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对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将引发一场教育的革命。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进行整合,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角色,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认知工具。通过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既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到与课文有关的视频、图像、文本资料等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之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对语言充分感知,从而顺利地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过渡。
一、多样化的教学信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使教育摆脱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课本为中心的束缚成为可能,突破教与学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教与学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不但可以向学习者提供综合的感官刺激,而且使学习者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窥视事物的全貌,认识事物的本质。
如教学《长城》一课时,学生仅读课文恐怕对长城了解不够,建构不起对长城的深刻认识。在教学这篇课文前,笔者把学生带到微机室,出示了几个搜索题目:长城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建造的目的是什么?建造长城共投入多大的人力和物力?建造长城所需的建筑材料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游览长城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是哪儿?然后就引导学生打开因特网上网查阅。因为学生有上网搜索资料的基础,很快他们就将一系列问题查阅到了,基础好的同学还将这些问题做成了一个网页。学生有了这个上网搜索的经历,再学起这篇课文来就得心应手了,而且上课的注意力相当集中。
通过信息手段让学生在学习《长城》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祖国历史的了解,也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古都——北京的变迁,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改革空间
信息技术课可以为学生带来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这些信息能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和保持知识,而且能够创设逼真的语文学习情境。故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如教学《草原》一文,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草原的广阔无垠,但是那种真实的情景学生不容易体会到,因为,草原毕竟离他们太远了,他们没有那种亲临其境的感受。教学时,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大草原的一碧千里,把蒙古人民的赛马、摔跤等生活习俗一一展示出来。学生通过画面,看到了大草原辽阔无边的蓝天,知道了什么才叫真正的绿色渲染,了解了蒙古小伙儿赛马时的彪悍,蒙古姑娘服饰的鲜艳亮丽。看着画面,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之中。他们领略了一番大草原的风情之后,再带领其认真地去感受课文中的文字,情感的交流自然就真实多了。
三、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信息技术使教育突破不同领域的界限,让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充分发挥40分钟的课堂作用。课外则主要通过课堂作业形式进行反馈,往往教学内容较多,不容易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学效果。而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传递的是随时随地的受教育的概念,同时学生地课后作业与复习过程所遇到的疑问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反馈到网上。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这些材料,解决了学生在阅读与作文中的困惑。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
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学生对当时的白色恐怖、严重的局势等问题存在疑惑,不好理解。因此,教師将有关李大钊生平的记录片、文字、图片资料制作成网络课件供学生调用,就非常有利于学生认知,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查看网络资料,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提高了阅读、作文水平。
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环境带给学生可享用的信息容量之大,内容之丰富,远非传统课堂教学教材所能比拟的。学生们依据自己的爱好,在因特网上可以积累各类文学家、科学家、伟人、模范人物等的资料库,可以汇集中国的名山大川于一方小小的网页,可以走进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圣贤大哲们进行直接对话,可以随意搜索一篇精美的诗词文赋进行低吟长诵,也可以把与所学课文相关的一些资料进行搜索整理,制作成一个个小巧玲珑的资料卡片……丰富的学习资源,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实践与探索,笔者深深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学与小学语文课的整合的优势,以及美好的前景。在这条道路上,笔者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探索下去,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的能力,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为教育的改革做出应尽的贡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找到与课文有关的视频、图像、文本资料等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整合到课程内容之中,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对语言充分感知,从而顺利地使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过渡。
一、多样化的教学信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信息技术使教育摆脱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课本为中心的束缚成为可能,突破教与学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教与学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不但可以向学习者提供综合的感官刺激,而且使学习者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窥视事物的全貌,认识事物的本质。
如教学《长城》一课时,学生仅读课文恐怕对长城了解不够,建构不起对长城的深刻认识。在教学这篇课文前,笔者把学生带到微机室,出示了几个搜索题目:长城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建造的目的是什么?建造长城共投入多大的人力和物力?建造长城所需的建筑材料是怎样解决的?现在游览长城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是哪儿?然后就引导学生打开因特网上网查阅。因为学生有上网搜索资料的基础,很快他们就将一系列问题查阅到了,基础好的同学还将这些问题做成了一个网页。学生有了这个上网搜索的经历,再学起这篇课文来就得心应手了,而且上课的注意力相当集中。
通过信息手段让学生在学习《长城》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祖国历史的了解,也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古都——北京的变迁,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改革空间
信息技术课可以为学生带来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这些信息能给学生以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和保持知识,而且能够创设逼真的语文学习情境。故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是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如教学《草原》一文,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草原的广阔无垠,但是那种真实的情景学生不容易体会到,因为,草原毕竟离他们太远了,他们没有那种亲临其境的感受。教学时,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把大草原的一碧千里,把蒙古人民的赛马、摔跤等生活习俗一一展示出来。学生通过画面,看到了大草原辽阔无边的蓝天,知道了什么才叫真正的绿色渲染,了解了蒙古小伙儿赛马时的彪悍,蒙古姑娘服饰的鲜艳亮丽。看着画面,学生们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之中。他们领略了一番大草原的风情之后,再带领其认真地去感受课文中的文字,情感的交流自然就真实多了。
三、营造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信息技术使教育突破不同领域的界限,让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它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充分发挥40分钟的课堂作用。课外则主要通过课堂作业形式进行反馈,往往教学内容较多,不容易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学效果。而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教学模式,传递的是随时随地的受教育的概念,同时学生地课后作业与复习过程所遇到的疑问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反馈到网上。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所以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这些材料,解决了学生在阅读与作文中的困惑。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过程,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
如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学生对当时的白色恐怖、严重的局势等问题存在疑惑,不好理解。因此,教師将有关李大钊生平的记录片、文字、图片资料制作成网络课件供学生调用,就非常有利于学生认知,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生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通过查看网络资料,相互交流,相互促进,提高了阅读、作文水平。
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网络环境带给学生可享用的信息容量之大,内容之丰富,远非传统课堂教学教材所能比拟的。学生们依据自己的爱好,在因特网上可以积累各类文学家、科学家、伟人、模范人物等的资料库,可以汇集中国的名山大川于一方小小的网页,可以走进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与圣贤大哲们进行直接对话,可以随意搜索一篇精美的诗词文赋进行低吟长诵,也可以把与所学课文相关的一些资料进行搜索整理,制作成一个个小巧玲珑的资料卡片……丰富的学习资源,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实践与探索,笔者深深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学与小学语文课的整合的优势,以及美好的前景。在这条道路上,笔者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探索下去,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的能力,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为教育的改革做出应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