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相国寺坐落于七朝古都开封,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它是我国汉传佛教寺庙十大名寺之一。自佛教传入中国,大相国寺梵乐就开始萌芽、发展并逐渐形成固有的程式。其音乐构成包括器乐构成与声乐构成,在大相国寺法事仪式中主要应用于修行法事、庆典纪念法事、祈福祛灾给法事以及普济法事。大相国寺梵乐从始至终是以“以歌咏法,创唱导制”作为其文化的主旨,在其传承保护中还需对大相国寺梵乐的音乐、乐谱、传承人以及传承方式等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评价与传承,以期精准再现大相国寺梵乐原貌。
【关键词】:大相国寺;梵乐;仪式
开封大相国寺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我国汉传佛教寺庙十大名寺之一。在北宋时期,大相国寺因坐落在汴梁(开封),被封为皇家寺院,与宫廷保持着密切联系。该寺庙藏龙卧虎,高僧辈出,香火鼎盛,佛事与各类文化活动频繁。大相国寺梵乐代代相传,至今保留着大批珍贵的手抄乐谱与文献记载。今天大相国寺梵乐依然上演,每逢初一、十五、春节、元宵节以及佛节法事等重要节日,梵乐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一、大相国寺梵乐历史渊源及流传
历史上大相国寺一直就非常重视佛教音乐,注重培养专职乐僧。北宋时期,作为皇家寺院的大相国寺佛乐达到了鼎盛。每逢大型庆典,均邀请八方僧人协同演奏,场面宏大壮观,盛景登峰造极。历史上大相国寺佛教音乐的衰退则应是以金兵攻陷东京,宋室南迁为肇端。后来南宋又在杭州建立大相国寺,不少的开封大相国寺乐僧也随之迁移过去。虽然宋室南渡,开封大相国寺的佛乐队编制比不上北宋时期的浩大规模,但此时也还算颇具气势。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元代诗人陈孕的诗篇《大相国寺天下雄》里得到印证:“三千歌吹灯火上,五进缓缦烟云中。”崇補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义军与明守城官兵互决黄河,致使开封遭灭顶之灾,大相国寺也遭毁灭性破坏,寺僧四处逃亡,大相国寺佛乐由此一蹶不振。清初顺治皇帝诏命重修大相国寺后,有乐僧不断回寺院,但却无力组建成一定规模的乐队了,只是做一些有偿的演奏和佛事演奏之类的活动。直至清末民国初期,寺院沿袭宋明文化娱乐的传统,凭借寺院位于闹市中心的便利条件,再一次成为市民娱乐中心,寺院佛乐才借助民间娱乐的兴盛有了点起色。当时寺院百戏杂陈,鼓书、相声、坠子、皮影、说书、戏法等民间娱乐异彩纷呈、相映生辉,与当时的北京天桥、济南的大观园一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曲艺的三大发祥地。但遗憾的是驰誉天下的大相国寺佛乐却黯然失色,失去了昔日的风釆。时移世易,后来由于历史、政治等诸多原因,大相国寺繁华不再,梵乐也销声匿迹了。直到1992年,大相国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并对外开放,才有了 “佛、法、僧”三宝,恢复了佛教活动。2002年,大相国寺方丈心广大和尚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愿要使失传的相国寺梵乐重现人间。他着手恢复了大相国寺佛乐团,先后培养了专职乐僧22名,在释龙江法师等乐僧的努力下,恢复和编排了《白马耿经》、《相国钟霜》、《普庵咒》、《菩提树》等40余首乐曲,还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发掘、整理和途释了106首梵乐。大相国寺梵乐没有停留在“自娱自乐”的水平上,他们主动走出去,以扩大大相国寺乃至开封和河南在海内外的影响力。2004年12月4日,为了配合澳门回归五周年庆典活动,大相国寺梵乐表演团一行53人赴澳门进行为期三天的演出访问。2005年5月30日,大相国寺佛乐团到郑州大学为广大师生进行佛乐和武术表演。2005年9月28日,大相国寺应中央音乐学院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邀请,参加则悟法师荣膺方丈升座典暨闽南佛学院八十年院庆及“第三屆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目前大相国寺佛乐团已经能适应各种场合及各种规模的演出。它正向更精深的方向发展,重振唐宋神韵,成为佛乐团前进的目标。
