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英雄出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lj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心的化石
  
  党教片《小鞋匠》获奖后的第二天,朋友打来电话祝贺。这位朋友好奇地问:“雷锋鞋匠真雷锋吗?”我没有感到意外。我采访典型人物时,总是能听到与主流媒体不同的声音,习以为常了。越草根的典型,质疑的声音越大。修鞋匠孟广斌就是我拍过的最草根的人物。
  2005年老孟被评为“哈尔滨十大感动人物”,出名了,支持赞赏老孟的“挺孟派”和怀疑抵制老孟的“倒孟派”也悄然兴起。支持赞赏的言论不必多言,怀疑抵制的言论却值得探究。“倒孟派”质疑的理由大致可归纳为“三假”:第一假是人品假,作秀真,助人为乐是为了出名;第二假是事迹假,如果他只奉献不要回报,早饿死了;第三假是典型假,有两个孩子的人怎么会成为典型,政策允许吗?
  曾经看过一幅漫画:武松在“打虎英雄报告大会”上作报告,慷慨激昂,下面有两人小声议论:他的嫂子有问题……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乡人群的信仰缺失,在力图摆脱精神上的枷馈之际,不觉间走向另一个极端,怀疑一切,蔑视一切。
  我跟踪拍摄孟广斌已经四年了,对这个鞋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在面对这些质疑的时候,我感到愤懑和悲哀。我不能对人心的石化和人情的淡漠做什么深刻的探究,我只能说,老孟是真实的人,做了真实的事,而我拍了一部关于他的真实的片子,我以后仍将要拍更多这样真实的片子,来呼唤人们寻找真实的自我。
  
  大学生的鞋与副处长的脚
  
  老孟说起那件事情好像就在眼前:“1987年,一个男学生,和我岁数差不多,冬天还穿着单裤。他拿来一双旧鞋,像破烂一样。”后来老孟为这位贫困大学生免费修了四年鞋。这只是老孟帮助过的几百个贫困大学生中的一个。
  我知道这个故事后很兴奋。当年那位大学生,如今已经是一所大学的副处长了。一位亲历其事的副处长,说出来的故事分量自然不同。老孟的采访和原景重现很快都拍完了,只缺当年那位大学生的访谈。我让老孟联系这个人,老孟说:我和他说说采访的事情,应该没问题的。当时,我以为老孟在这里就是一位一呼百应的英雄,现在看来当时我和老孟一样天真。
  第二天,老孟给我打电话说:“我和他说了老半天采访的事情,他就是不干,没有办法……”我心里一寒,是啊,一位大学的副处长怎么会容忍别人宣传自己倒霉的日子呢?怎么好意思提起自己不花钱让人修了四年鞋的尴尬往事呢?鞋匠的千针万线补过的几双旧鞋,也不再适合一位副处长的脚啊!
  这种人情上的悲哀注定了《小鞋匠》的缺憾——没有一位曾经受到过老孟帮助的人站出来,说上一句话,上一秒钟画面。草根英雄的处境就是这样尴尬。
  
  在城市壁垒的后方
  
  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我、老孟和摄像机常在一起,有一个除夕也是在一起过的。老孟一家四口那时租住在棚户区,生活很艰难,棚屋里没有上下水,没有煤气,除了电灯没有一样家用电器,甚至连一个装衣服的箱子都没有。很多人说老孟心够狠的,家里穷成这样,在外面还装雷锋。老孟显然不符合当今评判英雄的标准。他是乡下人,很穷,工作很卑微,他怎么可以成为英雄呢?“穷生恶,富生善”,一些人觉得这才合理。老孟也约定俗成地被归入一个尴尬的阶层,还要被主观认定地分析:“穷人也会有善吗?”
  老孟人到中年,处境其实有些尴尬。青春逝去,老态渐显,家有儿女,疲于奔命。从那时我记录的影像里可以看出老孟步入中年的疲惫和人情的凄凉。但这一家人在粗茶淡饭、平实朴素中仍满脸幸福,其乐融融。老孟说自己的生活很好,吃穿不愁,大家都很照顾他。
  夏天的晚上,老孟一家人就着邻居送来的大酱,吃着煎饼卷大葱,很香甜。老孟的表情快乐而知足,仿佛吃的不是煎饼大葱而是海参鲍翅。有一万多外乡打工者住在这片狭小破烂的棚户区,穷帮穷的观念在这里深入人心。这里的生活虽然艰苦,却没有钢筋混凝土铸成的城市壁垒,多了些温情,也多了些朴实。
  
