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历史地震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i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接受唐山大地震的惨痛教训,防止此类突发事件的再次发生,国务院于1977年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关于汇编出版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的请示报告,并发文各省先行编纂出版,然后汇编成全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四川地震资料汇编》工作起步很早,1977年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地震局派历史、地震方面学者,于1979年底编成一、二卷50万字,1980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引起全国地震界的赞许,并获四川省科技二等奖。此后,四川省地震局又编成第三卷52万字,由成都地图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发行,成为经济建设、抗震防震的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特别是在受印度板块对亚洲次大陆的挤压,造成喜马拉雅山的抬升,四川地壳满布伤痕,历史地震连年不断的情况下,更加引起社会的严肃关注。此皆说明当时领导和各界的重视;但事过境迁,这部书的有力提示,就逐渐被人们淡忘了,就连嗣后由江在雄研究员主编的《四川地震志》,也未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但现在来读《四川地震资料汇编》,当翻阅到四川大地震的有关条目时,你会如同看到5·12汶川大地震惨景那样,泪洒衫襟……这里专述龙门山断裂带历史诸地震,以印证这里在历史上是最强烈地震发震区。
  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有规律可循,震级7级以上每三五十年就发生一次,5、6级及有感地震记载更多。且不说那些“蜀地震”、“西川大震”,难确定震中的记载,仅自公元278年阴平、广武(今青川)有地震记载以来,这条死亡谷中,已不知埋葬了多少藏、羌、汉、回各民族百姓,甚至包括土司、汉官全家。其中威州、茂州、汶川地震就有50余次(由于记载不详,难定震级)。现摘数例,以供研究。
  
  一、1657年大地震
  
  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4月21日,威州、茂州、汶川、平武、江油、石泉(北川)、彰明(今并入江油)等处地震,“山崩石裂,江水皆沸,房屋城垣多倾,压死男妇无数,并成都西南俱动”[1]。彼时,四川各地受张献忠屠城之害,士子文人非死即逃,成都已是一片废墟,渺无人烟,以致省会只能暂设阆中,没有留下更为详尽的官府和私家记载,不能使后世地震工作者判定其震级和烈度。但根据陕西宝鸡亦有震感以及上述死人“无数”、“成都西南俱动”揣测,震级应是略小于5·12汶川大地震,不过亦有许多形似之处。此次大地震(见本书第102—104页),距今351年,是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地震能量的正常释放,虽不足为怪,但却应以为鉴。
  
  二、1713年茂州大地震
  
  1713年9月4日(康熙五十二年七月十五日),“全蜀大地震,茂州(治今茂县)震甚,倾塌城屋,压杀人民”[2],“茂州地震,叠溪平番城圮”[3],造成乐至、广元、三台、潼川府、射洪、蓬溪等“毙人民甚多”[4],并波及汉州、什邡等地。时任江油县令朱樟撰《地震行》一首:
  匏瓜星孤夜欲明,地维坟裂天为惊。
  千岩万壑送奇响,远听直似雷铿鍧。
  少焉掀翻墙壁动,石鼓砰磅振八纮。
  丁当环佩若风解,窸窣窗纸号秋声。
  譬如浮舟乍离岸,沧海无蒂流青萍。
  凿破混沌果如此,顷刻欲使西南倾。
  男呻女吟泣覆釜,神呼鬼救忙支撑。
  小儿闻声不敢哭,梦呼起直空街行。
  仓皇不知何所措,两膝踡跼心怦怦。
  大恐天时频荡漾,齑粉何止常平阮[坑]。[5]
  据所记百公里外州县毙人民“甚多”,平番城圮,江油“掀翻墙壁”,其震级只略小于今汶川地震。这又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距前震46年,距今震295年,也是地震能量正常释放,不足为怪,应引以为鉴。
  
