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淡清超自有神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ao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吾师罗文谟《百梅集》问世之际,先生与梅树、梅花的—桩桩往事,浮现在心间,不禁追思联翩。
  记得在一次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的小会议室,商讨筹办1988年迎春书画展事宜。勃n的蜀中著名书画家有岑学恭、黄稚荃、朱佩君、吴一峰、苏葆桢、周北溪、赵蕴玉等(如今除岑老尚健在外,其他先生均已过世,不甚悲叹)。我当时和黄老稚荃同坐一个沙发。她是艺坛中诗书画高雅者,尤以墨梅精妙,气韵生动;是享有盛誉,闻名遐迩的才女画家。在会前闲谈时,我恭敬地对黄老稚荃说:我酷爱梅花,常画幽谷苍虬的野梅,今后要多向黄老请教!她立即谦和地、嘴挨近我耳低声地回答:“论画梅,首推罗先生!”我问:“哪个罗先生?”她接着又说:“你同乡长辈已故文谟先生嘛!先生以书写梅,厚朴老辣,融诗、书、画、印于毫端,工写兼长,巧拙兼施,典雅而颇有书卷气,……”
  于是,当年我多次踵师文谟先生门下,入室聆听的情景,油然逐一呈现在眼前。先生的音容笑貌,他对梅花的欣赏和理解,我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先生喜欢梅和竹,无论住在哪里,他的院里总要种一些梅竹。在他的画室书斋“双清馆”的庭院里,就种有几株梅树,有腊梅、红梅、绿萼梅等;旁边还有一丛竹子。先生晚饭后喜欢到院里散步,看看梅竹,有时还自己动手为梅竹松土浇水施肥。冬日梅树开花,他常采折几枝插瓶;春天竹笋出土,他常把不能成竹的嫩竹笋扳下做菜。有一次,燕京大学有两个学生向先生请教学习上的问题,谈及怎样画好梅竹。先生说:画梅竹不单要会画梅竹的一般形态,而且要熟悉梅竹的生长过程,要自己在笔下表现出梅竹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这不是短时间内做得到的,必须靠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观察;光有灵感成不了画家,还需要有熟练技巧与科学精神的结合,力书目产生精湛艺术。
  梅花生长在野外,冬令开花,具有抗霜耐寒的特征,自古被认为是坚贞不屈、幽雅高洁的象征而受到赞颂。先生继承中国文化爱梅赞梅的传统,写过不少赞赏梅花的诗篇,如:“松竹为益友,岁寒不改操。逢春花又发,品节自古高。”又如:“生来野逸本天真,香淡清超自有神。耐得岁寒余傲骨,年年雪后又生春。”再如:“玉屑生香不点尘,风前闲看越精神。已推天下无双艳,青帝宫中第—人。”
  先生不仅像古人一样称赞梅花的品格,而且还给梅花赋予了新的意义。先生所在的民国时期,梅花是国花。先生把梅花视为国魂的象征,同时把爱国主义思想寄寓在画梅之中。先生自幼就对鸦片战争以来的国耻耿耿于怀,对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得寸进尺的侵略挑衅尤为痛恨。他曾经积极参加上海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后来以画梅来寄寓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他在画梅中宣泄过自己的愤慨,他把他画的梅花送给英勇抗击日寇的中国军人。
  因为喜欢画梅,先生与张大干成为同道挚友。先生有许多写梅的诗画,张大千也有“殷勤说与儿孙辈,识得梅花是国魂”的题诗梅花。他们二人相识于上海美专师友的一次活动中,后来又在北平相逢,相知益深。抗战期间,他们聚会青城山,画梅题诗,十分投契;以后虽然各奔东西,仍然时有书信联系。
  这一时期,一代艺术宗师徐悲鸿、黄君壁等亦与吾师志同道合,交谊深厚,互赠精品(徐悲鸿赠秋风立马图、黄君璧赠写生花卉),以作纪念。
  多年来,我禀承吾师的熏陶和教诲,一步一个脚印地耕耘不辍,既继承创新又深入生活,与时俱进,不停地弘扬祖国书画艺术,才逐步赢得人们对我创作的“梅花”等作品的赏识。所谓“祁梅花”,是说我稍得吾师之三昧而已。
  抚今追昔,感怀万千,悠悠情思,凝成片语:“百梅香飘海内外,德艺双馨永留芳”,以示仰止,并表缅怀志念。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其他文献
著名作家叶圣陶(1890-1988)和徐迟(1914-1996)先后在西安看过一回陕西皮影戏,均深受感动,各自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徐迟观戏在前,时为1946年3月,文章题为《回首可怜歌舞地——西安梦游》,发表在1946年7月16日出版的《清明》杂志第3号上。不知何故,徐迟生前亲自编辑的《徐迟文集》未收此文。叶圣陶观戏在后,时为1953年,文章题为《在西安看的戏》,收入作者于新中国成立后所写的第
期刊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语出《豳风·鸱鹗》。此三句系模拟小鸟口吻,大意讲,趁着天气还没有下连绵阴雨,赶,陕去啄剥桑树根来修补好住房(鸟巢)的窗子和门户。绸缪,为紧密缠缚之意(《唐风,绸缪》有“绸缪束薪”),引申为修补、修缮。以后,此三句渐脱化为“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或预防。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语出《小雅·棠棣》。大意讲,兄弟尽管在家里不和睦,但却能够一致抵御
