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中,恰当地构建和利用教学平台,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恰当构建;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是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设立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台阶。数学教学中,恰当地构建和利用数学平台,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本人结合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就如何恰当构建数学教学的三级平台,发表一下自己的初浅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准确把握大纲要求。构建知识平台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是学生的主体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都是全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难度,有时需要教师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巧搭平台,让学生有机会、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发现,获得成功。
例如:对平方差公式(a+b)(a-b)=a2-b2。大纲的要求是能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其侧重点在计算上,但实际教学中,智力偏低的学生很难达到要求。此时,我们应为学生搭建一平台,先侧重对平方差公式模型的构建,淡化对计算结果的追求。在学生认识平方差公式模型的基础上,先按要求练习下面一组习题。
(1)(3m+2n)(3m-2n) (2)(b2+2a3)(2a3-b2)
(3)(-4n-1)(4a-1)(4)102×98
在(1)中判断公式中的“a”是3m,“b”是2n,则(1)式可变为(3m)2-(2n)2,重在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构成。将(2)先调整为(1)的形式,(2a3+b2)(2a3-b2),进而判断,“a”是2a3,“b”是b2,在调整中弄明平方差公式的实质。抓住实质,改造(3)式为-(4a+1)(4a-1),再让学生判断“a”、“b”。在(4)中引导学生挖掘题目中隐舍的模型,创造性运用平方差公式。上述练习,重在对平方差公式模型的建立,淡化了对计算结果的追求,把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科学地融合,化解教学难点,使学生真正在学习中获得快感和成功。
2 充分利用实验操作。构建实践平台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找隐含在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发现,在发现思考中增强学习兴趣,激发了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热情,开辟最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设计这样一个学案,本节课一开始,我请全班同学拿出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并动手将等腰三角形纸片两腰叠在一起。要求每个同学在操作中细心观察、猜想、测量模型中线段、角等关系,并将发现的结论写下来。经过全体同学的动手、动口、动脑筋积极思维,不难发现“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进一步启发学生如何证明两角相等?(寻找全等三角形)图中没有全等三角形,又如创设(作辅助线)思维的起点在何处?(从折线中的折痕得到启示)于是可作三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这里实践是学生思维的平台,拆痕的出现,为探索证明方法提供了依据,使辅助线的作法水到渠成,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了然于胸。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平台,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上,主动获取知识。
3 巧妙设计开放习题,构建创新平台
开放习题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发现,体验成功,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
例如,试求下列两个整式的最高公因式:8a3b2,12b4。此题的唯一答案是4ab2,这里要求很具体,目的性很强,学生的思维状态主要是完成任务,因此,也就缺乏自主探讨的积极性,缺乏共同玩味的意境。若将题目改为:“指出下列两个代数式的共同点”,则变成一道开放题,学生可从多个角度来解答。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将集中在两个式子的形状上,他们的思维状态主要在玩味这两个式子,即使没有找出任何共同点的学生,应该说他们的思维也在积极的活动中,那些只找到一个最容易观察到的共同点的学生,他们也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味成功之余,由衷盼望上数学课,而一上数学课就来劲,使共同发展成为现实。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构建和利用数学平台,营造问题发生的情境,深入浅出让学生洞悉概念、定义、公式的内涵和外延,落实“双基”,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恰当构建;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是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设立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台阶。数学教学中,恰当地构建和利用数学平台,能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本人结合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就如何恰当构建数学教学的三级平台,发表一下自己的初浅看法,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准确把握大纲要求。构建知识平台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是学生的主体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都是全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难度,有时需要教师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巧搭平台,让学生有机会、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发现,获得成功。
例如:对平方差公式(a+b)(a-b)=a2-b2。大纲的要求是能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其侧重点在计算上,但实际教学中,智力偏低的学生很难达到要求。此时,我们应为学生搭建一平台,先侧重对平方差公式模型的构建,淡化对计算结果的追求。在学生认识平方差公式模型的基础上,先按要求练习下面一组习题。
(1)(3m+2n)(3m-2n) (2)(b2+2a3)(2a3-b2)
(3)(-4n-1)(4a-1)(4)102×98
在(1)中判断公式中的“a”是3m,“b”是2n,则(1)式可变为(3m)2-(2n)2,重在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构成。将(2)先调整为(1)的形式,(2a3+b2)(2a3-b2),进而判断,“a”是2a3,“b”是b2,在调整中弄明平方差公式的实质。抓住实质,改造(3)式为-(4a+1)(4a-1),再让学生判断“a”、“b”。在(4)中引导学生挖掘题目中隐舍的模型,创造性运用平方差公式。上述练习,重在对平方差公式模型的建立,淡化了对计算结果的追求,把知识的层次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科学地融合,化解教学难点,使学生真正在学习中获得快感和成功。
2 充分利用实验操作。构建实践平台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找隐含在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进行发现,在发现思考中增强学习兴趣,激发了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热情,开辟最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设计这样一个学案,本节课一开始,我请全班同学拿出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并动手将等腰三角形纸片两腰叠在一起。要求每个同学在操作中细心观察、猜想、测量模型中线段、角等关系,并将发现的结论写下来。经过全体同学的动手、动口、动脑筋积极思维,不难发现“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进一步启发学生如何证明两角相等?(寻找全等三角形)图中没有全等三角形,又如创设(作辅助线)思维的起点在何处?(从折线中的折痕得到启示)于是可作三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这里实践是学生思维的平台,拆痕的出现,为探索证明方法提供了依据,使辅助线的作法水到渠成,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了然于胸。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平台,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收获,真正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上,主动获取知识。
3 巧妙设计开放习题,构建创新平台
开放习题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发现,体验成功,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
例如,试求下列两个整式的最高公因式:8a3b2,12b4。此题的唯一答案是4ab2,这里要求很具体,目的性很强,学生的思维状态主要是完成任务,因此,也就缺乏自主探讨的积极性,缺乏共同玩味的意境。若将题目改为:“指出下列两个代数式的共同点”,则变成一道开放题,学生可从多个角度来解答。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将集中在两个式子的形状上,他们的思维状态主要在玩味这两个式子,即使没有找出任何共同点的学生,应该说他们的思维也在积极的活动中,那些只找到一个最容易观察到的共同点的学生,他们也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味成功之余,由衷盼望上数学课,而一上数学课就来劲,使共同发展成为现实。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构建和利用数学平台,营造问题发生的情境,深入浅出让学生洞悉概念、定义、公式的内涵和外延,落实“双基”,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