  三、1748年大地震
  
  1748年2月23日(乾隆十三年正月二十五日),保县(治今理县东北)、汶川、灌县地震,“桥梁道路多有震损者,……灌县报称青云营兵房间有摇塌瓦脊者……打死背夫二名,打伤背夫六名”[6],成都暨川西、川北、川南、川东一百余州县均有感,而“灌县、茂州等处,山石摇动,茶关、松潘、漳腊地方,将城垣震倒数丈”[7]。此次地震距前35年,距今260年。这次地震能使四川全境大部分州县有感,其震级不会太小于5·12汶川地震。其余震一直延续到当年11月,全川州县均“地觉微动”,震级谅不在4级以下。这是龙门山断裂带地震能量释放,只应引以为鉴!不过,是时汶川、保县等人口稀少,伤亡甚少,亦不幸中大幸。在此后的1786年6月1日发生了泸定县磨西特大地震,1850年9月12日又发生了西昌大地震,虽各地处在不同的断裂带,但对整个四川地震能量的释放,对龙门山断裂带可能有一定缓解作用,故这条断裂带在此后的百余年内虽小震不断,但却无大的破坏地震记载。
  
  四、1879年大地震
  
  1879年7月1日(光绪五年五月十二日)南坪营(今九寨沟县)、广元、昭化(今属广元市)、平武、松潘等处地震,“西北东南各府州县均于本年五月十二日同时地震,轰然有声,仿佛雷鸣,房屋有坍塌者,人畜有压坏者,西北情形尤重,保宁府(治今阆中市)、绵州(治今绵阳市)、广元县城垣且有倾颓者,此外更有地裂者。”[8]成都“微觉地动,川西北二十七属”均受波及,川东“十九属,情形极轻。“惟南坪一处系属番地,被灾甚重”[9],“有许多政府机关和住房倒塌,护城河也被坍墙的碎片堵塞,引起泛滥,淹没了许多房屋,造成很大伤亡。”[10]“通计南坪城厢及东南北三路,共坍塌夷房四千零五十三间,计一千四百五十六户,伤毙番民男女二百五十八名口,伤重者四十九名口。”[11]川督丁宝桢拨银5000两,“以工代赈”,抢修道路桥梁。此次地震还波及贵州,“光绪五年夏五月十一(二)日丑刻地动良久。自成都至贵阳,一路皆然”[12]。南坪、甘肃文县均属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其震级能使全川及贵阳有感,没有6—7级之间,就不能有如此巨大地震能量的释放;亦属正常,只须引以为鉴!
  
  五、1933年叠溪大地震
  
  1933年8月25日,茂县叠溪发生了7.5级大地震。由卢作孚创办的西部科学院赓即派出四川著名地质学家常隆庆先生组队,亲赴灾区进行调查,撰《四川叠溪地震调查记》,详尽记述了这次地震直接造成灾害和次生灾害,令今人尤万分悲痛。叠溪城随山体陷落岷江,“城中死难人数之可考者,计五百七十人,而旅行客商及暂住者尚不在内”[13]。七珠寨、松坪沟等地藏羌人民死亡数千;叠溪西岸“龙池村全村覆没”。后据茂县详尽统计,共死亡6945人。当时以今茂县、黑水、理县、马尔康四地连接的圆形中心区内,均受震害,“黑水震灾奇重……活埋一千余人,压毙牲畜无数。”人口稀少,死亡近七千人,真可谓大灾大难,且均以藏羌民族为多。我们应向75年前罹难的藏羌人民默哀!此次地震,上距光绪五年地震有54年,仍是龙门山断裂带地震能量正常释放;而且“不时小动,共三十次之多,数日以来,人心惶惶,夜宿于外……嗷嗷遍野,宿露餐风,令人目不忍赌!”[14]此次地震成都、灌县、绵竹等数十县、镇均有强烈震感,危房、旧屋有坍塌者,并伤毙人畜。此后还有大小不等的余震发生。
  这次大地震的次生灾害,是在岷江断流处形成的深约一百余丈不等的大小海子四处,于10月9日突然崩堤,高50米的水头,“冲没灌属之韩家坝、安澜桥、新工鱼嘴、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与夫下游之天乙街、塔子坝、农坛湾、安顺桥一带,尽城泽国。迄蒸晨水退,勘得人民淹毙者数千人。”[15]此外,海子崩塌对茂县、理县、汶川、崇庆(今崇州)、郫县、温江、崇宁(今并入郫县、彭州)、新津等地均造成人员伤亡与巨大的财产损失;其中尤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毁坏,对盆地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最重。因此,治理地震次生灾害便成为人类面临的艰难课题。但是,叠溪镇再也没有重建,直到1949年,这条断裂带上只设小政府,管理民间行政事务和生活必需品供应。由于人口稀少,这里运输以挑背为主。当局未曾想过在这条桀骜难驭的断裂带上开发旅游及其他产业。
  
