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后一环,就业率、就业质量及学生对就业的满意程度在根本上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如何,是衡量学校品牌的重要标准之一。技术本科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立足点,在加速高等教育多样化进程、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上海电机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及相关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问卷调研和访谈,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工作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就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综合成果的重要体现,就业质量、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的满意程度在根本上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如何,是衡量学校品牌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2005年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心对中国人人市场做出的判断却是——中国出现了“供应悖论”现象,即“中国表面上有如此巨大的供应量,但跨国公司却发现大学毕业生中极少有人具备从事服务业(及其他行业)的必备技能(只有10%的人适合在相关领域的工作)。”
技术本科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立足点,在加速高等教育多样化进程、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以2013年对技术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2012年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样本,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走访企业进行深入访谈,旨在了解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以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切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次调查共发放毕业生问卷32份,回收31份,其中有效问卷30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6.9%。问卷发放采用的是分层抽样,充分兼顾到了不同性别、不同基础、不同岗位的毕业生;走访企业10家,兼顾到了私企、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独资企业等类型,发放问卷并全部回收。
本研究将呈现调查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因部分样本可能在少量题项上未予作答,故而不同问题的统计样本数可能有所差异,特在此作出说明。
一、企业调研基本情况分析
(一)问卷分析
在走访用人单位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深度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在走访、座谈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反映我们学院的学生总体上来说培养质量良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较强,需要岗前培训的时间较短;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不错;学生的敬业精神也值得肯定。但学生在实习的这段时间内,一些缺点也逐渐体现出来:与人沟通、乐业、踏实吃苦的职业素养普遍缺乏。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考虑毕业生的因素这一调研中,与我们的预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90%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都看中学生的专业水平,80%的企业看中实习经历,50%的企业看中学历水平和学习成绩,院校声誉(20%)、生涯规划仅(30%)、政治面貌(10%)所占的比例均不是很大,性别的差异在本次调研中没有差异。
80%的企业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是表现出色,20%的企业表示毕业生能基本完场任务。毕业生踏入该企业的时间基本在半年以上,学生跳槽的现象微乎其微,这一点企业均表示满意。另外,在对我院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上,80%的企业表示非常满意,20%表示比较满意。
企业对我院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中,80%以上的企业对我院毕业生在以下10项素质的表现中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也有企业表示我院毕业生在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上表现一般。企业对我院毕业生进一步改善知识结构的建议中,80&的企业提到了希望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其次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20%的企业提到了人文知识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10%的企业希望学校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二)座谈情况分析
在與用人单位的交流过程汇总,企业在对学院毕业生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可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提出了我院毕业生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1. 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拓展
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高度肯定了我院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开拓创新能力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如部分学生所学外语知识过泛,专业性不强。造成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接触大量机电方向、工矿方向英语,不能马上上手,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
2.理实有差距,实践环节有待加强
作为技术本科院校的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毕业生进入企业立足、发展的根本。虽然企业肯定了我院毕业生的实践经验,但学生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与我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的时间延后有关,比如 “机电商品营销”和“科技英语翻译”等课程大四才开设,毕业生反映该课程的学习不太系统,工作后如需类似的知识需要长时间的适应。
3. 部分学生职业认同感不高,缺乏准确的职业规划
在调研过程中,一些企业反映部分学生到了企业不愿一线岗位工作,认为这不是自己所要的理想岗位,产生心理落差。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不高,往往不能够安心工作,对未来发展缺少长远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毕业生调研基本情况分析
(一)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毕业生中,30%的男性、70%女性毕业生,20%的外地生源、80%的上海市生源。工作单位所属的行业多为一般企业和商贸类机构,事业单位、市场专业服务类行业也有涉及。在专业对口度上,20%的毕业生认为目前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很对口,50%的毕业生认为比较对口,20%认为一般,10%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太对口。
在工作的满意度方面,80%的学生比较满意目前的工作,20%的学生认为一般,对现在的工作不太满意;一些毕业生虽然不太满意现在的工作,但样本涉及到的所有毕业生都认为自己比较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并对自己的发展前途认为比较乐观。在电机学院所学的知识能否胜任或应对现在的工作这一问题中,40%的毕业生认为比较能胜任,60%的毕业生认为基本能应付。 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何种教学活动对目前的工作有帮助这一问题时,100%的毕业生都认为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对目前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专业知识和专业实习占到60%,往后依次为基础知识学习(40%)和包括卓越杯、挑战杯在内的课外科研活动(20%)。令人意外的是,毕业论文与设计这一项没有毕业生选择,很多学生没有看到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毕业设计是整个大学学习和实践的总结和生活,基本代表了大学生最高的科研成果,是以后工作、科研的基础,也许是在教学过程中弱化了毕业论文的科研性与学术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理论性。
毕业生认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结构最具优势和有所欠缺的因素分别如下:在所学的知识结构中,毕业生认为最有优势的是外语和专业知识(60%),其次为人文社科知识,所占比例为40%,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毕业生皆不认为是在就业中有优势的因素。相对而言,60%的毕业生都认为计算机知识是在就业过程中欠缺的,其次是专业知识(40%),其余四项就业相关因素皆为20%。由此看见,在就业之后重新审视学校专业知识结构与学生在读书期间有很大差异,计算机能通用职业知识成为学生越来越看重的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管理知识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慢慢提上教学日程;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学校中也是不能放松的,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在工作过程中,专业知识是有所欠缺的就体现出了毕业生在日常的专业课学习中有所欠缺。