期刊
《浮生六记》是清代苏州沈复的生活纪实之作,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学者的推崇,并被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说:此书“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杨引传于同治末年(1874年)前发现只有头四卷的《浮生六记》手抄残本,遂于光绪三年(1877年)翻印流传。1936年,世界书局突然刊出六卷本的足本。其后,关于后两卷的真伪即聚讼不断,  世界书局足本前有
期刊
钟树梁教授是我尊敬的业师。  1956年我回成都22中教语文,初次拜见,听老师评课,此后实验教学改革,一直得到钟老师的具体指导。以后许多年参加研究教材,命题阅卷,都亲聆教导,屡屡请益。1963-1965年在进修学院听钟老传授古汉语和古典文学知识,深感收获极大,收益无穷,转以传授自己的学生,大家都终身不忘。1986年四川省楹联学会成立,敦聘钟老担任顾问。老师当时担任省市民进主委、政协副主席、成都大学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是所有四川人,所有中国人,所有炎黄子孙都刻骨铭心的时刻——在汶川境内发生的高达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无情地摧毁了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座座城市、一个个乡村。无数有着同样方音的亲人瞬间再也没有机会和我们交谈,更多暂时脱离灾难的亲人正翘盼着我们伸出有力的大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所有人都行动起来,纷纷出钱出力。众志成城,
期刊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供稿    编者按: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的沉重灾难和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英勇斗争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2008年5月18日至20日于上海举行的中华传统诗词研讨会期间,与会各地代表利用会议间隙,踊跃献诗,抒发心系灾区同胞的心声,表达对地震灾难中遇难者的哀思,颂扬党中央、国务院抗震救灾的坚强领导,讴歌中华儿女在祖国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坚忍不拔、守望相助的伟大爱国主义精
期刊
汶川地震遇难者过两万  崩摧山镇覆村屯,电视屏前染泪痕。  对案凄然不能食,聊将杯酒酹亡魂。  大爱无边  重庆市文史馆梁上泉  大灾之后,大爱无边,  无边的爱,扣人心弦,  四川汶川,遭受大难,  家园被毁,骨肉离散。    我们经受着严峻考验,  党和军民抱成一团,  你在身边,他在面前,  隔山隔水,血脉相连。    你在奉献,他在救援。  坚强的大手撑起新天,  没有迟疑,没有界线,  
期刊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中,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在41年前创作的管弦乐作品《红旗颂》魅力不减。每天央视播出《永远的丰碑》节目便能聆听到这首震撼心灵的主旋律。其全新总谱也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多次再版,各地订购者甚众。其实,在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期间,在每年纪念党的生日、欢度国庆佳节期间,《红旗颂》总在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广州、深圳、青岛等地频频奏响。在广州,《红旗颂》的旋律曾被两千多名合唱团员、
期刊
一  惊天一震泣鬼神,百万人居化废堙。  活体深埋情惨烈,山崖崩塌地沉沦。  死生一瞬亲邻别,恨痛千年骨肉分。  天地不仁人有义,全民奋志斗灾星。    二  烈度空前广域疆,汶川地震势猖狂。  山村路绝成孤岛,城市楼坍变坟场。  军民政干齐施救,水陆空交尽上岗。  众志成城天可胜,同心协力战红羊。    唐多令·赞人民总理温家宝  总理勇担纲,抗灾临战场。赖指挥,救死扶伤。踏遍废墟鼓斗志,尘满面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震级高、烈度大、涉及范围广,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中国震惊,世界震惊。    此次灾害,使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湖北7省(市)共有16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两处世界文化遗产)、2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共有2980件馆藏文物受损,其中珍贵文物321件。特别是四川省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