  六、1976年松潘、平武大地震
  
  1976年8月16日,在龙门山断裂带北段松潘、平武发生了7.2级大地震。四川省地震局派出强有力的考察队,日夜兼程,赶赴震中区,进行抗震防震及调查工作,写出了优秀调查报告及众多论文,科学含金量高,值得阅读。这次地震的预报工作的成功,是“人畜伤亡很少”的主要保证。四川地震局不仅在1975年底作了中期预报,而且在震前作了短期和临震预报。他们的手段不仅依靠星罗密布的地震仪器,而且在“震前数月和临震前,要求各地台站观测地下水、地光、地气和动、植物等宏观异常。”[16]同时,该局又成功地对同年8月23日在松潘、平武发生的7.2级大地震发布了临震预报,这才减低了地震造成的损失。此次地震,松潘、平武、茂汶(今茂县)、南坪(今九寨沟县)四县倒塌房屋5000余间,死亡38人。应该说,地震预报的土、洋结合,值得肯定和推广。
  笔者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1、请求人们多读书,读地震方面的书,防止盲目开发;
  2、充分排除一切干扰,寻觅点滴震前异常现象,要洋土结合,作好地震预报工作;
  3、要将实情向人民传布,就像中央在5·12大地震后,将实情及时告诉人民,不仅博得全国人民的信赖,也博得各国政治家和全世界人民的赞扬;
  4、反对误导。有报刊转摘一篇题作《龙门山断裂带》[17]的文章,称:“历史上,它并不安分,有过多期(次)活动。1657年4月21日,爆发有记录以来最大的6.2级地震。据地震学者考证,此后300多年间,这条断裂带再未发生过超过6级的强震”。这就是误导。这些报刊的作者是不读书或少读书,综合摘文者也缺少缜密的传媒气质。其“有记录”、“6.2级”、“300多年间”、“再未发生过超过6级的强震”,都是无知和学术上的武断。为什么不多一点高雅的商榷的口气呢?这种误导会引起该地区的过度开发,宜严戒之!
  