毕业生反映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多方面都需要加强,其中毕业生认为最需要加强的两项是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70%),其次是课程设计和实验(40%),20%的毕业生认为毕业设计也需要加强。这样的调研结果说明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非常看重课外、社会实践的经历和累积的经验;在实习样式的选择中也有很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如在课程设计中,毕业生渴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看到自己的意见和声音;还有部分同学不太认同现在的毕业设计方式,需要加强和改进,或增强实用性或增强学术性。
三、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建议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劳动力市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及大学生自身的择业心态等多种因素。通过本次调研,笔者了解了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学习发展情况、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标准以及企业家的人才观,现将毕业生和企业的总体意见总结如下:
(一)职业生涯规划及早纳入到学生的视野中,学生尽早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及其重要性。在开学之初就将学生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倾向的重要性提升到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同等重要的程度,建立专门的职业测试网站,让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自己。明确的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是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前提。同时,在职业咨询队伍的建设上,培养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师或咨询师,全方位、全过程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学生普遍对企业的真实需求缺乏了解,聘请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的管理者、技术骨干、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管理层来学校为学生讲解企业的招聘规章、聘用人员的能力要求及素质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招聘活动的举办過程中,就业信息的发布和选择慎之又慎,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工作起点。同时,在择业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认识就业的意义,才能调动学生主动求职的意愿,就会使毕业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在求职和面试过程中增加针对性和效率。
(三)师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以及服务的双向性也值得再次探讨。学生的学习态度、待人接物的态度、学习适应能力直接与未来的就业态度和能力相连。教师为教学过程中除了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外,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谦逊低调的做学问、做人的态度。为以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好基础。
(四)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软硬能力两手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一是增强课程的新颖性、适用性,采取座谈会、讲座等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窄化专业课程设置面,进一步与市场接轨,才能学精、学深;三是加大专业课程的选修比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将课程的选择权下方到学生手中;最后,拓展学习的形式,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习活动,边学边习边实践。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新颖性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设置一些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或项目,这种情境性的教育方式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郝德永. 社会化定位与适用型人才培养——我国当代教学型高校的出路与作为[J].教育研究,2005
[3] 杨际军.当前高等学校分类及定位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4] 中国人才网[EB/OL]:http://www.chinatalent.com.cn/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就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综合成果的重要体现,就业质量、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的满意程度在根本上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如何,是衡量学校品牌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2005年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心对中国人人市场做出的判断却是——中国出现了“供应悖论”现象,即“中国表面上有如此巨大的供应量,但跨国公司却发现大学毕业生中极少有人具备从事服务业(及其他行业)的必备技能(只有10%的人适合在相关领域的工作)。”
技术本科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立足点,在加速高等教育多样化进程、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以2013年对技术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2012年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为样本,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走访企业进行深入访谈,旨在了解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以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来培养切合企业实际需求的高质量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次调查共发放毕业生问卷32份,回收31份,其中有效问卷30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6.9%。问卷发放采用的是分层抽样,充分兼顾到了不同性别、不同基础、不同岗位的毕业生;走访企业10家,兼顾到了私企、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独资企业等类型,发放问卷并全部回收。
本研究将呈现调查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因部分样本可能在少量题项上未予作答,故而不同问题的统计样本数可能有所差异,特在此作出说明。
一、企业调研基本情况分析
(一)问卷分析
在走访用人单位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深度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在走访、座谈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反映我们学院的学生总体上来说培养质量良好,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较强,需要岗前培训的时间较短;教学方式和教学能力不错;学生的敬业精神也值得肯定。但学生在实习的这段时间内,一些缺点也逐渐体现出来:与人沟通、乐业、踏实吃苦的职业素养普遍缺乏。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考虑毕业生的因素这一调研中,与我们的预期还是有一定差距的:90%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都看中学生的专业水平,80%的企业看中实习经历,50%的企业看中学历水平和学习成绩,院校声誉(20%)、生涯规划仅(30%)、政治面貌(10%)所占的比例均不是很大,性别的差异在本次调研中没有差异。
80%的企业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是表现出色,20%的企业表示毕业生能基本完场任务。毕业生踏入该企业的时间基本在半年以上,学生跳槽的现象微乎其微,这一点企业均表示满意。另外,在对我院就业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上,80%的企业表示非常满意,20%表示比较满意。
企业对我院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表现中,80%以上的企业对我院毕业生在以下10项素质的表现中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也有企业表示我院毕业生在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上表现一般。企业对我院毕业生进一步改善知识结构的建议中,80&的企业提到了希望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其次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20%的企业提到了人文知识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10%的企业希望学校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二)座谈情况分析