二、梵乐在大相国寺法事仪式中的构成与应用
大相国寺的佛教音乐大致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个部分。
1.大相国寺梵乐的音乐构成
(1)声乐构成
声乐部分主要是梵呗。“梵呗”这个词语来自印度,也被称作“呗赞”。梵是“梵那摩”的略称,汉语的意思是“清净”。梵呗是由印度传入中国。早期佛教的传入,虽然佛经的唱诵仪制已被汉地僧侶接受。大相国寺的梵观具有庄严、典雅的风格。它的梵呗依据唱词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四类:一,赞。赞就是对诸佛和菩萨等的赞颂。如对佛经的赞颂,如《法华经赞》;有对佛事的赞颂,如《念佛赞》;有对咒语的赞颂,如《大悲咒赞》等等。二,偈。偈是一种类似于诗的韵文体,它的唱词内容主要是宣扬教礼,教化大众。三,咒。咒就是咒语的意思,又叫作真言。咒语就是佛或菩萨所说的密语,它被认为含有诸佛和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咒语大部分为梵文。咒语在佛教仪式或法事中运用广泛,它们用咏诵的形式来表达,近语言性,并且速度较快,中间常伴有法器的敲击作为伴奏,如《楞严咒》,也有唱诵性质的咒语,如《音乐咒》。四,文。文的唱词一般是通俗化或口语化的经文。它是一种类似散文的佛经文学形式,一般用于“上师戒谕”、“召请鬼魂”或是叙述一段带有简单情节的故事。
(2)器乐构成
大相国寺佛乐团乐队编制规模浩大,通常使用乐器情况有以下几种,吹奏乐器包括横笛、管子、笛、筹、箫、法螺等;拨弹乐器包括琵琶、三弦、古筝、等;打击乐器包括编钟、编磬、云谬、定音鼓、大磬、引磬、木鱼等。
2.梵乐在大相国寺法事仪式中的应用
佛教仪式活动称为法事,也称佛事,即佛教教徒为佛教庆典、说法、诵经、供佛、祈祷、施僧、拜忏、祈福、荐亡等举行的宗教仪式活动。大相国寺是传统的佛教寺院,其法事活动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修行法事、纪念庆典法事等五类。
(1)修行法事
修行法事主要指早暮课诵(早晚功课),是僧人们们每日必行的法事儀式,它也是佛教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
(2)庆典纪念法事
庆典纪念法事是为了诸佛、菩萨圣诞、出家、成道、涅槃日所举行的法事。在仪式举行当中有偈赞的唱诵,有法器的伴奏,整个佛事是在音声覆盖下举行的。
(3)祈福祛灾给法事
祈福祛灾法事主要包括斋天、念普佛等,这一法事一般在大雄宝殿举行的长达两个小时的斋天仪式。
(4)普济法事
普济法事主要包括放焰口、盂兰盆会、放河灯、开设水陆道场。放焰口是对饿鬼施食;水陆道场又称水陆法会,时间较长,参加的僧人人数从几十人至数百人不等,多在水中用船连接起来开设道场,法会期间诵经置斋,献贡献乐、礼佛拜忏,追荐亡灵;放河灯与水陆道场的性质相同,仪式相似,但规模较小,却增加了晚上在江河湖海的水面放灯之趣。
结论:
总而言之,大相国寺佛乐无疑是一件十分珍贵的经典,是中国佛教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以及对其他音乐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性,使得大相国寺佛乐成为了中原音乐体系的中心,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宗葵:《大相国寺音乐师传乐谱孤本》[M].宗教文化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
