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宫与机投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yincha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金沙遗址已发现近五年之久,迄今尚不能操知其故城的大体范围和朝向及基本布局。考虑到金沙古人承继着正宗的蜀族文化,必会按照三星堆故城布局建城,也必会在其周围残留当年的郊祭点,因而本文试图以今天尚见的周边的郊祭点来探明金沙故城的外城墙范围,同时也为能全面揭示金沙遗址的时代和文化面貌增加一种思路。
  
  “五行傩祭”与“郊祭”
  
  华夏民族自古传下一个圣俗,就是按“五行”分布祭祀天地,也就是在统治中心盖建一座圣庙,拟作宇宙中心,作为王国与天沟通的圣地。这个中心圣地就名“雒”,早期为单纯的神庙,后来又充作族人的都城。夏王朝的都城、周王朝的都城均名“雒”,广汉三星堆故城也名“雒”,它们均是具有宇宙中心圣庙性质的都城。这个神圣的雒城有专门的布局规制:城必建在一条西北-东南流向的河流的南岸,北城依河,因为“五行”规制北方属水;城池东西窄南北宽,以符合古传大地之形。城北之水必称“雒河”,城称“雒城”,构成圣城圣水系统。夏都、周都、三星堆都城均为这样一模相承的布局。同时要在这个圣庙中心盖建祭台,台上按“五行”规制置放图腾神像加以祭祀。按中原古传雒城圣俗,这个神圣的“雒城”中心有一个最高的权力和必尽的义务,就是祭天。
  应该说,夏都雒城、周都雒城、三星堆雒城以及金沙都城,甚至成都秦城,当年筑城时,都同期筑有四方的郊祭设施,只可惜大量的遗留毁于历史动荡;还有的少数遗留,也隐匿甚深。加之今天不少人对此系统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识,导致这些珍贵的遗留至今荒置在风雨中。
  三星堆东方相应位置已发现两座古代筑建的圆形土台,现残高4至6米,部分边沿呈规正的“圆丘”形。笔者细致勘察研究后认为,它们正是三星堆雒城东祭吴帝伏羲的“圆丘”。目前尚存的两座“圆丘”:一座是三星堆初城的东祭设施,一座是东城墙扩城后,同步东移的“圆丘”。两座土台与两期城墙的位置也相适合。关于此,笔者已写入待出的书中。
  
  “青羊宫”与“青羊肆”
  
  今成都初地并不名成都,金沙才是真正的成都,同时也是王朝的成都——笔者已有专文介绍。本文主要分析金沙都城周围的郊祭遗留。金沙成都既然是开明王朝的都城,亦当是开明王朝与天地沟通的宇宙中心,肯定常行“郊祭”之仪,也肯定会残留下各方位的郊祭点和名号。
  需要说明的是,金沙成都为开明王朝之都城,时间在战国初期,而开明王朝又承继蜀俗,因而开明王朝的金沙都城,也会按照三星堆雒城祖制而建:北依雒河,城池朝向东北方,中有祭台。现在的金沙遗址北面几百米处,有一条河名“摸底河”,其中一段比较平直(古代可能更加平直,因为城北的圣河会有人工修整),呈西北—东南向。笔者以为,这就是当年金沙故都所依的北面“雒河”。
  有学者认为,摸底河名及其流域是李冰治水后才有的,此言差矣。李冰未治水前,岷江就存在,其水系必然会流入成都平原,在成都地区留下多条河流。李冰治水,只是将岷江水有计划地分配,特别是将水导入没有河流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开渠引水,以期灌溉更多的良田;对于已有河流的地方,大可不必再行开渠。再说人工河河床大都平直,不必弄得弯弯曲曲,以致费时费工。摸底河整体流域大多弯折,还有很多小弯折,不像人工所为。因而可以认为,李冰治水之前就有此河,属成都平原的自然河流。古人只是利用了这些河流。
  由于目前金沙故城的整体面貌尚未探知,周围又都覆盖在城市下面,可能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无法发掘;那么,我们只有利用现有的残留,予以推论。
  金沙遗址周围首先应当纳入可疑范围的祭祀设施,就是今天尚存的青羊宫及其祭祀的“青羊”。笔者初知青羊宫,特别对其祭主为青羊图腾,多有不解;后来研究祭祀文化,了解到“青”本指东方,往往充作东祭圣名,但目前成都的青羊宫却坐落在成都城的西方。对此,过去多有猜想:莫非成都的更西方古代曾有一祭祀中心?金沙遗址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猜想。因而在此略述有关“青羊”的背景。