在與用人单位的交流过程汇总,企业在对学院毕业生给予充分肯定和认可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提出了我院毕业生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1. 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拓展
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高度肯定了我院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开拓创新能力上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如部分学生所学外语知识过泛,专业性不强。造成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接触大量机电方向、工矿方向英语,不能马上上手,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
2.理实有差距,实践环节有待加强
作为技术本科院校的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毕业生进入企业立足、发展的根本。虽然企业肯定了我院毕业生的实践经验,但学生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与我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的时间延后有关,比如 “机电商品营销”和“科技英语翻译”等课程大四才开设,毕业生反映该课程的学习不太系统,工作后如需类似的知识需要长时间的适应。
3. 部分学生职业认同感不高,缺乏准确的职业规划
在调研过程中,一些企业反映部分学生到了企业不愿一线岗位工作,认为这不是自己所要的理想岗位,产生心理落差。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不高,往往不能够安心工作,对未来发展缺少长远规划,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毕业生调研基本情况分析
(一)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的毕业生中,30%的男性、70%女性毕业生,20%的外地生源、80%的上海市生源。工作单位所属的行业多为一般企业和商贸类机构,事业单位、市场专业服务类行业也有涉及。在专业对口度上,20%的毕业生认为目前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很对口,50%的毕业生认为比较对口,20%认为一般,10%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太对口。
在工作的满意度方面,80%的学生比较满意目前的工作,20%的学生认为一般,对现在的工作不太满意;一些毕业生虽然不太满意现在的工作,但样本涉及到的所有毕业生都认为自己比较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并对自己的发展前途认为比较乐观。在电机学院所学的知识能否胜任或应对现在的工作这一问题中,40%的毕业生认为比较能胜任,60%的毕业生认为基本能应付。 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何种教学活动对目前的工作有帮助这一问题时,100%的毕业生都认为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对目前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专业知识和专业实习占到60%,往后依次为基础知识学习(40%)和包括卓越杯、挑战杯在内的课外科研活动(20%)。令人意外的是,毕业论文与设计这一项没有毕业生选择,很多学生没有看到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毕业设计是整个大学学习和实践的总结和生活,基本代表了大学生最高的科研成果,是以后工作、科研的基础,也许是在教学过程中弱化了毕业论文的科研性与学术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理论性。
毕业生认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结构最具优势和有所欠缺的因素分别如下:在所学的知识结构中,毕业生认为最有优势的是外语和专业知识(60%),其次为人文社科知识,所占比例为40%,基础知识、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毕业生皆不认为是在就业中有优势的因素。相对而言,60%的毕业生都认为计算机知识是在就业过程中欠缺的,其次是专业知识(40%),其余四项就业相关因素皆为20%。由此看见,在就业之后重新审视学校专业知识结构与学生在读书期间有很大差异,计算机能通用职业知识成为学生越来越看重的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管理知识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慢慢提上教学日程;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学校中也是不能放松的,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在工作过程中,专业知识是有所欠缺的就体现出了毕业生在日常的专业课学习中有所欠缺。
毕业生反映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多方面都需要加强,其中毕业生认为最需要加强的两项是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70%),其次是课程设计和实验(40%),20%的毕业生认为毕业设计也需要加强。这样的调研结果说明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非常看重课外、社会实践的经历和累积的经验;在实习样式的选择中也有很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如在课程设计中,毕业生渴望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看到自己的意见和声音;还有部分同学不太认同现在的毕业设计方式,需要加强和改进,或增强实用性或增强学术性。
三、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建议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劳动力市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及大学生自身的择业心态等多种因素。通过本次调研,笔者了解了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学习发展情况、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标准以及企业家的人才观,现将毕业生和企业的总体意见总结如下:
(一)职业生涯规划及早纳入到学生的视野中,学生尽早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及其重要性。在开学之初就将学生的职业兴趣与职业能力倾向的重要性提升到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同等重要的程度,建立专门的职业测试网站,让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自己。明确的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是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前提。同时,在职业咨询队伍的建设上,培养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师或咨询师,全方位、全过程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学生普遍对企业的真实需求缺乏了解,聘请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部的管理者、技术骨干、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管理层来学校为学生讲解企业的招聘规章、聘用人员的能力要求及素质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招聘活动的举办過程中,就业信息的发布和选择慎之又慎,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工作起点。同时,在择业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认识就业的意义,才能调动学生主动求职的意愿,就会使毕业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在求职和面试过程中增加针对性和效率。
(三)师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以及服务的双向性也值得再次探讨。学生的学习态度、待人接物的态度、学习适应能力直接与未来的就业态度和能力相连。教师为教学过程中除了贯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外,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谦逊低调的做学问、做人的态度。为以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好基础。
(四)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软硬能力两手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一是增强课程的新颖性、适用性,采取座谈会、讲座等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窄化专业课程设置面,进一步与市场接轨,才能学精、学深;三是加大专业课程的选修比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将课程的选择权下方到学生手中;最后,拓展学习的形式,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习活动,边学边习边实践。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新颖性与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量设置一些能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或项目,这种情境性的教育方式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郝德永. 社会化定位与适用型人才培养——我国当代教学型高校的出路与作为[J].教育研究,2005
[3] 杨际军.当前高等学校分类及定位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的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4] 中国人才网[EB/OL]:http://www.chinatalen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