  一套廉租房,一颗赤子心
  
  成为名人的老孟还是往常那个样子,作完报告,接受完采访,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多少人知道了他,而是问怎么走回哈尔滨师范大学最节省时间,还有很多学生在等着修鞋。孟广斌告诉我,1992年冬天,他远在山东的母亲病重,叫他回去。那时也正是活计多的时候,他以为没什么关系的,就多留了几天才回山东,然而母亲已经过世,没有见上最后一面。这是他终生的遗憾。十多年过去了,他还是老样子,修鞋就是天大的事情,不能耽搁。
  2005年9月,哈尔滨市委为孟广斌一家协调解决了一套廉租房。尽管那是座只有二十几平方的一室半旧房子,却是老孟一家人最大的梦想。有人说:“一个修鞋的外地人真能钻营,政府又解决户口,又给房子。”对于“倒孟派”的言论,我能够体谅,因为质疑不是罪过。我只是悲哀:人心,为何如此复杂?
  2006年11月,组织上进一步关怀老孟,准备在开发区为他解决一套4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老孟说:“我不要了,住这里挺好。”我对此事百思不得其解。老孟说:“开发区是好,但是离师范大学太远,搬过去就不能给学生修鞋了。”当时,我被老孟的话震“晕”了。
  我想“倒孟”的人也该歇歇了。这些年老孟放弃的物质上的好处,是他即使修好能堆成山那么高的旧鞋也换不来的。
  
  离开雷锋的日子
  
  也许哈尔滨人记不清孟广斌的名字,但“雷锋鞋匠”的称谓路人皆知。1998年3月5日,孟广斌到哈尔滨市工商局以雷锋的名字注册服务商标,这在全国服务行业中尚属首例。很多企业家曾想出高价买断商标,或请老孟为连锁鞋店代言,老孟都谢绝了。“雷锋鞋匠”的冠名,解释说明了老孟的工作类型和理念追求,留存着那个火红年代的烙印。老孟简陋的修鞋屋里,到处都是雷锋的画像,因为老孟崇敬这个山东同乡。
  如果说党教片《小鞋匠》还算一部成功作品,抛开表现层次的因素,老孟和我的真诚是最重要的。我没有怀疑过老孟,老孟也没有怀疑过这个社会。或许老孟无法和雷锋相比,那只是因为时代不同。又或许在当代社会,走出的英雄比雷锋那个时代还要可贵。
  小时候看过电影《雷锋》,很感动。现在看《雷锋》,就会想雷锋该不该在电影里吃个苹果或睡个懒觉呢?记得有人说过:“我们需要雷锋,但不能让雷锋穿有补丁的衣服上街去。”我想今天不是“英雄”太少了,而是看待英雄的眼光有了变化,这已经不是一个能轻易产生英雄的时代了。当这个时代渐渐被物质所淹没的时候,我们更有责任拿起摄像机,去真实记录那些至真至纯的英雄。
  