  青羊“宫”可能是汉代及其以后盖建的;但建宫的地方,却早有“青羊肆”一名。《蜀王本纪》云:“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又相传老子命青帛子化为青羊,乘坐之而降临成都,青羊宫即得此名。
  注意引文中将青羊宫称“青羊肆”,而且传为老子时代就已有之。“肆”即小型的集会场所,相当于一个小型集镇。从引文中老子知道此“肆”来看,青羊肆春秋时期就已存在;即使这只是一个附会传说,也可认为青羊肆这—地名早于青羊宫出现。《蜀王本纪》虽以此肆与老子附会,但却知道早有此肆。而后来因在“青羊肆”建宫,才有了“青羊宫”。
  “青羊”图腾的出现更早,一直为华夏古传的图腾之一。只是各地流行的时间有早有晚,但大都兴起于史前。突出流行的时间,大约在西周以后。
  古人在“五行”傩祭中,除了献祭人工制作的礼器及诸多程式之外,还要向五方神灵敬献牺牲。献牺的专祭动物的选择,主要取其与“五方”神灵及五行规制相似相近的特点。东方之祭规定为“羊”,因为东方是太阳的大本营,取其名“羊”(阳)和有角,以应合东方的太阳(羊)和其代表图腾有角之“青龙”。
  东祭挑出来的祭祀东方日神之羊,被视为半神之物。由于东方屑青,便被誉称为“青羊”。《玄中记》云:“千岁之树精化为青羊”。《述异记》云:“樟树之精,化为青羊。又百年而红,又百年而黄,又五百年色苍,又五百年而色白”。这些企图为青羊杜撰履历的传说,其实是多事的文人在青羊图腾祭祀背景下形成的。但不管他们怎么杜撰,都未脱离“五行”古制。引文中的羊总是来自“树精”的变化,为什么呢?因为“五行”中东方正行就是“属木”。至于青羊过几百年就变色,那是因古代文人发现羊的皮色有多种。
  青羊为东方亚神并与青龙共事的观念,至少应当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三星堆出土的器物中,有—件名为“青铜爬龙柱”的青铜器,器上的动物头上有两对角,一对龙角,一对羊角,动物的体形也似龙似羊;加之又使用与东方相符的“青”铜制,当为青龙、青羊同祭之器。可见蜀地敬拜青羊图腾之习至少可追溯到三星堆三期文化时期。
  明了有关青羊的背景后,再回到青羊肆的问题上来。
  古人决不会乱取地名,特别是涉及“五行”规制中的字号,更会依制而行。此地早有“青羊”一名,所以后来在此建肆。(实际上是因为东祭点而逐渐人聚形成的“肆”。洧学者认为,“肆”与“祀”通,“青羊肆”就是“青羊祀”,即祭祀青羊的地方。
  取“青羊”为地名,必是对东方日神的敬祀。在神明系统淡化的时代取此名,是对早期神明文化的恢复和承继;但在神明文化流行的时期,此名必出现在一个圣地中心东方。奇之又巧的是,成都市的“青羊”地名和青羊官之地正好就在金沙遗址(按雒城规制为西北-东南)的东方。正是这一位置和距 离,不得不让笔者确定它就是金沙圣城的东方郊祭点。
  开明王朝的都城肯定会沿承蜀俗,北依雒河,城呈东北-西南向。如果我们按这个城池朝向恢复金沙圣城,那么,“青羊宫”正好在金沙故城的东城墙正中,其距离也基本符合东方的“八里”。这与三星堆东祭点的朝向和距离惊人一致。这难道是巧合吗?不是!青羊宫周围今天尚遗留着完整的东祭设施。它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这里就是当年开明王朝都城的东祭点。由于青羊宫周围遗留太丰富,留待以后专述。
  
  “机投”原本为“鸡头”
  
  金沙故城南方的中轴线一端有一个地名叫“机投”,这是什么意思呢?按前述“五行傩祭”古制,雒都南方有“立夏之祭”,其祭点在离都城“八里”之远。但金沙都城的南方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地名?古人取名都有意义,多以象形、方位或祭俗起名。如果是“投机”,也算是一解;但谁会用这样的的贬义词作地名呢?即使有人恶作剧,也不会下传。如果是“机头”的谐音,则“机头”一词在习惯中多指“火车头”或“飞机头”;但此地至今也没有机场,虽有铁路,也建在此名不知多少年后。数百年前何来“机头”?