[2]袁静芳:《第一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3]李良学、赵道山、王剑生:《大相国寺》[M].中国县镇年鉴社出版2002年版
[4]都本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保护不能发展———田青研究员访谈录》[J].《晋中学院学报》2012(02)
【关键词】:大相国寺;梵乐;仪式
开封大相国寺距今已经有1400多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我国汉传佛教寺庙十大名寺之一。在北宋时期,大相国寺因坐落在汴梁(开封),被封为皇家寺院,与宫廷保持着密切联系。该寺庙藏龙卧虎,高僧辈出,香火鼎盛,佛事与各类文化活动频繁。大相国寺梵乐代代相传,至今保留着大批珍贵的手抄乐谱与文献记载。今天大相国寺梵乐依然上演,每逢初一、十五、春节、元宵节以及佛节法事等重要节日,梵乐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一、大相国寺梵乐历史渊源及流传
历史上大相国寺一直就非常重视佛教音乐,注重培养专职乐僧。北宋时期,作为皇家寺院的大相国寺佛乐达到了鼎盛。每逢大型庆典,均邀请八方僧人协同演奏,场面宏大壮观,盛景登峰造极。历史上大相国寺佛教音乐的衰退则应是以金兵攻陷东京,宋室南迁为肇端。后来南宋又在杭州建立大相国寺,不少的开封大相国寺乐僧也随之迁移过去。虽然宋室南渡,开封大相国寺的佛乐队编制比不上北宋时期的浩大规模,但此时也还算颇具气势。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元代诗人陈孕的诗篇《大相国寺天下雄》里得到印证:“三千歌吹灯火上,五进缓缦烟云中。”崇補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义军与明守城官兵互决黄河,致使开封遭灭顶之灾,大相国寺也遭毁灭性破坏,寺僧四处逃亡,大相国寺佛乐由此一蹶不振。清初顺治皇帝诏命重修大相国寺后,有乐僧不断回寺院,但却无力组建成一定规模的乐队了,只是做一些有偿的演奏和佛事演奏之类的活动。直至清末民国初期,寺院沿袭宋明文化娱乐的传统,凭借寺院位于闹市中心的便利条件,再一次成为市民娱乐中心,寺院佛乐才借助民间娱乐的兴盛有了点起色。当时寺院百戏杂陈,鼓书、相声、坠子、皮影、说书、戏法等民间娱乐异彩纷呈、相映生辉,与当时的北京天桥、济南的大观园一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曲艺的三大发祥地。但遗憾的是驰誉天下的大相国寺佛乐却黯然失色,失去了昔日的风釆。时移世易,后来由于历史、政治等诸多原因,大相国寺繁华不再,梵乐也销声匿迹了。直到1992年,大相国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并对外开放,才有了 “佛、法、僧”三宝,恢复了佛教活动。2002年,大相国寺方丈心广大和尚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愿要使失传的相国寺梵乐重现人间。他着手恢复了大相国寺佛乐团,先后培养了专职乐僧22名,在释龙江法师等乐僧的努力下,恢复和编排了《白马耿经》、《相国钟霜》、《普庵咒》、《菩提树》等40余首乐曲,还在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发掘、整理和途释了106首梵乐。大相国寺梵乐没有停留在“自娱自乐”的水平上,他们主动走出去,以扩大大相国寺乃至开封和河南在海内外的影响力。2004年12月4日,为了配合澳门回归五周年庆典活动,大相国寺梵乐表演团一行53人赴澳门进行为期三天的演出访问。2005年5月30日,大相国寺佛乐团到郑州大学为广大师生进行佛乐和武术表演。2005年9月28日,大相国寺应中央音乐学院和福建厦门南普陀寺邀请,参加则悟法师荣膺方丈升座典暨闽南佛学院八十年院庆及“第三屆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目前大相国寺佛乐团已经能适应各种场合及各种规模的演出。它正向更精深的方向发展,重振唐宋神韵,成为佛乐团前进的目标。
