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设疑是激活课堂教学机制的法宝,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语文教学中设疑一是在导语中设疑,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二是从题目入手设疑,推测行文思路;三是在朗读中设疑。在解疑中朗读;四是在重点难点处设疑;在无疑处设疑,令学生咬文嚼字,品味出语言文字的微言大观;在每节课的结尾处巧妙设疑,言已尽而意无穷。当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设疑还必须遵循一些原则,总之设疑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新型人才是有着积极作用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设疑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设疑提问。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时,首先要使他们有所疑,然后再启发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讨,去解疑,从而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语文能力的目的。明代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了,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亦云:“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引自《和教师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设疑教学法,教会学生设疑,这无疑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诱惑力,造成一种急切期待解决的心理状态,激其探求知识的兴趣,这无疑会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设疑呢?
首先,在导语中设疑。在导语中设疑,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从题目入手设疑。从题目入手设疑,推测行文思路,使学生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写作思路与原作形成对比,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第三,在朗读中设疑,在解疑中朗读。因为朗读可以使学生在设疑解疑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语体和风格。增强学生对文章风格神韵的感受能力和借鉴能力。
第四,在重点难点处设疑。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设疑,可以使学生快速突破中心。若按传统教学法,去平辅直叙分析处理教材,学生多易心理疲劳。此时不妨另辟蹊径,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设疑,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使学生觉得更有“味道”,效果更好。
第五,在无疑处设疑。有些语言文字,看似平平,而实际意味深厚。若在此设疑,令学生咬文嚼字,既能品味出语言文字的微言大观,又能欣赏到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激发他们求疑解惑的兴趣。
第六,在每节课的结尾处设疑。在每节课的结尾处巧妙设疑,言已尽而意无穷。旨在起升华之效,以期达到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教诲,给人以享受之目的。若在此设疑,不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延伸,多项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道德品质的教育也在不断的设疑、解疑过程中渗入其中。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设疑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设疑教学要以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以课本为主要材料,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学生会学为重点,采用环环相扣的设疑方法,精减教学环节,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单位时间内比较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其二,要站在学生的位置来考虑设疑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力争使设疑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其三,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那种漫无目的提问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针对重难点进行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感到有趣,于是专心阅读文本,积极开动脑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学效果明显。
其四,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或提出异议,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老师所忽略,其实这一点更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主动学习的能力。因为这样一来,把学生置身在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空间中,其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疑问也在学生平等的交流中找到答案。如我在教《曹刿论战》一文时,不少同学都认为鲁庄公鲁莽无知,这时一个同学提出异议:“老师,难道不能说鲁庄公是一个能‘察纳雅言’的明君么?”这时我首先对这个同学加以鼓励,接着便引导其他同学进行思考、交流,得出了一个较新的观点,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其五,设疑提问要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设疑提问法尽管有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堂课老是提问,既显得单调,又会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从而影响其教学效果。我曾经听过我校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他一节课连续问了几十个问题,连我都感到乏味,更不用说学生了,更何况由于问题设计太多太滥,结果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在评议这节课时我将我的看法提了出来,并提出了建议:这节课问题的设计上应将那些可有可无的问题去掉,以节省时间让学生读读课文,在朗读中品位这篇美文的优美语言,课堂效果肯定会好一些,与会同仁都表示赞同。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设疑教学法,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新型人才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当然设疑教学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雏形,它还需要一个不断成长和成熟过程。也只有在不断地成长和成熟过程中得到修正和完善,才能日益发挥其巨大的潜在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设疑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设疑提问。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时,首先要使他们有所疑,然后再启发引导他们通过合作探讨,去解疑,从而达到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语文能力的目的。明代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了,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前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亦云:“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引自《和教师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设疑教学法,教会学生设疑,这无疑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诱惑力,造成一种急切期待解决的心理状态,激其探求知识的兴趣,这无疑会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设疑呢?
首先,在导语中设疑。在导语中设疑,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从题目入手设疑。从题目入手设疑,推测行文思路,使学生在分析题目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写作思路与原作形成对比,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第三,在朗读中设疑,在解疑中朗读。因为朗读可以使学生在设疑解疑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语体和风格。增强学生对文章风格神韵的感受能力和借鉴能力。
第四,在重点难点处设疑。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设疑,可以使学生快速突破中心。若按传统教学法,去平辅直叙分析处理教材,学生多易心理疲劳。此时不妨另辟蹊径,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设疑,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使学生觉得更有“味道”,效果更好。
第五,在无疑处设疑。有些语言文字,看似平平,而实际意味深厚。若在此设疑,令学生咬文嚼字,既能品味出语言文字的微言大观,又能欣赏到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激发他们求疑解惑的兴趣。
第六,在每节课的结尾处设疑。在每节课的结尾处巧妙设疑,言已尽而意无穷。旨在起升华之效,以期达到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教诲,给人以享受之目的。若在此设疑,不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延伸,多项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道德品质的教育也在不断的设疑、解疑过程中渗入其中。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设疑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设疑教学要以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以课本为主要材料,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学生会学为重点,采用环环相扣的设疑方法,精减教学环节,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单位时间内比较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
其二,要站在学生的位置来考虑设疑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力争使设疑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其三,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那种漫无目的提问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针对重难点进行设疑,“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都感到有趣,于是专心阅读文本,积极开动脑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学效果明显。
其四,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或提出异议,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老师所忽略,其实这一点更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主动学习的能力。因为这样一来,把学生置身在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空间中,其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疑问也在学生平等的交流中找到答案。如我在教《曹刿论战》一文时,不少同学都认为鲁庄公鲁莽无知,这时一个同学提出异议:“老师,难道不能说鲁庄公是一个能‘察纳雅言’的明君么?”这时我首先对这个同学加以鼓励,接着便引导其他同学进行思考、交流,得出了一个较新的观点,既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真可谓一举多得。
其五,设疑提问要和其他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设疑提问法尽管有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堂课老是提问,既显得单调,又会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从而影响其教学效果。我曾经听过我校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他一节课连续问了几十个问题,连我都感到乏味,更不用说学生了,更何况由于问题设计太多太滥,结果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未完成。在评议这节课时我将我的看法提了出来,并提出了建议:这节课问题的设计上应将那些可有可无的问题去掉,以节省时间让学生读读课文,在朗读中品位这篇美文的优美语言,课堂效果肯定会好一些,与会同仁都表示赞同。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设疑教学法,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新型人才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当然设疑教学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一个尝试,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雏形,它还需要一个不断成长和成熟过程。也只有在不断地成长和成熟过程中得到修正和完善,才能日益发挥其巨大的潜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