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xs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间
  滚动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的片头,营造历史氛围把学生带进历史,激发学生兴趣。
  二、课前两分钟——历史上的今天(学生课前准备,上讲台演讲)
  1911年10月30日,蔡锷等人于昆明起义成功。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蔡锷秘密约集革命党人计划响应,准备在昆明发动起义,以新军为骨干。不料事机泄漏, 10月30日云南总督衙门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蔡锷等知道事机迫切,发动起义,成功后成立云南军政府,蔡锷任都督。
  蔡锷(1882-1916),湖南宝庆(今邵阳)人,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911年领导云南起义;另一件是1916年积极参加护国军起义。
  1917年蔡锷在长沙岳麓山举行国葬,成为民国历史上“国葬第一人”。孙中山挽联云:“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三、导入新课——情境设置
  课件展示孙中山、袁世凯、末代皇帝溥仪三人照片。
  师: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在100多年的中国,却有三个男人演绎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戏。(课件展示孙中山、袁世凯、末代皇帝溥仪三人照片)让我们一起走进20世纪初的中国一探究竟。
  四、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了解辛亥革命的定义。(课件展示)
  师: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广义上的辛亥革命。
  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整理概括辛亥革命发生的重大活动。
  生:回答。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了历史巨变,尤其是1911-1912年,实现了由帝制向共和的转变。1911-1912年时的孙中山46岁、袁世凯53岁,而末代皇帝溥仪才6岁,他无法理解当时中国的风云变幻,让我们一起来解答他的困惑。
  (课件展示)
  (板书)一、溥仪时的中国---改革与革命的赛跑(辛亥革命的背景)
  (课件展示)
  新政中,政府拼命加捐加税,农民除需交纳国家正赋之外,往往“一身而七、八捐”,“力不能胜,弃田潜逃者比比也”。抗捐抗税斗争此起彼伏。1910年山东莱阳爆发的大规模农民抗捐起义,参加者多达五六万人。当时还到处发生城镇饥民抢米风潮。(课件展示长沙抢米风潮图片) --- 整理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师: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什么问题?
  生:改革同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师:人民生活艰难,社会不满情绪在积累,社会矛盾在积累,这是大规模社会变动的基础。
  (课件展示“民生艰难”)
  (板书)二、孙中山时的中国:帝制与共和的较量(辛亥革命的过程)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标志着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阅读一下清帝退位诏书:(课件展示)
  在革命前,清王朝顽固维护专制统治,拒绝让步,不肯放弃任何权利和利益。革命爆发后,在帝制与共和的较量中,这个王朝终于认清了形势,主动退让、理性抉择。短短9个月,实现了轮回,历史就是这么耐人寻味吧。
  师: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经历过无数次王朝更替,每一次改朝换代几乎都是血流成河。但这一次,却没有生灵涂炭,这是当时中国主要政治势力以大局为重、以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为重的结果。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不论拥有怎样的力量,都没有执意诉诸武力,而是谈判协商,使百姓免受战火蹂躏。正是由于各方必要的妥协,辛亥革命从一个武装暴动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所以,如果我们抛开主观倾向,应该对孙中山、袁世凯、溥仪代表的清政府在这场革命中表现出来的理智与克制,给予应有的尊重和赞赏。
  师:学习了这段历史后,我想用这样几句话来评价孙中山、袁世凯、溥仪代表的清政府在这场权力交接中的表现。
  (课件展示)
  孫中山:襟怀坦荡、大公无私---最无私的妥协者
  袁世凯:顺势而为、做出承诺---最受益的妥协者
  清政府:主动退让、理性抉择---最痛苦的妥协者
  (板书)三、袁世凯时的中国:专制与民主的斗争(辛亥革命的影响)
  五、小结新课(课件展示)
  溥仪时的中国,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辛亥革命的背景),革命爆发。
  孙中山时的中国,在帝制与共和的较量中(辛亥革命的过程),走向共和。
  袁世凯时的中国,在专制与民主的斗争中(辛亥革命的影响),民主曲折。
  没有一场革命能够在一夜之间将一个地狱般的社会变成天堂,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动荡也绝非一次革命可以解决。1949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努力奋斗的结果,其中自然也包含辛亥革命的贡献。
  师: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在赞颂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同时,它留给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记得四年前和同事们去广州,为了缅怀写下千古绝唱《与妻书》的林觉民、如花之年勇于赴战的方声洞、一筐炸弹奋当先的喻培伦,我们慕名来到黄花岗,公园里既有庄重肃穆的七十二烈士墓,更有休闲散步的市民,,整个公园充满着生活气息。热血丹心换来人间四月天,这不正是百年前这些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吗?在中共十九大上,习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黄花岗烈士平均年龄29岁,其中9人是留日学生,还有不少华侨。这些19世纪"80后"富二代、海归派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放弃锦衣玉食,割舍万丈柔情,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习总书记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今的中国: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课件展示),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我想,这就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吧。