二、梵乐在大相国寺法事仪式中的构成与应用
大相国寺的佛教音乐大致可以分为声乐和器乐两个部分。
1.大相国寺梵乐的音乐构成
(1)声乐构成
声乐部分主要是梵呗。“梵呗”这个词语来自印度,也被称作“呗赞”。梵是“梵那摩”的略称,汉语的意思是“清净”。梵呗是由印度传入中国。早期佛教的传入,虽然佛经的唱诵仪制已被汉地僧侶接受。大相国寺的梵观具有庄严、典雅的风格。它的梵呗依据唱词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四类:一,赞。赞就是对诸佛和菩萨等的赞颂。如对佛经的赞颂,如《法华经赞》;有对佛事的赞颂,如《念佛赞》;有对咒语的赞颂,如《大悲咒赞》等等。二,偈。偈是一种类似于诗的韵文体,它的唱词内容主要是宣扬教礼,教化大众。三,咒。咒就是咒语的意思,又叫作真言。咒语就是佛或菩萨所说的密语,它被认为含有诸佛和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咒语大部分为梵文。咒语在佛教仪式或法事中运用广泛,它们用咏诵的形式来表达,近语言性,并且速度较快,中间常伴有法器的敲击作为伴奏,如《楞严咒》,也有唱诵性质的咒语,如《音乐咒》。四,文。文的唱词一般是通俗化或口语化的经文。它是一种类似散文的佛经文学形式,一般用于“上师戒谕”、“召请鬼魂”或是叙述一段带有简单情节的故事。
(2)器乐构成
大相国寺佛乐团乐队编制规模浩大,通常使用乐器情况有以下几种,吹奏乐器包括横笛、管子、笛、筹、箫、法螺等;拨弹乐器包括琵琶、三弦、古筝、等;打击乐器包括编钟、编磬、云谬、定音鼓、大磬、引磬、木鱼等。
2.梵乐在大相国寺法事仪式中的应用
佛教仪式活动称为法事,也称佛事,即佛教教徒为佛教庆典、说法、诵经、供佛、祈祷、施僧、拜忏、祈福、荐亡等举行的宗教仪式活动。大相国寺是传统的佛教寺院,其法事活动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修行法事、纪念庆典法事等五类。
(1)修行法事
修行法事主要指早暮课诵(早晚功课),是僧人们们每日必行的法事儀式,它也是佛教最基本、最普遍的法事。
(2)庆典纪念法事
庆典纪念法事是为了诸佛、菩萨圣诞、出家、成道、涅槃日所举行的法事。在仪式举行当中有偈赞的唱诵,有法器的伴奏,整个佛事是在音声覆盖下举行的。
(3)祈福祛灾给法事
祈福祛灾法事主要包括斋天、念普佛等,这一法事一般在大雄宝殿举行的长达两个小时的斋天仪式。
(4)普济法事
普济法事主要包括放焰口、盂兰盆会、放河灯、开设水陆道场。放焰口是对饿鬼施食;水陆道场又称水陆法会,时间较长,参加的僧人人数从几十人至数百人不等,多在水中用船连接起来开设道场,法会期间诵经置斋,献贡献乐、礼佛拜忏,追荐亡灵;放河灯与水陆道场的性质相同,仪式相似,但规模较小,却增加了晚上在江河湖海的水面放灯之趣。
结论:
总而言之,大相国寺佛乐无疑是一件十分珍贵的经典,是中国佛教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以及对其他音乐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性,使得大相国寺佛乐成为了中原音乐体系的中心,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宗葵:《大相国寺音乐师传乐谱孤本》[M].宗教文化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
[2]袁静芳:《第一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3]李良学、赵道山、王剑生:《大相国寺》[M].中国县镇年鉴社出版2002年版
[4]都本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能保护不能发展———田青研究员访谈录》[J].《晋中学院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