  那么,此名会不会初名“鸡头”,被后人误用了同音字替代记名呢?如果此名为“鸡头”,就好理解了。
  古人取名,雅名多为官方、文人所取;老百姓则多以形象或象征取名,朴素至极,如汪家沟、李家湾、竹林子、白水河等等。对于“机投”这样一处远离城市的地方(至今尚为郊区),不可能有什么雅名,当系古传为“鸡头”之名。迄今成都市东南方三环路上,成渝立郊桥北约二公里处,还有一条小河就名“鸡头河”,可证“机投”当为“鸡头”。
  那么,“鸡头”一名又说明什么呢?与金沙都城的南祭点有什么关系呢?
  古代“五行”系中,南方属阳,代表动物就是鸟,也就是太阳鸟。古人祭牺,需与方神相似,因而,古制南方专祭的牺牲就是鸟和鸡。狩猎时代用鸟祭南方,鸡本也为鸟类,后来家养成鸡,农耕时代就用鸡祭南方。
  用鸡祭神的风俗一直传至近现代。近现代民间盟誓或祭祀时仍用鸡,甚至喝鸡血酒。巫师端公驱鬼镇邪时也用鸡。这应是对早期南祭阳神以及将鸡上升为“神牺”留下的习俗。
  从“机投镇”离金沙都城距离也约“八里”及其名古传久远与它正对着金沙故城南墙中心来看,“机投”一地就是当年金沙都城的南方郊祭点无疑。上古祭祀杀牺,不像今人有锋利的刀子,割破鸡喉,放血而死;而是直接用玉刀或利器将鸡头斩断。古人以为,只有这样,鸡的灵魂才能完整地上天,与神相会。如果让鸡在地上垂死挣扎,就意味此鸡灵魂不能上天,祭祀就算失败。古人祭祀时,会快捷地斩断鸡头,然后将鸡身子迅速扔进火堆,焚烧以祭。鸡头便会落在一块布饰成圣地的地方,没有人敢去捡;因为此鸡已成圣。
  每次祭祀,并不只祭一只鸡;祭多少只,祭什么颜色的鸡,均由巫师通过古制和天象五行计算得出。边洋,每次都会有多只鸡被杀,便有多个鸡头留在地上。年年鸡祭,年年掉落在此很多鸡头。天长日久,就会在地上留存很大一堆鸡头。老百姓取名,通俗朴素,就以此成堆的鸡头,命名该地为“鸡头”了。当然,在金沙都城存在时,南祭点一定有一个与“五行”布局相符的雅名,如“赤地”、“炎坛”、“火神”之类,但今未见留存,只能以“鸡头”俗名分析。
  作者单位:广元市文化局
其他文献
汶川地震遇难者过两万  崩摧山镇覆村屯,电视屏前染泪痕。  对案凄然不能食,聊将杯酒酹亡魂。  大爱无边  重庆市文史馆梁上泉  大灾之后,大爱无边,  无边的爱,扣人心弦,  四川汶川,遭受大难,  家园被毁,骨肉离散。    我们经受着严峻考验,  党和军民抱成一团,  你在身边,他在面前,  隔山隔水,血脉相连。    你在奉献,他在救援。  坚强的大手撑起新天,  没有迟疑,没有界线,  
期刊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中,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在41年前创作的管弦乐作品《红旗颂》魅力不减。每天央视播出《永远的丰碑》节目便能聆听到这首震撼心灵的主旋律。其全新总谱也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多次再版,各地订购者甚众。其实,在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期间,在每年纪念党的生日、欢度国庆佳节期间,《红旗颂》总在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广州、深圳、青岛等地频频奏响。在广州,《红旗颂》的旋律曾被两千多名合唱团员、
期刊
一  惊天一震泣鬼神,百万人居化废堙。  活体深埋情惨烈,山崖崩塌地沉沦。  死生一瞬亲邻别,恨痛千年骨肉分。  天地不仁人有义,全民奋志斗灾星。    二  烈度空前广域疆,汶川地震势猖狂。  山村路绝成孤岛,城市楼坍变坟场。  军民政干齐施救,水陆空交尽上岗。  众志成城天可胜,同心协力战红羊。    唐多令·赞人民总理温家宝  总理勇担纲,抗灾临战场。赖指挥,救死扶伤。踏遍废墟鼓斗志,尘满面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震级高、烈度大、涉及范围广,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中国震惊,世界震惊。    此次灾害,使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湖北7省(市)共有16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两处世界文化遗产)、2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共有2980件馆藏文物受损,其中珍贵文物321件。特别是四川省12
