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间
滚动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的片头,营造历史氛围把学生带进历史,激发学生兴趣。
二、课前两分钟——历史上的今天(学生课前准备,上讲台演讲)
1911年10月30日,蔡锷等人于昆明起义成功。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蔡锷秘密约集革命党人计划响应,准备在昆明发动起义,以新军为骨干。不料事机泄漏, 10月30日云南总督衙门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蔡锷等知道事机迫切,发动起义,成功后成立云南军政府,蔡锷任都督。
蔡锷(1882-1916),湖南宝庆(今邵阳)人,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911年领导云南起义;另一件是1916年积极参加护国军起义。
1917年蔡锷在长沙岳麓山举行国葬,成为民国历史上“国葬第一人”。孙中山挽联云:“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三、导入新课——情境设置
课件展示孙中山、袁世凯、末代皇帝溥仪三人照片。
师: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在100多年的中国,却有三个男人演绎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戏。(课件展示孙中山、袁世凯、末代皇帝溥仪三人照片)让我们一起走进20世纪初的中国一探究竟。
四、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了解辛亥革命的定义。(课件展示)
师: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广义上的辛亥革命。
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整理概括辛亥革命发生的重大活动。
生:回答。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了历史巨变,尤其是1911-1912年,实现了由帝制向共和的转变。1911-1912年时的孙中山46岁、袁世凯53岁,而末代皇帝溥仪才6岁,他无法理解当时中国的风云变幻,让我们一起来解答他的困惑。
(课件展示)
(板书)一、溥仪时的中国---改革与革命的赛跑(辛亥革命的背景)
(课件展示)
新政中,政府拼命加捐加税,农民除需交纳国家正赋之外,往往“一身而七、八捐”,“力不能胜,弃田潜逃者比比也”。抗捐抗税斗争此起彼伏。1910年山东莱阳爆发的大规模农民抗捐起义,参加者多达五六万人。当时还到处发生城镇饥民抢米风潮。(课件展示长沙抢米风潮图片) --- 整理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师: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什么问题?
生:改革同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师:人民生活艰难,社会不满情绪在积累,社会矛盾在积累,这是大规模社会变动的基础。
(课件展示“民生艰难”)
(板书)二、孙中山时的中国:帝制与共和的较量(辛亥革命的过程)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标志着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阅读一下清帝退位诏书:(课件展示)
在革命前,清王朝顽固维护专制统治,拒绝让步,不肯放弃任何权利和利益。革命爆发后,在帝制与共和的较量中,这个王朝终于认清了形势,主动退让、理性抉择。短短9个月,实现了轮回,历史就是这么耐人寻味吧。
师: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经历过无数次王朝更替,每一次改朝换代几乎都是血流成河。但这一次,却没有生灵涂炭,这是当时中国主要政治势力以大局为重、以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为重的结果。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不论拥有怎样的力量,都没有执意诉诸武力,而是谈判协商,使百姓免受战火蹂躏。正是由于各方必要的妥协,辛亥革命从一个武装暴动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所以,如果我们抛开主观倾向,应该对孙中山、袁世凯、溥仪代表的清政府在这场革命中表现出来的理智与克制,给予应有的尊重和赞赏。
师:学习了这段历史后,我想用这样几句话来评价孙中山、袁世凯、溥仪代表的清政府在这场权力交接中的表现。
(课件展示)
孫中山:襟怀坦荡、大公无私---最无私的妥协者
袁世凯:顺势而为、做出承诺---最受益的妥协者
清政府:主动退让、理性抉择---最痛苦的妥协者
(板书)三、袁世凯时的中国:专制与民主的斗争(辛亥革命的影响)
五、小结新课(课件展示)
溥仪时的中国,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辛亥革命的背景),革命爆发。
孙中山时的中国,在帝制与共和的较量中(辛亥革命的过程),走向共和。
袁世凯时的中国,在专制与民主的斗争中(辛亥革命的影响),民主曲折。
没有一场革命能够在一夜之间将一个地狱般的社会变成天堂,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动荡也绝非一次革命可以解决。1949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努力奋斗的结果,其中自然也包含辛亥革命的贡献。
师: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在赞颂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同时,它留给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记得四年前和同事们去广州,为了缅怀写下千古绝唱《与妻书》的林觉民、如花之年勇于赴战的方声洞、一筐炸弹奋当先的喻培伦,我们慕名来到黄花岗,公园里既有庄重肃穆的七十二烈士墓,更有休闲散步的市民,,整个公园充满着生活气息。热血丹心换来人间四月天,这不正是百年前这些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吗?在中共十九大上,习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黄花岗烈士平均年龄29岁,其中9人是留日学生,还有不少华侨。这些19世纪"80后"富二代、海归派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放弃锦衣玉食,割舍万丈柔情,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习总书记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今的中国: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课件展示),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我想,这就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吧。
六、结束新课
视频(辛亥革命的功绩)
滚动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的片头,营造历史氛围把学生带进历史,激发学生兴趣。