  注释:
  [1]康熙《四川总志》卷二十五,第17页。
  [2]康熙《绵竹县志》卷一,第18页。
  [3]雍正《四川通志》卷三十八,第14页。
  [4][6][7][9][13][14][15]《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5-108页,123页,123-124页,225-227页,297页,309页293页。
  [5]《观树堂诗集合刊》古厅集卷三,第27页。
  [8]《清代地震档案史料》第136页,给事中吴镇奏折。
  [10]《字林西报》卷五百九十九,1879年12月22日版。
  [11]《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第三卷(下),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8页。
  [12]民国《桐梓县志》,民国18年刊本。
  [16]《四川地震资料汇编》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2页。
  [17]《文摘周报》2008年5月16日综合五种报刊及一家网站成文。
  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其他文献
《浮生六记》是清代苏州沈复的生活纪实之作,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学者的推崇,并被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说:此书“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杨引传于同治末年(1874年)前发现只有头四卷的《浮生六记》手抄残本,遂于光绪三年(1877年)翻印流传。1936年,世界书局突然刊出六卷本的足本。其后,关于后两卷的真伪即聚讼不断,  世界书局足本前有
期刊
钟树梁教授是我尊敬的业师。  1956年我回成都22中教语文,初次拜见,听老师评课,此后实验教学改革,一直得到钟老师的具体指导。以后许多年参加研究教材,命题阅卷,都亲聆教导,屡屡请益。1963-1965年在进修学院听钟老传授古汉语和古典文学知识,深感收获极大,收益无穷,转以传授自己的学生,大家都终身不忘。1986年四川省楹联学会成立,敦聘钟老担任顾问。老师当时担任省市民进主委、政协副主席、成都大学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是所有四川人,所有中国人,所有炎黄子孙都刻骨铭心的时刻——在汶川境内发生的高达里氏8.0级的特大地震,无情地摧毁了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座座城市、一个个乡村。无数有着同样方音的亲人瞬间再也没有机会和我们交谈,更多暂时脱离灾难的亲人正翘盼着我们伸出有力的大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所有人都行动起来,纷纷出钱出力。众志成城,
期刊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供稿    编者按: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的沉重灾难和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英勇斗争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2008年5月18日至20日于上海举行的中华传统诗词研讨会期间,与会各地代表利用会议间隙,踊跃献诗,抒发心系灾区同胞的心声,表达对地震灾难中遇难者的哀思,颂扬党中央、国务院抗震救灾的坚强领导,讴歌中华儿女在祖国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坚忍不拔、守望相助的伟大爱国主义精
期刊
汶川地震遇难者过两万  崩摧山镇覆村屯,电视屏前染泪痕。  对案凄然不能食,聊将杯酒酹亡魂。  大爱无边  重庆市文史馆梁上泉  大灾之后,大爱无边,  无边的爱,扣人心弦,  四川汶川,遭受大难,  家园被毁,骨肉离散。    我们经受着严峻考验,  党和军民抱成一团,  你在身边,他在面前,  隔山隔水,血脉相连。    你在奉献,他在救援。  坚强的大手撑起新天,  没有迟疑,没有界线,  
期刊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中,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在41年前创作的管弦乐作品《红旗颂》魅力不减。每天央视播出《永远的丰碑》节目便能聆听到这首震撼心灵的主旋律。其全新总谱也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多次再版,各地订购者甚众。其实,在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期间,在每年纪念党的生日、欢度国庆佳节期间,《红旗颂》总在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广州、深圳、青岛等地频频奏响。在广州,《红旗颂》的旋律曾被两千多名合唱团员、
期刊
一  惊天一震泣鬼神,百万人居化废堙。  活体深埋情惨烈,山崖崩塌地沉沦。  死生一瞬亲邻别,恨痛千年骨肉分。  天地不仁人有义,全民奋志斗灾星。    二  烈度空前广域疆,汶川地震势猖狂。  山村路绝成孤岛,城市楼坍变坟场。  军民政干齐施救,水陆空交尽上岗。  众志成城天可胜,同心协力战红羊。    唐多令·赞人民总理温家宝  总理勇担纲,抗灾临战场。赖指挥,救死扶伤。踏遍废墟鼓斗志,尘满面
期刊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震级高、烈度大、涉及范围广,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中国震惊,世界震惊。    此次灾害,使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湖北7省(市)共有16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两处世界文化遗产)、25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共有2980件馆藏文物受损,其中珍贵文物321件。特别是四川省12
期刊
当吾师罗文谟《百梅集》问世之际,先生与梅树、梅花的—桩桩往事,浮现在心间,不禁追思联翩。  记得在一次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的小会议室,商讨筹办1988年迎春书画展事宜。勃n的蜀中著名书画家有岑学恭、黄稚荃、朱佩君、吴一峰、苏葆桢、周北溪、赵蕴玉等(如今除岑老尚健在外,其他先生均已过世,不甚悲叹)。我当时和黄老稚荃同坐一个沙发。她是艺坛中诗书画高雅者,尤以墨梅精妙,气韵生动;是享有盛誉,闻名遐迩的才
期刊
金秋十月,是—个收获的喜悦季节。2005年10月12日-17日,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邀游太空115.5小时。伴随着“神六”遨游太空的搭载物品中,有尼玛泽仁先生创作的《神州颂·珞巴人狩猎图》和《长征万里图·红军飞夺泸定桥》两幅作品。    一、横空出世:他把藏画由宗教的供奉品发展成独立艺术    尼玛泽仁先生生于1944年2月,藏族,现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他于1962年毕业于四川
期刊