  六、结束新课
  视频(辛亥革命的功绩)
其他文献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运用作者的观点对认识生活中的有正确认识和评价。  3.体会作者语言精练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美的认识,认清内在美与外在美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运用文中观点就现象谈认识。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具使用  多媒体辅助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创设学习情境  媒体展示两幅画像
期刊
近年来,学生厌学的现象愈来愈来重,如今,它已成长为困扰初中公立学校的一大难题。中学生的厌学是一个社会、学校、家庭都担忧和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厌学症不仅导致厌学学生的学业失败,而且还会造成学生不求上进的消极心态,并将影响他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校曾向学生下发问卷调查表,其中抽出一个班40名学生的问卷作为样本并对此进行分析,认为学习是乐
期刊
教材分析:《驕傲的“0”》这篇文章位于北京景山版教材课文一的第13课。单元的核心是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进行思想教育,锻炼朗读和表达能力。  本文通过小数字们借助倍数关系争大小的故事,表现出了数字“0”的自以为是,述说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了解“0”的本事与其他数字之间的关系,体会个体与集体密不可分的联系性。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初步具有提取简单信息的能力,能够借助
期刊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而我却在其中体会着这“痛并快乐着”。  2017年8月我开始担任高一三班班主任,回顾2017年的一年班主任工作一开始我感觉我会得心应手,看管着60多人的班级也感受着这种久违了的成就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更感到班主任的工作不但是一件非常繁琐非常重要的事,还是一种责任。也深深体会了想带好一个班真的不容易。在这不到一年的新班主任工作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文中写景的语句,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  2.品读“闲人”含义,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悟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并以此为教学重点。  3.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并以此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说:“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
期刊
班主任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班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能否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能否得到充分的培育。  一、对全体学生负责,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起责任,对于学困生应倾注更多的关爱,只要他们有一点微小的进步,就应该借此鼓励赞扬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是我们教师的肯定使得他们在学习中更加充满
期刊
一、设计思路  《啊呜》是一个深受小班幼儿喜爱的绘本故事,这个故事以风趣幽默的手法描写了四个可爱的小动物在探索和想象黑屋子里的一个不为人知的东西。每个主人公都以自己所见的模糊影像作为想象的依据,用不同的答案描述了“啊呜”,夸张出一个可怕的形象。  小班幼儿的想象力很丰富,并且容易将想象的与现实混淆,尤其在黑暗中容易产生联想,“啊呜”,是谁发出的怪声?“啊呜”,房间里有什么东西?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
期刊
一、教材分析  《荷花》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叶圣陶写的《荷花》是一篇文字兼美的散文。荷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看似平凡的一种植物,在作者笔墨丰盈地描写下,一幅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色彩明丽、生机勃勃的荷花图却跃然纸上。为我们展示了神奇的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这篇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加上丰富的想象,顺着闻到清香——看到荷花——联想变荷花的叙述线索,表达了作者
期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人物语言的方法,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深入体会蔺相如、廉颇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通过相关历史背景的阅读材料,丰满廉颇人物形象。并推荐《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拓展阅读  教学重点:  1.通过品读人物语言的方法,揣摩人物内心,感受人物形象,深入体会蔺相如、廉颇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以及他们的爱国思
期刊
组文:《丁老头》《做手影》《打弹珠》《哈巴狗》《小蚱蜢》  《丁老头》《做手影》《打弹珠》《小蚱蜢》都和游戏有关,《哈巴狗》与游戏没有直接描写游戏,却是儿童常玩的摇摇上播放的儿歌,耳熟能详。《丁老头》是四川的老游戏儿歌,边说边画,既是儿歌,又是游戏,幽默生动,且现在的孩子都没有玩过,很适合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主题。《做手影》在学习这册课文《我的影子》时有相关介绍,学生很感兴趣,也经常玩,贴近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