要在“回归生活”方面多做尝试,让学生学到知识过程中又学会生活。例如:课堂上可利用学生经历的生活现象来做实验,两手掌摩擦感觉发热来探究“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样的实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新课改下的新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辐射到其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又让学生学会生活,丰富课堂实验,提高学习效率。
四、课堂作业“探究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前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布置的是“题海、统一、独立、封闭”的作业;而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应“求精、自主、合作、开放”。要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式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的生长点,让探究性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例如:在探究“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我在课堂上布置这样的作业:如果现在你只用电流表或电压表的一只,能否增加一个其它器材,继续应用原器材来测量某用电器的电阻呢?这样的探究作业,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过程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学生评价是功利性评价,只注重考试等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手段单一,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日常的、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发展潜能,提倡使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评价方法,让评价落实到每节课上,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都通过各种形式记入学生的成长袋中。例如: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时,我不是简单地评述学生回答得“好不好”、“对不对”,而是多方面地评价。正如有的教育者所说:“许多好学生是教师评价的结果。”“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更多地激励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不是一味地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压抑学生、打击学生。要将教学评价落实到各个环节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之,要顺利实现新课程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就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开放性,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转变教学观念,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落实到课堂上,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课堂提问“主动化”,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教育本身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上升过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发问,在自学基础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多提问题。例如:在学习“比热容”时,书中是让水和沙子升温相同、比较所需时间来研究吸热多少。学生会提出:能否让水和沙子吸热相同、比较升温多少来研究呢?……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问题的焦点上来。课堂上要不断鼓励学生敢问、爱问,使学生的提问水平逐步提高,让学生不仅爱问,而且善问;问题由学生提出,也由学生解决,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二、课堂学习“合作化”,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于以竞争性学习为主,这种竞争结果是一个人的成功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失败;而合作学习是因集体的成就而获得奖赏。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把大量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好体现,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同时,合作学习还将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竞争,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例如:在物理分组探究实验中,我要求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所探究的问题;在评价中,只对小组进行评价,不对个人单独评价,小组中任何一个人不足都将影响对全组成员的评价。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既改变了过去学生独立学习的弊端,又增加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它充分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新课改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因此,教师要在“回归生活”方面多做尝试,让学生学到知识过程中又学会生活。例如:课堂上可利用学生经历的生活现象来做实验,两手掌摩擦感觉发热来探究“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这样的实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新课改下的新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因而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辐射到其生活的各个方面,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受到启迪,又让学生学会生活,丰富课堂实验,提高学习效率。
四、课堂作业“探究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前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布置的是“题海、统一、独立、封闭”的作业;而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应“求精、自主、合作、开放”。要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式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的生长点,让探究性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例如:在探究“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我在课堂上布置这样的作业:如果现在你只用电流表或电压表的一只,能否增加一个其它器材,继续应用原器材来测量某用电器的电阻呢?这样的探究作业,既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过程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课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学生评价是功利性评价,只注重考试等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手段单一,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日常的、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发展潜能,提倡使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评价方法,让评价落实到每节课上,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都通过各种形式记入学生的成长袋中。例如:在评价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时,我不是简单地评述学生回答得“好不好”、“对不对”,而是多方面地评价。正如有的教育者所说:“许多好学生是教师评价的结果。”“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更多地激励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不是一味地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压抑学生、打击学生。要将教学评价落实到各个环节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之,要顺利实现新课程下的物理课堂教学,就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开放性,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转变教学观念,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落实到课堂上,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