期刊
当吾师罗文谟《百梅集》问世之际,先生与梅树、梅花的—桩桩往事,浮现在心间,不禁追思联翩。  记得在一次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的小会议室,商讨筹办1988年迎春书画展事宜。勃n的蜀中著名书画家有岑学恭、黄稚荃、朱佩君、吴一峰、苏葆桢、周北溪、赵蕴玉等(如今除岑老尚健在外,其他先生均已过世,不甚悲叹)。我当时和黄老稚荃同坐一个沙发。她是艺坛中诗书画高雅者,尤以墨梅精妙,气韵生动;是享有盛誉,闻名遐迩的才
期刊
金秋十月,是—个收获的喜悦季节。2005年10月12日-17日,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邀游太空115.5小时。伴随着“神六”遨游太空的搭载物品中,有尼玛泽仁先生创作的《神州颂·珞巴人狩猎图》和《长征万里图·红军飞夺泸定桥》两幅作品。    一、横空出世:他把藏画由宗教的供奉品发展成独立艺术    尼玛泽仁先生生于1944年2月,藏族,现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他于1962年毕业于四川
期刊
为接受唐山大地震的惨痛教训,防止此类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国务院于1977年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关于汇编出版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的请示报告,并发文各省先行编纂出版,然后汇编成全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四川地震资料汇编》工作起步很早,1977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地震局派历史、地震方面学者,于1979年底编成一、二卷50万字,198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
期刊
一、文献传播的定义      在中国,“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对此,史上多有释注,其中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注说:“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据朱熹注释,《论语·八佾》的大意是:孔子说:我能说夏代的礼,可惜杞国(周代封夏后后裔之方国)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我能说殷代之礼,可惜宋国(周封商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突如其来8.0级大地震,最大烈度11度,严重破坏面积逾12万平方公里,造成8万余人遇难,37万余人受伤,约800万人无家可归。一时山河同悲,人神共泣,举世震惊。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就在第一时间就抗震救灾作出重要指示。当晚,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差不多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身影就
期刊
世界第一种纸币——交子,诞生于北宋时期的成都,已得到古今中外学者和专家认可,成为不争的事实。但交子出自成都何处,人们却不甚了了。  初期的私交子系由富民各自印制,临时“书填贯文,不限多少,收入人户见钱,便给交子”。因无发行的准备金和一定的限额,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只能算是代表一定金属货币的代用券。这时的交子是如何制造的,制造地点在何处——均无文献记载和实物可考。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北宋政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