  (作者为哈尔滨市电教中心干部)
  (摄影/赵新宇郭俊峰)
其他文献
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各地各部门要抓紧进行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基础设施建设,年底要完成预定目标,确保明年全部完成建设任务。要创新方式手段,拓宽教育领域,增强教育效果,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水平,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作出积极贡献。  以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为重点发挥远程教育的平台作用。一是要充分利用遍布全省、沟通快捷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期刊
我叫买买提·艾买提,今年43岁,是新疆沙雅县托依堡勒迪镇林场村的一名普通的农民党员。我出生在这儿,深深地了解农村的贫穷和落后,也知道造成贫穷和落后的很大的原因是文化水平低、不懂科技实用技术。农村的生活单调而乏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几亩薄地靠天吃饭,知识的缺乏造成一代又一代的贫穷落后。  我清楚地记得,父母及乡邻们由于不懂农业技术,种地没少费力,没少投钱,可就是收入少。善良的乡亲们不知道什
期刊
“我们通过视频学习科技非常方便,一学就会,一用就会用了,节省了金钱和时间,效率又高。”这是一位提子种植户在接受专家视频科技约谈后的切身感受。去年以来,浙江省仙居县全面实施了远教“金桥工程”,搭教育之桥、科普之桥、产业之桥、市场之桥,开展农村科技知识培训和市场信息服务,赢得了农民一片叫好声。    专家不请自到     “专家,你好,我想问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在采摘前提高杨梅品质。”“首先我们不提倡
期刊
窥一斑而得全豹    打动一个观众的往往只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细节,与专题片的长短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关系。要浓缩地表现一个人,最终必然要归结到他的思想领域和精神领域。对于精短人物专题片而言,更是要直接而透彻,“察其言,观其行”,通过一连串浓缩的瞬间,高度概括人物最核心的精神特质,以思想的完整性,体现人生命过程的完整性。  《王石——生命在高处》是一部片长只有4分钟的超短片。在4分钟时间
期刊
画面:青岛市台东三路商业步行街、夜市等场景。  字幕:一盏盏明灯渐渐亮起,在这霓虹灯闪烁、高楼林立的大都市里,生活着这样一群人:或者是因为失业,或者是因为病残,使他们成为了城市中的“边缘人”。他们希望得到认可和帮助,但更渴望尝试自强自立,通过创业去实现他们心中的梦。  出片名:梦开始的地方  画面:台东一路夜市。李瑞增招呼来往顾客,张罗生意。  解说:一个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中年人,他叫李瑞增,今
期刊
按照青岛市委组织部《岛城先锋》党建电视栏目向基层下达的《区市专刊》的制片要求,市北区远程教育与电化教育中心用二十多天的时间便自编、自拍、自制了第一部电视片《梦开始的地方》(以下简称《梦》片),并且在2007年全国副省级城市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年会上展映,获得了专家和领导的好评。  “以小见大,纪实为主”是《梦》片的主要艺术特色。  建设和谐社会,关注百姓民生,这是党中央、各省市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都十分
期刊
画面远去了,音乐消失了,但电视报告剧《英武山的儿子》(以下简称《英》剧)中李家庚的形象对我的心灵撞击却远未停止。情感的波涛在心中奔涌,我陷入良久的沉思之中。《英》剧何以产生如此深刻的感染力量?李家庚这个基层党支部书记形象何以塑造得如此成功?一言以蔽之:编导深入生活,锐意出新,对电视报告剧的创作进行了可贵的艺术探索。    专题片与电视剧的融合    《英》剧是电视报告剧,实现了新闻专题片与电视剧的
期刊
有关农技种植方面的“乡土课件”是基层制片人员“必须拍且必须拍好”的一个重要片种。不仅因为农民们喜欢利用课件这种形式学习新技术,而且还因为“乡土课件”是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为此,各地区都根据自身情况制作了大量这样的乡土教材。  但笔者发现,在这些“乡土课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制作粗糙、层次模糊的问题,而这样的课件势必会影响到农民们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在这里想就如
期刊
几经周折    没想到,《叶连平的快乐生活》这部电视片一做竟是四年。  叶连平是安徽和县一位乡镇退休教师。他早年做过美国驻国民党南京大使馆工作人员;中年流落乡间,担任教职;晚年发挥余热,成了一名“白发雷锋”。这个人,身上的故事很多。然而,多次接触叶连平后,才知道这个片子并不好做。叶老师行事低调,从不主动联系我们,在传媒高速发展的时代出奇地保持沉默。因此许多过往的事件,比如他个人出资带师生去南京雨花
期刊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五:  镜头对准人     人物,对于纪录片中的故事来说是第一位的。“讲述”一个好的故事,没有对人物的深刻记录是不行的。纪录片一代元老陈汉元先生曾说:“电视纪录片记录的是人的生命轨迹,是人的一段历史,是对人的尊重。”凤凰台的钟大年先生也曾说过:“人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所孕育的文化精神在许多电视纪录片中成为一种境界。”笔者认为:纪录片创作中最有意思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拍人物,因为人物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