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呼唤新的语文教学

来源 :教育探索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q198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需要新的语文教学方式方法,教师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新的理念、新的角色、新的教法与学生的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程;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 语文素养
  Talk about the new curriculum calls for a new language teaching
  Fu Rong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quires a new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 should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with new ideas, new roles, new teaching methods and student intellectual collision dazzling spark, to teach the basic language literacy .
  Key words: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to time-based; language literacy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日常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的语文理念构建了新的主体化目标体系,提出了教材建设、听说读写、教学评估的新思路,表现出了强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尤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提出了发展健康个性的要求。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捧出璀璨绚丽的人生,教学不只是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而是要培养出一个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有创造精神的人。
  笔者参与下乡调研,听了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发现一些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还在采用传统“程式化”教学,死抓名词解释,注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分析,写作时参考优秀作文等不合时宜的教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性地接受,没有把“以读为本”的理念深入到教学中;很多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新教材的理念难以落实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很多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老师的讲授虽辛苦,却未能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能做到教与学的统一,未能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甚至文章的整体美,被教师讲解得支离破碎;教师备课只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教学情景的设置,教师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重视不够,问题习惯性由教师直接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只做简单的一问一答,对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未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探究,教师甚至习惯性地自问自答;在学生未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便急于让学生分析课文;对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学生没有反复咏读品位。
  根据上述情况,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我觉得应该:
  一、转变教师角色,适应新课标指引下的语文教学。
  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师,新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形象出现,而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有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感情世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层度、知识积累等方面把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动,以心灵赢得心灵。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是个学习者。过去,教师一直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来,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况且,这桶水时间长了,也会变成一桶污水,所以,教师要有长流水。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知识的输出者转化成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研讨的探究者。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二、转变教学观,搭建教学平台,让学生有展翅的舞台。
  转变教学观,首先是教学思想上的转变,我们必须把握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行动上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师要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人人得到尊重,都有表达和展示的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点,在新课程设计中一定要做好教学认识方法的转变,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树立问题意识,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提问,每节课教师应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探究,需“穷追不舍”,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粗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要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再读自悟,或教师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三、转变课程观,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载体,是学生学习的材料,这只是“一杯水”和“江河湖海”的密切关系,我们要充分挖掘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一是校内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等;二是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网络资源的利用等。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程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转变学生观,还给学生“以读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中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提倡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估计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语文教师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落实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语文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内心的音乐,才能使语文教学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如:教学《过伶仃洋》时,让学生学习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教学《岳阳楼记》时,让学生领悟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教学唐诗宋词时,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辉煌灿烂──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都必须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他们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以终身受益,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每一节课应该考虑:哪些时间用来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反复地读,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情感。“书读百遍,见义自见”,声情并茂,入情入境的朗读,能让他们在读中与文本产生对话,让他们深深地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老师只能适度适量地点拨,大量的时间应该留给学生自读自悟。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赤壁之战》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做的:
  (生读第二自然段后)师:这一自然段总共三句话,读懂了吗?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没有。
  师(追问):真的没有?
  生(很肯定):没有。
  师:是啊,这一自然段一个生字都没有,三句话也都挺短,好像太平常不过了。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一起看看第一句话(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船不可)。请大家把个“非”字圈出来,再读读这句话。
  (指名两位学生读,生把“非”字重读。)
  师:我能不能加上表情读一读?
  (指名两位学生读,生边读边把眉头皱了皱。)
  师:能不能再加上个动作读一读。
  (生练读,边读边做了个很用力的手势。)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明白了些什么呢?
  生1:曹操的兵士要过江,是一定要坐船的。
  生2:曹操的兵士必须坐船才能过江,否则他们就没法取胜。
  生3:船与这次作战能否取胜,关系实在太密切了。
  师:平平常常一个“非”字,这样多读几遍,感受可就深多了。那么第二句、第三句话呢?……
  这位老师针对学生读文只重大概意识,缺乏深入咀嚼的特点,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一些看似平实则颇需玩味的词句,让学生经历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解疑的多次阅读过程,学生的感受就越来越深刻,思考也越来越见深度。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重点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知,学会思考,“教是为了不教”,作为一位新型的语文老师,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集思广益,认真研读文本,用新的角色、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以读为本,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外教学研究.2005.11
  [2] 怀柔教育.2008.6
  [3] 李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运用.中国出版集团,2009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5-20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提出三维目标教学法:一、知识与技能,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技能的培养,既要强调教学教程又要讲究方法,既要注重情感、态度又要强调价值观念。要求我们要全面地教育和发展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我在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中,在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有几点看法。  一、和谐课
期刊
摘 要: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学习和近几年新课改实践的体会,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有效控制课堂教学节奏、利用科学的评价手段以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四个方面进行探究,重点在于英语课堂节奏的调控,通过反复探索,初步取得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主体作用;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但高考存在,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观念根深蒂固。为了最大限度提高升学率,学校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中考成绩和各种关系分好班(好生班)和差班(差生班)。对此,我觉得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分层次教育; 好班; 差班  高考存在,应试教育就不可能脱胎换骨,各学校狠抓升学率的高招层出不穷,但英雄所见略同,大多学校领导已达成共识:分层次教育是一
期刊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他对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重要思想,紧
期刊
摘 要:在学习实践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背新课改的地方。本文从合作、评价、多媒体运用以及课程内容整合四方面着手,阐述了其出现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问题; 合作; 评价; 多媒体;课程内容整合  《英语课程标准》给英语教学带来了一个质的飞跃,使英语课堂充满了活力,也给英语教学带来勃勃生机。然而,当我们观看和模仿一幕幕热闹非凡的公开课后冷静下来,却发现我们的课堂,有的地方有违背课改的初衷,或
期刊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师生关系与学校教育相伴终身,是发挥教育者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教育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组关系,它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特色。从某种角度而言,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效率的根本途径。那么,新型师生关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在长期
期刊
摘 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实践的指导应着眼于思维方式方法的指导。捕捉文本中所提供的想象的契机,抓住学生对文本的直觉感悟,整合对文本理性与感性认知。提升学生以形象思维方式解读文本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想,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关键词:阅读实践; 着眼于思维指导; 训练形象思维; 准确解
期刊
摘 要:结合《广域网接入及监管》课程改革,论文阐述了如何根据网络项目工作过程进行一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设计。论文还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工作过程向教学过程的转化及工作任务向教学组织的转化,及如何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和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课例;教学设计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08年启动了“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
期刊
现代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现代人应具有的重要素质。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性的最高层次。可以说,发挥学生主体性概念的提出,是现代教学论研究的一大历史进步。  一、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执行大纲的灵活性,学生应当有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权,一切教育活动均围绕着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来进行设计,从而提高
期刊
摘 要:本文就当今中学生如何解决“写作难、难写作”的问题,自己就目常教学的几点经验,尝试教会学生“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做”的问题,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借助教材,扩展写作空间;依据范文写法,加大专题训练;汇集“集锦作文”激发学生兴趣;重视讲评环节,发现写作规律;注重素质积累,提供源头活水。  关键词:提高; 作文; 方法; 素材; 积累  新时期的中学生很少经受成长的坎坷和艰辛生活的煎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