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今,教师也尝试着变换以往的教学模式。“师授生受”变成了“自主探索”、“纹丝不动”变成了“交流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回顾一下我们的教学,并不是每一堂课都令人满意。在自主的背后,我们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的课堂。
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肤浅的看法:
一、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备课的基础,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可以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是否落实。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使用教具和学具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和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三、教学中适当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情境,渗透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养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将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含盐20%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30%的盐水,怎么办?“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加浓度更大的盐水。由此提出三个不同的问题:1.需加多少盐?2.需蒸发多少水?3.需加浓度多大的盐水,要加多少?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当加盐时,盐水中的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盐水中盐的重量不变;但当加盐水时,盐和水的重量都在变化。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严谨性。
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数学,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饱含热情地去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给学生补充了如下几道题:1.把两个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那么,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2.爸爸要做一个无盖的鱼缸,长是65厘米,宽是40厘米,高是35厘米,一共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玻璃?这样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得出来的结果,不仅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反思教学实践,重视有效评价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更新教学观念,也需要师生融洽的合作。当然,教师仍然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先,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差异性,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其次,要重视评价的作用。这里的评价,既有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有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师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不足并纠正错误;通过相互评价,发现并肯定对方的优势,形成评价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率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只要我们踏实的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架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正确使用教具和学具,坚持设计有效的情境,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反思教学实践,重视有效评价,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教学的质量就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那么,在课堂上,怎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笔者肤浅的看法:
一、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备课的基础,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可以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是否落实。
二、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使用教具和学具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因师生互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向灌输的局面。通过学具的操作,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让学生大胆发问、质疑,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教具和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三、教学中适当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情境,渗透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养成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将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含盐20%的盐水40千克改制成含盐30%的盐水,怎么办?“怎么办”这样一个灵活性较强的问题,打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高浓度的途径有:使盐水中的盐变多──加盐;使盐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加浓度更大的盐水。由此提出三个不同的问题:1.需加多少盐?2.需蒸发多少水?3.需加浓度多大的盐水,要加多少?从而使问题的思路明朗化。当加盐时,盐水中的水的重量不变;当蒸发水时,盐水中盐的重量不变;但当加盐水时,盐和水的重量都在变化。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严谨性。
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数学,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饱含热情地去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给学生补充了如下几道题:1.把两个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那么,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2.爸爸要做一个无盖的鱼缸,长是65厘米,宽是40厘米,高是35厘米,一共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玻璃?这样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得出来的结果,不仅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反思教学实践,重视有效评价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更新教学观念,也需要师生融洽的合作。当然,教师仍然是“平等中的首席”。首先,教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差异性,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其次,要重视评价的作用。这里的评价,既有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有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师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不足并纠正错误;通过相互评价,发现并肯定对方的优势,形成评价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率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只要我们踏实的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架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正确使用教具和学具,坚持设计有效的情境,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反思教学实践,重视有效评价,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教学的质量就一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