二、课前两分钟——历史上的今天(学生课前准备,上讲台演讲)
1911年10月30日,蔡锷等人于昆明起义成功。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蔡锷秘密约集革命党人计划响应,准备在昆明发动起义,以新军为骨干。不料事机泄漏, 10月30日云南总督衙门拟下令解散新军以杜绝乱源。蔡锷等知道事机迫切,发动起义,成功后成立云南军政府,蔡锷任都督。
蔡锷(1882-1916),湖南宝庆(今邵阳)人,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911年领导云南起义;另一件是1916年积极参加护国军起义。
1917年蔡锷在长沙岳麓山举行国葬,成为民国历史上“国葬第一人”。孙中山挽联云:“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三、导入新课——情境设置
课件展示孙中山、袁世凯、末代皇帝溥仪三人照片。
师: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在100多年的中国,却有三个男人演绎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戏。(课件展示孙中山、袁世凯、末代皇帝溥仪三人照片)让我们一起走进20世纪初的中国一探究竟。
四、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了解辛亥革命的定义。(课件展示)
师: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武昌起义。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以孙中山为首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一系列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广义上的辛亥革命。
师: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整理概括辛亥革命发生的重大活动。
生:回答。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20世纪初的中国发生了历史巨变,尤其是1911-1912年,实现了由帝制向共和的转变。1911-1912年时的孙中山46岁、袁世凯53岁,而末代皇帝溥仪才6岁,他无法理解当时中国的风云变幻,让我们一起来解答他的困惑。
(课件展示)
(板书)一、溥仪时的中国---改革与革命的赛跑(辛亥革命的背景)
(课件展示)
新政中,政府拼命加捐加税,农民除需交纳国家正赋之外,往往“一身而七、八捐”,“力不能胜,弃田潜逃者比比也”。抗捐抗税斗争此起彼伏。1910年山东莱阳爆发的大规模农民抗捐起义,参加者多达五六万人。当时还到处发生城镇饥民抢米风潮。(课件展示长沙抢米风潮图片) --- 整理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师:材料反映了20世纪初的中国面临着什么问题?
生:改革同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师:人民生活艰难,社会不满情绪在积累,社会矛盾在积累,这是大规模社会变动的基础。
(课件展示“民生艰难”)
(板书)二、孙中山时的中国:帝制与共和的较量(辛亥革命的过程)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标志着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们阅读一下清帝退位诏书:(课件展示)
在革命前,清王朝顽固维护专制统治,拒绝让步,不肯放弃任何权利和利益。革命爆发后,在帝制与共和的较量中,这个王朝终于认清了形势,主动退让、理性抉择。短短9个月,实现了轮回,历史就是这么耐人寻味吧。
师:纵观中国几千年历史,经历过无数次王朝更替,每一次改朝换代几乎都是血流成河。但这一次,却没有生灵涂炭,这是当时中国主要政治势力以大局为重、以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为重的结果。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不论拥有怎样的力量,都没有执意诉诸武力,而是谈判协商,使百姓免受战火蹂躏。正是由于各方必要的妥协,辛亥革命从一个武装暴动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所以,如果我们抛开主观倾向,应该对孙中山、袁世凯、溥仪代表的清政府在这场革命中表现出来的理智与克制,给予应有的尊重和赞赏。
师:学习了这段历史后,我想用这样几句话来评价孙中山、袁世凯、溥仪代表的清政府在这场权力交接中的表现。
(课件展示)
孫中山:襟怀坦荡、大公无私---最无私的妥协者
袁世凯:顺势而为、做出承诺---最受益的妥协者
清政府:主动退让、理性抉择---最痛苦的妥协者
(板书)三、袁世凯时的中国:专制与民主的斗争(辛亥革命的影响)
五、小结新课(课件展示)
溥仪时的中国,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辛亥革命的背景),革命爆发。
孙中山时的中国,在帝制与共和的较量中(辛亥革命的过程),走向共和。
袁世凯时的中国,在专制与民主的斗争中(辛亥革命的影响),民主曲折。
没有一场革命能够在一夜之间将一个地狱般的社会变成天堂,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动荡也绝非一次革命可以解决。1949年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努力奋斗的结果,其中自然也包含辛亥革命的贡献。
师: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在赞颂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同时,它留给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什么?
记得四年前和同事们去广州,为了缅怀写下千古绝唱《与妻书》的林觉民、如花之年勇于赴战的方声洞、一筐炸弹奋当先的喻培伦,我们慕名来到黄花岗,公园里既有庄重肃穆的七十二烈士墓,更有休闲散步的市民,,整个公园充满着生活气息。热血丹心换来人间四月天,这不正是百年前这些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吗?在中共十九大上,习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黄花岗烈士平均年龄29岁,其中9人是留日学生,还有不少华侨。这些19世纪"80后"富二代、海归派们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放弃锦衣玉食,割舍万丈柔情,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更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习总书记说“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今的中国: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课件展示),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我想,这就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正是它的价值所在吧。
六、结束新课
视频(辛亥革命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